轉化六根、五毒、五蘊
轉化六根、五毒、五蘊
摘自《 唵嘛呢唄美吽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頂果欽哲仁波切
在密乘涵攝各種不同階段的無數教授中,其精華是視一切相為本尊身、所聽一切音聲為咒語。了知一切念頭為法身。以此方式將六根的認知、五毒煩惱和五蘊轉化為其對應的智慧,並了悟身、語、意即是金剛壇城、本淨的俱生壇城。
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色
44、
色即本尊生起次第決;
美醜與否所執自解脫。
無執心之顯相觀音身,
見色自解脫中誦嘛呢。
心猶如虛空,沒有形體,必須透過身體才能從事各種行為,使我們走向輪回或涅磐。即便在中陰階段,也有一個幻身使我們經歷從此生到下一生的各種不同階段。當心與身合一時,我們就能經由感官及其對應的意識來感知這個現象世界。這些感官意識的功能只是純粹認知其相應的物件――色、聲、香等,而不加任何東西。然而,心會在這些認知上多加著墨,如『這是美的』、『那是醜的』、『這可能會傷害我』、『那會帶給我快樂』等。這既非外在物體的形狀,也不是眼睛或視覺產生了這些主觀的闡釋導致業的累積,而是『心』的緣故。美的事物本身並不具備利益心的特質,醜的事物也沒有任何傷害心的天生力量。美與醜只是心的投射,外在物體本身並沒有能力使我們產生快樂或痛苦。例如,看到同一個人,有人覺得快樂,有人卻覺得痛苦,是『心』把這種特質加諸於感知到的物體上。
如此,當客體與六根之一相遇時,便由第六識――意識――產生愉悅或嫌惡的認知。這種扭曲的認知乃是因執著所致,此即造成輪回的基礎。倘若沒有執著,認知就會解脫為智慧,這便是涅磐純淨的體驗,在此境界中不再需要排拒愉悅的感受。為了離於執著,你應該練習了知一切境相為諸佛淨土,一切眾生為本尊。以此來看待事物,轉化你對世界的認知為本淨,得以讓你了悟諸佛淨土的所有功德。
當你仔細分析宇宙中的各種無盡現象和一切眾生的本質,你會發現除了空性的相續外,再無餘物。誠謂:『空性的真理是萬物的真理。』事實上,是空性讓無盡的現象得以顯現出來。我們所感知的現象界是空性任運的展現,是淨土,而一切男女眾生是觀世音和度母,此即密咒乘的根本教授。
我們現在被美的事物吸引,排斥任何醜陋的東西;看到朋友就高興,看到不喜歡的人就生氣。這些主觀的反應都是由於心對客體的執著所產生。當我們連魔都可以看成是觀世音菩薩智慧的示現時,執著就能被清淨,再也沒有任何魔能幹擾我們的生活或修行了。當我們視一切現象本然清淨,是本尊、咒語及智慧的化現時,一切的感官認知都可以當做修行之道。當我們把由空性中生起的萬物看成是觀世音菩薩的顯現時,便證得了無盡清淨法界,不再對好壞染淨起分別;一切都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朋友是觀世音,敵人也是觀世音,一切都是觀世音菩薩。
當這種覺受生起時,小心不要抓住不放或感到驕傲。這廣大的清淨不是我們修行的產物,而是事物的真正本性。金礦中的黃金在與其他物質相混時,其本質從未改變,歷經提煉和鍛造的過程,只是讓它呈現原貌而已。同樣地,情器世間的萬物和眾生本來是空,現象不會被不淨觀所毀損,也不會因淨念而增長,真實本性一直不曾變異。
如原頌所言,體驗一切外相為清淨的練習是生起次第的重點,這通常代表了對本尊的觀修。但如果你不能持住觀想的所有細節,那就把世界看成淨土,一切眾生皆具本尊自性就可以了。安住在此體悟中,持誦六字大明咒。
聲
45、
了知音聲為咒持誦訣;
悅耳與否所執自解脫。
無執輪涅原音六字語;
聞聲自解脫中誦嘛呢。
通常聽到讚美、好消息或美妙的音樂會帶給我們快樂;另一方面,當我們聽到對自己的批評、誣控、喜愛之人的壞消息或刺耳的噪音時,馬上就覺得沮喪或惱怒。不是各種聲音本身能製造出這種情緒,而是執著之心所致。菩薩明白心的本性是無生,視一切音聲都是咒音,不論其好壞;讚美不會使他感到驕傲,惡語也不能激起他的怒氣,只會增加他的忍耐與悲心。如果你視一切音聲為咒音,好或壞的消息將無法幹擾你,猶如風不能擾動山一般。事實上,當你聽到壞消息而生氣,只不過是讓自己痛苦罷了,既不能使亡者複生,也不能讓財物失而復得。
一如萬象,聲音也是許多因緣和合的結果,並不能獨立存在。美妙的琴聲端賴琴弦的合度,若是一根弦斷了或不調,彈出的音韻就不和諧、不悅耳。仔細深入檢驗任何音聲;天籟、風聲、雷聲、樹葉的颯颯聲、動物的呼嘯、人語、歌聲,都是組成音聲的基本元素,這些聲音的本性都是空性。
種子字『阿』象徵無生本性,是一切音聲的根源,包含了智慧佛的精華。尤其自『阿』生起了六字大明咒。持誦此咒時,要了知一切聲音皆從空性生起,是諸佛之語――咒語――無盡示現。若此,只是稍做念誦也將孕育成果。這是把一切音聲帶入修行道上的修持。
一般的閒聊是貪執與嗔恨的表露,只會使妄念之輪旋轉地愈來愈快。但持誦咒語會保護你的心,引導你了悟語的智慧本性。所以一切時中持誦六字大明咒,直到它和呼吸合一為止。
香
46、
知嗅無生圓滿次第訣;
香臭與否所執自解脫。
無執嗅中觀音戒律香;
嗅味自解脫中誦嘛呢。
我們喜歡聞香氣,捂住鼻子避開惡臭。但一切氣味,無論是淡淡的檀香或糞便的臭氣,其本性為空。了知它們是清淨、無實質的,將它們當做圓滿戒律的芳香來供養諸佛,這樣的供養能圓滿福慧二資糧。既然佛不被二元概念所影響,我們也應該放棄一切好惡的念頭。如此一來,嗅覺的概念就能獲得解脫,回歸其本性。
味
47、
了知味為薈供獻供訣;
美味與否所執自解脫。
無執飲食觀音愉悅物;
味覺自解脫中誦嘛呢。
通常我們喜歡品嘗美好香甜的口味,而不喜歡任何苦澀酸腐、火辣刺鼻的味道。事實上,這只是心執著於美味或噁心的味道。一旦心了悟這些特性是無生、不存在的,就能了知每種味道的清淨本性。於是飲食成為薈供的智慧供,一種薈供的修行。
透過薈供的修行,你將積聚功德,克服貪求飲食的習性,並避免落入不當的維生方式。當一切的執著解脫進入本然體性時,便是最殊勝的供養。
觸
48、
了知觸之共性平等訣;
饑飽冷熱所感自解脫。
無執內外觸行本尊業;
觸覺自解脫中誦嘛呢。
我們會分別絲的柔軟與麻的粗糙、瓷杯的平滑與荊棘的尖刺,但就如同其他感官的知覺,觸覺亦無異於白日夢。
一旦你停止區別愉悅或不悅的觸感,讓它們保持在本質相同的空性之中,心就不再老是興奮或沮喪,這便是平等一味的證量,是把苦、樂皆融入修行道的最高修行。渴求輕柔的感覺、不能忍受粗礪的事物,只因執著使然。讓一切執著及嫌惡在空性中沉澱,佛行事業自會任運顯現。
總之,執著於感官的認知使你徘徊於輪回中,這也就是我們常被教導應放棄一切感官之愉的原因。如果你已經了悟如幻現象的空性,且真正遠離執著,那麼你的一切感知都可用于修行道上,以積聚福慧資糧,使你的禪定覺受和證悟增上。無論你看、聞、嘗、聽或感覺到什麼,視它如清潭映月或天上明虹――令人目眩神迷卻倏忽縹緲,無法掌握,不具任何實質。以此方式來看待萬物,你的概念絕不會被成見所凝滯或被執著所桎梏。
法
49、
了知萬法皆空見之訣;
心識所取真偽自解脫。
無執輪涅萬象即法身;
念頭自解脫中誦嘛呢。
心把經驗區分為主體與客體,先是認定『我』這個主體,然後有了『我所』的想法,開始執著於我的身體、我的心及我的名字。當我們對這三個概念的執著愈來愈強,就愈來愈變得只關心自己的福祉。我們為求得舒適的一切努力,對生活中惱人情境的無法忍受,對苦樂、貧富、尊卑、毀譽的偏見,都源於『我』的概念。
我們常被自我纏縛,鮮少顧及他人的幸福。事實上,我們對他人的漠不關心就像老虎對吃草興趣缺缺。這完全與菩薩的行事背道而馳。自我真的只是念頭所捏造的;當你了悟到被執著的物件與執著之心兩者皆空時,便很容易明白他人與自己沒有分別。
通常我們會傾注所有精力來照顧自己,菩薩則用於照顧他人。菩薩發現如果他投入地獄之火,即便只是幫助一個眾生,也會毫不猶豫地這麼做。八地菩薩了悟輪回與涅磐完全相同,這是勝義見。偉大的薩迦派祖師劄巴•嘉岑尊者在禪觀中親見文殊菩薩,接受了著名的『遠離四種執著』教授。在末偈中,文殊菩薩說道:『若有執著,即非正見。』寂天菩薩也說:『一切如虛空――這是我必須證得的。』這是顯密共許的勝義見。
我們必須瞭解空性見,然後體悟之,最後得證。輪回與涅磐自空性中生起,亦融入空性中。即使當它們現起時,也從未真正離開空性。所以,若你了知一切現象本性為空,你將能妥善對應任何發生之事,不論經歷悲喜,都不會有任何執著。
透過空性之眼來看待萬物,真假的二元概念只存在於彼此的對應中。唯有假存在,才有真存在;倘若假為空,那真亦為空。因此在空性見中,沒有任何真實的主張,無緣無執。當一位菩薩穩固地建立此見時,他對涅磐寂靜就沒有執著,因而能化現任何的形相來利益眾生。無論眾生迷失多深,他都有堅忍的信心使他能在無量劫中不斷幫助眾生。他的努力不是為了自己的證悟,而只是一心想幫助他人走向解脫。
五毒――嗔、慢、貪、嫉、疑
證悟圓滿之見,即完全從五毒中解脫出來。是五毒煩惱讓我們深陷於輪回,當五毒消失時,五種相應的智慧當即顯現。
嗔
50、
毋隨嗔恚境觀嗔心,
嗔心現起自解即明空;
明空不外大圓鏡智乎,
嗔恚自解脫中誦嘛呢。
輪回是如何產生的呢?當我們用五官來認知周遭一切,種種喜愛或厭惡的感覺在心中生起,由這些感覺產生了輪回。單是對事物的認知,並非造成我們在輪回中徘徊的原因,而是我們對這些認知的反應及加諸其上的解釋,使輪回不停流轉。密咒乘的不共特徵是:與其讓輪回以這種方式繼續下去,不如讓我們養成一切現像是智慧清淨化現的認知。
當你對某人起嗔心時,你的嗔恨或怒氣並非與生俱來地存在於這個人身上,而只存在於你自己的心中。當你一瞥見他,你的念頭便全落在他過去曾傷害你、未來可能會傷害你或現在正在傷害你的種種想法上;連一聽到他的名字都讓你生氣。如果你緊抓住這些念頭不放,怒氣就會爆發出來。那時你會有一股無法抵禦的衝動,要撿起一塊石頭丟他,或抓住某樣東西打他,心裏想著:『我真想殺了他!』
憤怒似乎非常強悍,但它是從哪得到力量,可以如此輕易地壓倒你呢?是某種外在力量,有手有腳、有武器和盔甲的東西嗎?如果不是,那是在你體內的某個地方嗎?如果這樣,那它在哪里?你可以在大腦、心臟、骨頭或身上其他部位找到它嗎?雖然不可能找出他的所在位置,憤怒卻仿佛非常堅實地存在著,一種強烈的黏附令你的心凍結成固態,帶給你和他人極大的痛苦。猶如雲朵般毫無實體,不能支撐你的重量或當做衣服穿,卻能使整個天空變暗,遮住太陽。所以同樣地,念頭會障蔽覺性的本然光輝。藉著了悟空――心的清澄本性,便能回復自由的本初狀態。如果你了知憤怒的本性是空,憤怒就失去其一切傷害力而轉成『大圓鏡智』。但如果你不能了知憤怒的本性,任它脫韁恣行,它就無異於地獄寒熱折磨的根源。
人們老是認為擊潰毀滅敵人是一種積極的成就,但毫無疑問地,這並不是佛法的觀點。當怒氣爆發時,不要追著它,轉而注視憤怒的本性。它只是心的空界中一個虛有的捏造。無數世以來,你被自己的嗔恨所奴役,累積了數不盡的惡業。從現在開始,請更加謹慎。記住,憤怒是一切地獄痛苦滋生的種子。根除憤怒,就不再有地獄道。因此,你嗔恨的真正目標應是嗔恨本身,而非所謂的怨敵。
如果你不追尋憤怒的感覺,如果你不用憤怒將自己與他人隔離,如果你的憤怒能解脫回到其真正本性,那便是『大圓鏡智』。在此鏡中,他人皆是自身的映照。縱有憤怒的念頭曾在觀世音菩薩心中生起,也只會使他的智慧更加燦亮。再者,當你清楚瞭解憤怒不可能天生存在於外在事物上,且內在憤怒之心也非任何有形存在,你將油生一股遍及所有眾生的悲心,特別是對那些飽受憤怒之心折磨的眾生。
很久以前,在佛陀前生中有一世,他是一位示現蛇身的菩薩。一些殘忍的小孩抓到他,把他折磨至死。如果他願意的話,只消看一眼就可以摧毀他們,但因他心中了無半點憤怒而不可能那樣做。相反地,他祈請藉由殺他的因緣,使他們能在未來成為他的弟子,讓他帶領他們直至證悟成佛。這個勇氣與忍辱的示範,是他完全了悟空性與慈悲的結果。
憤怒是解脫的致命大敵,因為刹那的憤怒能毀掉累劫以來積聚的善業。所以,消除憤怒是菩薩的主要目標之一。努力持守忍辱戒,持誦六字大明咒。正如所謂:『沒有比憤怒更大的錯誤,也沒有比忍辱更大的戒律。』
慢
51、
毋執驕慢影觀執心,
執心現起自解即本空;
本空不外平等性智乎,
驕慢自解脫中誦嘛呢。
一旦我們得到某種令人稱讚的特質,如某些特殊知識或技術,立刻生起的驕慢心會損壞任何可能出現的積極意義。我們被貢高我慢所壓制,被自己的美麗、知識、博學及權力所迷惑,完全無視於偉大上師們所擁有的真誠完美功德。事實上,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迷失在輪回的染汙中,雖然偶爾有些美德,但肯定遠遜於多數的過失。相較於那些聖者的無量善行,我們的功德只不過是一小點麵粉屑而已。實際上,我們會將善引以為傲,常是為了文過飾非。
所以,不管你具有某種有限、不穩定的才華,絕無理由為之驕傲。諺語說得好:『就像山峰上永遠無法聚水,在驕傲的峭壁上也永遠無法凝聚真正的價值。』驕慢會阻止你開展虔誠心、智慧和悲心;它阻斷了來自上師的加持,妨礙道上的一切進步。所以,避免驕慢的危險,誠實地自我反省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仔細分析驕慢,會發現任何你感到驕傲的東西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拜你的執取之心所賜。如果你一直堅持謙虛的態度,讓你的心保持謙遜,驕慢會像晨霧一樣消逝。離於驕慢緊攫之心,能一直住於觀世音菩薩的『平等性智』中。
貪
52、
毋耽貪欲境影觀貪心,
貪心現起自解即樂空;
樂空不外妙觀察智乎,
貪欲自解脫中誦嘛呢。
無論你期望從父母、孩子、朋友、財富或財產中得到什麼樣的快樂,它們永遠都無法持久;如果生前不曾失去,最後死亡也會奪走一切。對他們執著是無用的。
當你死時,無論你曾經如何受人稱讚、多麼有錢有勢,都派不上用場。你將徘徊在死亡與投生之間的中陰階段,伴隨你的只有善、惡業。積聚金錢和財產,然後保護、增加它們,是件永無止境、令人沮喪的事。
看到黃金和鑽石會讓我們著迷,馬上就被想擁有它們的強烈欲望所征服。即使我們打算購買如此昂貴漂亮的東西,但我們的執著心卻不會結束,只會增長。我們可能會擔心失去我們所得到的珍貴珠寶,而把它們全放在保險箱裏,甚至不敢拿出來穿戴。在一生的需索之後,我們在中陰階段的經歷只會是極端的恐懼和驚慌。
從事商業、農作或任何行業,其利潤來自他人的損失者,必招致更多惡業。我們對於所擁有的永不滿足,總是試圖得到更多想要的。無數世以來,我們把所有精力都耗在這上面。完全捨棄貪欲,學習如何滿足於足夠維生的衣食,不是更好嗎?
如果你決心修行,心無掛礙地持誦六字大明咒,你會發現自己對日常生活的追求愈來愈少執迷,不再浪費生命。欲望和執著將消融于其本性之中,此即觀世音菩薩的『妙觀察智』。
嫉
53、
毋逐嫉妒境影觀伺心,
尋伺現起自解即意空;
意空不外成所作智乎,
嫉妒自解脫中誦嘛呢。
一般人對任何與他成就相當,或比他高的人都會心生嫉妒。嫉妒不是原本就存在於你所嫉妒的對象上,只是心的捏造。每當嫉妒的念頭生起時,只要了知它為何,並全心地隨喜別人較優異的成就即可。
一旦你任由嫉妒心增長,它們便會過度膨脹。提婆達多嫉妒其堂兄喬達摩的故事即是一例。喬達摩成佛後,提婆達多仍一再以各種惡行來與他競逐。他的嫉妒行為多到最後大地在他腳下裂開,使他墮入地獄之火。在那兒經歷了可怕的折磨後,他後悔哭泣道:『自我心深處,我皈依你,喬達摩!』雖然在後來的某一世,他會轉生為緣覺行者,但在那一世裏,連佛也救不了他。因此,嫉妒是非常嚴重的過失,絕不要任它擺佈。
對於他人的成就,你心裏只有極大的欣喜。例如,隨喜某人對三寶的廣大供養,你將積聚與那個人同等的功德。與其沉醉於自己的成就,成為嫉妒的囊中物,不如隨喜他人難以估算的善行,特別是聖者的行為。這便是『成所作智』。
癡
54、
毋附愚癡對境觀癡心,
妄念現起自解即覺空;
覺空不外法界體性智。
愚癡自解脫中誦嘛呢。
在這裏,癡是指我們對自己本具佛性的無明。從這方面來看,我們就像手中握有一顆珍貴寶石的乞丐,卻不知其價值而將它丟棄一樣無知。由於無明,我們被念頭奴役而不能分辯對錯。由於無明,我們昧於因果法則,並拒絕相信每個行為皆有其後果。由於無明,我們不能接受有前世與來生。由於無明,我們對祈請三寶的善果沒有信心。由於無明,我們不能了知佛法的真諦。無明是八萬四千煩惱的根本,只要我們不能明白一切事物的真正本性是空,便堅信事物真實存在,即是一切妄念和惡念的根源。
無論如何,無明不會像地底洞窟般永久黑暗,如其他任何現象,它只會由空性中產生,而沒有真實的存在。一旦你了知無明之空的本性,無明就轉為『法界體性智』。這是觀世音菩薩的智慧心――佛性――如來的本質,存在於一切眾生身上。如同佛陀所開示的,緣於無明,使我們相信妄念而不識自身本性。
藉著確立無明之空性,了知無明的愚蠢與迷惑自身即為法界本身。然後,安住在此覺受中,修持見、修、行,此即觀世音菩薩的心髓。
無論何時,當五毒相關的念頭和煩惱生起時,與其讓自己被它們帶著走,不如去注視它們的本性;最後,你將了悟五毒即五智,即不受染汙之心的自然狀態。那時,念頭一生起便立即解脫,你將永遠不會失去明覺――勝義的觀世音菩薩。
勝義的觀世音菩薩無非空性,但在世俗層面上,觀世音有無數的形相以符應眾生的需求。這一切的化現,各種名號、形相及顏色,皆是他智慧的示現,是慈悲與空性創造力的展現。尤其觀世音菩薩化現出五種主要形相,來對應五蘊和輪回中的五道。下麵的五個原偈,便解釋轉化五蘊為觀世音菩薩的五相。
五蘊――色、受、想、行、識
色
55、
色蘊本空無生如虛空;
空性本覺明點即觀音――
無異『聖者尊聖天王』矣,
空性正見境中誦嘛呢。
我們看到空中的彩虹只因陽光和雨水相遇而生。同樣地,我們所看一切形色的無盡轉化,僅是許多緣短暫連結的結果;仔細詳查,無一具有任何實質的存在。例如,我們使用『身體』這個詞來指稱一個不斷改變的骨、肉、血聚合體,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所謂身體的獨存個體。
是五蘊支撐了一個實存『我』的錯誤概念,而『我』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一旦我們了知色蘊是空,色蘊即是觀世音菩薩。我們稱觀世音菩薩為尊聖天王,以表達觀世音菩薩形相化現的廣大和周遍。觀世音菩薩身體的每一個毛孔中都顯現出無量淨土,而毛孔既沒有擴大,淨土也沒有縮小。無論如何,觀世音菩薩不是血肉之身,而是智慧的化現,本性是空。了悟此真理而持誦六字大明咒。
受
56、
受蘊系縛心物二者鏈;
證悟平等不二即觀音――
無異『聖者不空羂索』矣,
證悟一味境中誦嘛呢。
是身心的結合讓喜悅或不悅、痛苦或快樂的感覺生起。當身體感受到某些細微的疼痛,如荊棘的刺痛,你的不喜歡是因為你相信有一個獨立的『自我』。因而想著:『我••••••我的身體••••••我的快樂••••••我的痛苦。』當他人經歷同樣痛苦時,你一點也不受影響,可以證明你執著於『我』的程度有多深。
此受蘊是一個把你系縛在三界的枷鎖。受蘊是當你遇到現象界的任何事物時,所生起的基本好惡反應,透過感官與相應意識的作用而產生。如果你檢視它,你會了知它並沒有任何實體。然後,受蘊成為『平等性智』,它的本性不外乎名為不空羂索的觀世音菩薩,梵文稱做『阿莫嘎帕夏』。
阿莫嘎帕夏屬於寶部,擁有巨大的力量,僅是聞其名號及咒音就可增長禪定覺受、加深智慧、延長壽命、大大增加功德及財富。事實上,此一具有驚人力量的觀世音面向與你的自性並無差異。透過對空性的了悟,你覺知到輪回的現像是無盡的純淨時,便開啟受蘊相對的覺醒面時,永具豐盛功德的寶藏,這就是寶生佛。
不空羂索觀音和如意寶的意義相同。像絹索一般,如意寶甚至能號令最有力之神、人,度拔一切眾生到達證悟。當你覺得自己快要墮入煩惱障的深淵時,祈請觀世音菩薩。在最後一刻,當他慈悲的絹索套住你時,你會對他的證悟全知充滿信心。因此,以堅信和專一虔誠心持誦六字大明咒。
想
57、
想蘊執取名相皆妄念;
悲心善待眾生即觀音――
無異『至尊浚斷輪回』矣,
無緣大悲境中誦嘛呢。
你的心不停地評斷任何遇到的事物,想著:『這會讓我高興,這可能會傷害我。』這個過程的結果,就是你持續渴求可能使你愉悅的事物,而懼怕那些不開心的東西。你心中所做的這些評估,來自於以我執為認知事物的方式。但現在,與其估算這些事物會帶給你多少的苦樂,你應關注所有無量眾生的苦樂。這將會產生無緣大悲,然後你會了悟此第三蘊――想蘊――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面,稱為浚斷輪回觀音。
當你撈浚海底深處,底部的任何東西都會浮上水面。同樣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事業會把一切陷於輪回深處下三道的眾生,提拉到較高的上三道。
即使只為了一個眾生,觀世音也不辭辛勞。直到時間終止,他偉大的悲心也永不縮減。浚斷輪回觀世音隨時準備好幫助眾生。下麵的寓言可茲說明:
很久以前,一群商人出海尋找傳說中的珠寶之島,因暴風雨發生了船難,於是他們棲身在一座住著食人魔的小島上。食人魔為了控制他們,用魔術把自己變成標緻的公主,以此偽裝來迷住商人,並贏取他們的信任。不久,食人魔所變的公主們就嫁給所有的商人,從此以後,商人被嚴密監管,不准遠離家門。
有一天,商人的船長在沒被發現的情況下,走到不曾去過的遠處,碰巧見到一幢鐵制的大建築物,裏面發出叫聲:『聽著,外面的人!我們也是發生船難而被關在這裏的商人。要小心!你們被愚弄了,你們所娶的公主實際上都是食人魔。他們計畫把你們全部殺掉吃光。』這時,船長才瞭解他和手下都被騙,成為食人魔的階下囚。他說:『我們置身在一個可怕的陷阱中,難道沒有法子逃跑嗎?』
這個聲音說:『對我們來說毫無機會,但對你們而言,有一個機會。城東有一座湖,湖邊有一處叫做黃金草的小樹林。每當新月和滿月的夜晚,觀世音菩薩就會以高貴雄馬勝雲的形相出現,從三十三天到此來吃草飲水,並在金砂地上打滾。他會呼喚任何想離開食人魔島到南瞻部洲去的人騎到他背上來。我曾聽食人魔公主們說過,任何抓住勝雲鬃毛、拒絕食人魔公主虛偽哀求的人,絕不會受到阻撓而能安全逃到印度。』
船長趕快回去告訴同伴他所聽到的事情。他們全都對自己的處境感到膽寒,明白這是重獲自由的唯一希望,並發自內心地向觀世音菩薩祈請。
正如預言,在滿月時,天馬出現,在黃金草的樹林裏安靜地吃草。正當他要起飛時,他呼叫商人快點騎上他的背。食人魔公主看到她們的俘虜正要逃跑,開始哭泣哀歎。她們把與商人所生的孩子帶出來哭喊著,哀求丈夫留下來照顧可憐的子女。否則他們全都會餓死。一些商人不能斬斷愛執,無法抗拒食人魔太太的懇求而跳回地面。其他人對這些涕泣的哀求充耳不聞,以極大的信心向觀世音菩薩祈請,因而得以安全逃往南瞻部洲。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早已脫離想蘊,平等地施予一切眾生。他將無倦地疏浚輪回的深淵。直到不留下任何一位眾生為止。
第一蘊(色蘊)是你對某件事物的最初理解。第二蘊(受蘊)是你對這事物的愉悅、不快或中立感覺。第三蘊(想蘊)是你對此感覺強度的評斷,是強、是中或弱;然後你的心抓住此想蘊並認定它是真實有用的,構成了其後兩蘊(行蘊、識蘊)的運作基礎。透過五蘊連續的運作過程,產生了一切的痛苦。無論如何,以全然的虔誠心持誦六字大明咒,你可以解開想蘊的枷鎖,自輪回的陷阱中脫逃。
行
58、
行蘊輪回業力轉六道;
證悟輪涅平等即觀音——
無異『大悲調伏眾生』矣,
利他一味境中誦嘛呢。
行是基於貪、嗔感覺的驅使而採取行動,因此會累積業力;行蘊是涅磐與輪回的建築師。自無始以來,你受到行蘊的徹底奴役,累世地徘徊著。如果你了知行蘊的本性為空,你無盡的行蘊實是智慧的無數切面,就不會再受制於行蘊的管轄。
根據金剛乘的法教,觀世音菩薩是遍佈一切壇城的蓮花舞威王。雖然他在本質上是完全覺悟的佛,示現出無竭的悲心,但他為了隨順眾生的需求以利益眾生,而以菩薩之身示現。菩薩所做的一切,全是為了利益眾生,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他都沒有自私的目的。這種崇高的悲心帶來了無量的證悟功德,特別是對輪涅一味的了悟。
現在你可能會發現,要認定觀世音菩薩證量、悲心和利他能力的不可思議與廣大功德是很困難的,但如果你能以專一的虔誠心來念誦他的心咒,有一天你也會擁有同樣無邊的力量來利益眾生。在心中發願幫助一切眾生,並將所有功德回向給他們,深信觀世音菩薩會知道你的願心,賜予你加持以帶領眾生圓滿成就。
識
59、
識蘊凡夫心識具八能;
證悟本心法身即觀音——
無異『至尊調禦丈夫海』,
了悟自心即佛誦嘛呢。
如果一粒種子來自一株有毒的植物,它長出的根、葉必定是有毒的,甚至能致命。同樣地,無論五蘊何時現前,痛苦必隨之而至。五蘊的首腦是識蘊。是識蘊執著五蘊為實存,執著樂為樂、苦為苦。事實上,識蘊是妄心與妄念。一旦你了知識蘊從未真實存在,它既不能繼續存在也不會終止,就能從識蘊的掌控中解脫出來。但在你未達此目標之前,識蘊會不斷地鞏固妄念,繼續製造更多更多的業。所以,集中一切的努力以了悟『識』的空性,是為關鍵。當這種了悟清楚生起時,就仿佛是日出之光照破了夜晚的黑暗。
識蘊的清淨本性,即是被稱為調禦丈夫海的觀世音面向。『調禦丈夫』代表佛,已贏得無漏證悟的勝利;『海』指的是無量廣大的諸佛,總匯於觀世音菩薩。祈願有那麼一天,你也能得到如此圓滿的成就:眾生只要聽聞你的名字,就能清淨一切染汙,從三惡道中解脫。
了知觀世音菩薩安住於你心中,是相續不變的一體,持誦六字大明咒。
有關身、語、意、法身之四要點
身
60、
執取身相為實束縛因;
了悟顯空如尊即觀音——
無異『至尊空行觀音』矣,
顯空本尊身境誦嘛呢。
由於認為身體是骨肉堅實之軀的凡夫認知,讓身體如磁鐵般吸引苦痛。但藉著觀想、持咒等修行的訓練,你可以學習打破堅實軀體的成見。透過修行來領悟你的身體乃是觀世音菩薩無限無生的智慧身,可以臻至超越痛苦的境界。觀世音菩薩之身如虛空般遍在,既非血肉之軀,也不是塑像般的實物,而是如彩虹般透明,清楚顯現,卻空無任何實體。尤有甚者,觀世音菩薩不只是一個觀想的形象——他是活生生的存在,散發智慧、愛與力量,對任何只做一個簡單的祈請手勢或僅念一句嘛呢咒的人做出回應。
語
61、
聞聲言詮語妄念因;
了悟聲空如咒即觀音——
無異『至尊獅吼觀音』矣,
了知音聲為咒誦嘛呢。
當你能清晰穩固地觀想本尊身,也能夠如金剛語段落所述持誦咒語時,將可增進你的修行。觀世音菩薩心咒的第一個字『唵』,象徵五智,是一個吉祥的字。大多數的咒都由『唵』字開頭。『嘛呢』的意思是寶,『唄美』代表蓮花,『吽』字則是宣說、迎請觀世音菩薩的遍知。全咒可譯為:『您,蓮花寶,請賜予您的遍知。』透過六字大明咒不斷重複的名號,你憶念並迎請觀世音菩薩的無盡功德,仿佛從遙遠之處呼喚他。他會任運地示現慈悲來回應,並圓滿你的一切願望。
為了加持眾生,觀世音菩薩賦予六字大明咒等同於他自身的力量,這是無生空性的迴響。書寫的六字大明咒,能令看到的眾生解脫;念誦六字大明咒,能令聽聞的眾生解脫;如果在心中想起它,也能由憶念而得到解脫;把它穿戴在身上,可由碰觸而得到解脫。如果你習於視一切音聲為咒,當你在中陰時聽到恐怖的音聲,也不會感到恐懼。藉著此咒語,觀世音菩薩行使廣大無量的慈悲事業。所以,以強烈的虔誠心,把聽到的一切宇宙音聲都當做是咒音的振動,持誦六字大明咒。
意
62、
執實之心迷妄輪回因;
放下本心離思即觀音——
無異『至尊心性休息』矣,
心性法身境中誦嘛呢。
人們總是說『禪修!禪修!』但除非你已對空性見有了堅定無誤的瞭解,否則禪修的重點是什麼呢?無法了知心的空性,正是輪回的根源。當心不受念頭的影響,能住於當下的單純覺性時,就能了悟本具慈悲的空性。
恣意放縱,念頭就會造成整個輪回。不加檢視的話,念頭便固守其外顯的真實性,讓這些力量持系著輪回。但任何念頭,不論善惡,連最細微的實質都不存在。念頭完全是空的,無一例外,宛若天上五彩斑斕、鮮明亮麗的彩虹,永遠抓不住。不能像衣服穿上,或以任何方式來使用。空性絕不會被任何事物改變,縱使被表面的障蓋所遮避也是如此。事實上,那些障礙不是真的必須去除的東西,因為當我們了悟其空性時,這些障礙就消失無蹤了。當妄念的染汙消退後,心就會保持自由祥和,自在地安住在本性中。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名為『心性休息』的意義。
虛空從未被雲朵的出現所幹擾或改變。虛空既不樂於期盼彩虹的出現,也不因沒有彩虹而失望受苦。不管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的慈悲事業是多麼廣大遍佈,他的金剛心從未離開過究竟本性。他以無盡的方式對眾生示顯,但在實相上,他從未離開空性法界。
觀世音菩薩與你自心的體性是一體的,不要到他處尋覓觀世音菩薩。為了徹悟你本具的本性,以不造作、全心的虔誠來請法與領受法教;然後思惟並使它們融入生命中。最後,你將達到究竟的證悟,一切業力習氣與煩惱障礙將消融,你會直接了悟一切現象的空性。屆時,你將可松坦在大休息的境界中,遠離輪回的折磨。就像一位安詳的老人看著小孩在遊戲,你會以不可動搖的平等舍來看待如幻現象不斷變遷的展現。
如果你很難觀想本尊的莊嚴、放光和其他所有的細節,那麼單純地住於本然狀態的認知中,此即法身的意瑜伽。注視著每件事物,從勝義諦的一味中生起,持誦六字大明咒。
法身
63、
離象本初清淨為法身;
面見自性法身即觀音——
無異『至尊世間自在』矣,
清淨無邊境中誦嘛呢。
觀世音菩薩及諸佛所示現的各種形相,不管是在報身或化身的層次,皆是從法身的基礎而產生。法身是究竟的法界,超越了任何智識的造作,在其本性中涵攝了一切佛果的證悟功德。它是無始以來即與我們在一起的本初智慧。此俱生智可透過止、觀的禪修來悟得。『止』能使混亂的心平靜下來,而『觀』開展隨後更為廣大的禪觀和甚深了悟。當止、觀無別地融合為一時,即是法身的證悟。
當你在菩薩道上前進時,持續保持座上與座下的修行,最後你將可達到初地菩薩位,進入見道。所謂見道,是因為你第一次真正瞥見究竟真理——每件事物的空性。然而此空性的證量尚未達到極致,須逐步擴大,依序經過每一地直到最後十地,二障的造作才永遠消失,本初不動的智慧得以完全彰顯。你達到所謂的無修道、佛果的境界,即心與法身智慧心合一。不管是誰臻至此不二的證悟境界,都真正具現了三界的最高理想。
觀世音菩薩是如來、佛性的精髓,透過念誦其六字大明咒,法身的一切功德將毫不費力地開展。
上一篇(四瑜伽:專一、離戲、一味、無) 回目錄 下一篇(歸敬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