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修心七要

2011.10.29修心七要
瑪瓊祖古開示
地點:高雄白玉中心

上師本尊空行眾 三門恭敬行頂禮 趣入心性之方法 講授修心七法義 為了使具緣初學者漸次趣入心性真實義,而在《珍寶銅文》中所說之修心七法的實修方法有七種,第一 思維無常而修心之方法是如此,外世間四季之轉變日夜分秒不停的變化而無常,內四大所成之身軀猶如泡沫堆集般,將迅速毀滅不實而無常,密父母家人親友等往生而無常,自己也隨時會發生如此之情形,今日或明日就是否會死也不一定。因此當看到其他眾生時也如此作想,此等眾生皆逃不過死亡,雖知何時會死呢!如此思維後,能深深體會到諸行無常而不為未來長謀遠計便是修成了無常心,如此思維則會有對輪迴產生出離心之用。第二- 思維當前之安樂和永恆之安樂而修心,心想惡業則引生惡趣與各種痛苦,而善業雖然引來善趣與各種安樂,但輪迴無論是善趣或惡趣,皆猶如水車輪般輪轉不定之無常體現正是其醜陋之本質。而無須轉入輪迴而能脫離輪迴之不二法門,則唯有菩提道之外無有其他。若入菩提道則能獲得當前善趣之安樂和成就聖賢功德而如同諸菩薩般,最終成就無上菩提而獲得永恆之安樂如同諸佛般。因此要心想一定要去成辦當前和永恆之安樂,如此思維後當了解到倘若不能趣入解脫道,則會因惡業墮入惡趣而雖以善業能一時獲得善趣,但也會再墮回輪迴之故,所作一切無意義而皆是痛苦之因,能生起如此之體悟時便是修成之徵兆,如此之思維則有對輪迴痛苦產生厭惡而心生出離心之用。第三 思維諸多違緣而修心,在輪迴中無有任何可值得信賴之事,自雖有恩於人但變成恩將仇報,雖食飲食但變成病因和死因,雖積財富但變成幫助敵人或盜賊如願之因,雖求友誼而交往之親友但變成仇敵,自雖無過但無緣無故被受辱罵和毀謗,無論怎樣做都無法使他人滿足而永無緣滿之際,雖發自內心的利益有情,但有些滿意時有些則不滿意,無論怎樣去想都無法完全的有利眾生,所作一切皆是痛苦之自性,病因死因如此甚多之有情無法實際利益,故對可信依託而不會欺誤之上師三寶懷恭敬與供養,則是今生與來世一切安樂之因,故心想要將心念完全轉成善念而對過去已生諸善惡緣、現在當生善惡緣、未來將生諸善惡緣作思維而心生悲哀之。因此當對六道輪迴的眾生悲憫,而心生倘若能夠供養上師三寶那該多好之想時,便是修成此心之際,如此思維則有助於前行生起信解之用。第四 思維所作一切皆無意義而修心,我為此生所作之護親、滅敵、積財、經商、名利、愛恨、瞋怒、以及希望得到他人的照護、愛戴、恭敬、稱讚等乃至為摯愛、親友等成辦房舍、居所、財富等無論任何,但在死亡之日皆無法帶走而無有助益。在昨天之前的所作所為皆已成往事而不會再回來,就如同昨夜之夢,今日所現就如今夜之夢,明日以後的所作所為皆如明晚之夢,因此為了這些事情而作愛恨、爭執、勞累等種種無謂的犧牲是極不應該。所以心想,世間的一切皆是虛假不實,應頓時完全放下而依循聖賢上師之言教而修持。當深感世間的一切皆不可信,而應尋求上師的口訣修持之時,便是修成此心之際,如此的作思則有希求上師言教之用。第五 思維佛之功德而修心,遠離輪迴一切罪過的是佛,身具足相好莊嚴,口轉說正法法輪,意不離智慧之法界,乃至天人等一切有情之導師,以及唯一的究竟皈依處之故應當要獲得之。若不成佛則萬萬不可,然而要成佛則必須要修行,因此要追隨諸偉大的祖師成就者們的足跡而專心修行。因此,當內心深感若不修行則無法成佛,故一定要努力修行時,便是修成此心之際,如此之思維則有敦促修行之用。第六 思維上師之言教而修心,從深廣無邊之輪迴苦海中將吾等引渡至岸的舵手是上師,而用以橫渡汪洋之大船則是上師的言教之故,應當從言如是奉行,若不從言則會恒久受盡病痛之折磨,而上師藥師王以大悲心所賜之言教甘露藥,則要依師囑咐日夜精進服用,要如此作想而修心。當深感行此生的諸事有何用,應完全奉行上師之言教為要時,便是修成此心之際,如此的作想則有一心專注修行而不會分心之用。第七 思維無分別意而修心之方法有三,第一 對樂空無分別意修心是,觀想中脈上端的沆字被齊間阿字的火焰觸及後降下甘露,盛滿四主脈輪和所有支脈而生起樂空覺受後,上拉下氣而下壓上氣,將心念專注於心間白色阿字後,會生起方便大樂與智慧空性之覺受。對明空無分別意修心是,呼出三次氣之後當往內吸氣時,外所現世界皆化為光,與湛藍虛空融合為一而吸入後盛滿全身,如此將氣合併而修則會生起明空覺受。倘若體寒則觀想氣具熱,倘若體熱則觀想氣具清涼而修是要訣。而且夏火、秋風、冬水、春地等每個季節運行不同之氣而對治彼等之氣和顏色、觸感之修持方法雖未提到,只是略作說明而已。而虛空氣則在任何時際都有運行而所有觸感也都包含在熱涼二種之故,修持時只要修持此方法就可以了。對法性無分別意修心是,身心放鬆,眼不轉動而心不隨妄念而安住,如此修習而心能隨意掌控並能安住於專注處之後,心就能長久安住於無有念頭之虛空般當中時,就是修成此心之際。如此的修習,則有令菩提心不斷增長之用。極密前行之扼要 修心七法之講授 所生功德如雪山 願諸有情得寂靜 因為宿世有修故 此生精通勝乘法 故以求利他之心 深甚密義明述此 此入深甚心要法 望諸具緣者珍惜 諸求解脫之道者 以此撰文速得之 前行修心七法之講授,由勝乘行者隆欽然降撰寫於崗日托嘎,將此法託付於唉嘎紮底與曪睺曪,以及丹堅多傑勒巴三位護法,將來若有人擅自串改則給予嚴厲之懲罰,並對不是容器者保密之,對具緣者交付之。善哉 善哉 善哉 獲得修心七要之後我們要觀察我們自己的心,,心念有三種 :惡、善、無記 ,所以心念可以分為這三種 。
首先是惡念,不好的念頭 ,為了今生的痛苦恐懼獲得保護的心念,或為了羨慕別人而來修行,為了今生的病痛或障礙獲得消除,或國王的刑罰、 消除災難這樣不善的動機, 以這樣的動機來修行,只能消除今生一些病痛, 或消除一些些障礙,對於究竟的安樂或修行是沒有什麼功德可言。
第二種動機就是羨慕, 就像龍樹菩薩說的為了世間的利益 、別人的讚美、或好的名聲、及不想聽到的毀謗、 惡名,也就是世間八法,如果不去在乎的話, 也就是用平等心去對待的話,就是沒有這樣的羨慕 ,為了此生的名利去做修持,或修行的話, 這樣是不如法的都應該去斷除, 一開始為了名利去做修持,或外表的修行的樣子,這樣是不好, 因為羨慕去修法、聽法這樣的行為是不如法,這樣的動機要斷除, 各個教派對於這樣的人取了一個名字叫作放逸者, 噶舉與寧瑪叫作造作者, 岡波巴大師說法不如法這樣的去做的話, 外表看似修行的樣子, 會因為法而往生惡趣 ,所以現在有很惡劣的人, 用騾子用很漂亮的毛色來裝飾把騾子給賣掉 ,有人利用佛法來成辦自己今生的安樂, 這樣的事情的罪過遠超世間的人為了世間法的利益,使用各種手段來成辦, 將珍貴的佛法用來成辦今生的名利的話,我們稱他為賣法者, 使佛法蒙羞 ,是僧團的敗類, 薩迦班智達說過若執著此生的話絶不是修行者, 第二個是無記的念頭剛剛前面講的是惡念 ,無記的念頭是不善也不惡的念頭, 這樣的人像猩猩猴子一樣學人的一樣修行, 這樣的話我們此生就沒有任何意義 ,別人在念佛聽法他就跑去, 沒有什麼特別的善心或惡念, 聽法聞法都是做樣子 ,善念的動機有三種:大、中、小士夫:
下士夫因為害怕或畏懼厭惡三恶趣苦的痛苦,不管修小乘或聲聞或大圓滿的任何法門,都只是為了求得人天福報的話, 這樣是沒有什麼意義, 不管你修什麼生起次第本尊的觀想是沒有什麼意義, 這樣只會讓你變成欲界的魔 ,如果以這樣的動機來修持大圓滿的任運頓超的話,會使你往生色界的天 ,以這樣的動機來修持大圓滿的本運的話,只能讓你往生無色界而己, 除了發心的動機還要累積資糧及懺悔業障,如果只是用這樣的心態來學習的話, 來生會投生為動物中的熊或土撥鼠,所以一定要斷除這樣的念頭 ,現在很多都不清楚該有什麼的動機跟發心, 所以他的發心及行為都只有小士夫的行為。
中士夫
求個人的生死解脫只,為了利益自己,只能獲得聲聞、緣覺阿羅漢的果位,這樣的發心無法獲得佛的果位。
上士夫
思及一切眾生仍沉迷苦海,由此發起無上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而成就佛果,此即上士夫。不僅自求解脫,並願普渡眾生,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及他苦永滅,以他為己故。寂天菩薩說我們看,為了求個人解脫安樂無法斷輪迴的根,及看佛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 看這二者的區分,菩提心需要兩個條件,一者緣眾生,即利益的對象為六道輪迴中的一切眾生,二者緣佛果,即不僅要令一切眾生獲得暫時的快樂,最終要令眾生成就佛果而獲得究竟的安樂。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發願利益眾生令眾生成佛為願菩提心,發心者即稱之為菩薩,發心後用實際行動,恆常利益眾生即為行菩提心。願菩提心為成佛之因,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基本上,慈悲心、菩提心皆是利益他人的心態。
慈悲心就是希望眾生也和我一樣欲求樂、厭離苦,發心就是願求,生起了「願他們能得樂」、「願他們能離苦」的心願。當我們能以這樣的心態時就是慈悲心。
發菩提心有二要件:為了眾生的利益而行種種善,但這還不能稱為發菩提心。為了令一切眾生皆得成就佛道、離苦得樂而力求覺證,是謂發菩提心。
發心最為重要。許多看似沒意義的行為,由於發心殊勝,也能成就善法功德。聲聞、緣覺由於沒有生起利他的心念,所以並沒有辦法成就佛果。也就是說只有單單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事情的話,就會有這樣的過患。沒有一尊佛是不具備菩提心而能成佛的。過去的諸佛依止菩提心而成佛,未來的諸佛依止菩提心而成佛,一切如盡虛空之眾生都曾是吾母。無始劫以來,我們即不斷在六道輪回中流轉,並且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有母親,除了天道及鬼道是化生,其餘四道皆是因為有母親才得以出生,因此,一切眾生都有可能在此生或彼世曾是我們的母親。今生的母親不論在身體和精神上都非常仁慈地照顧我們,因此可見一切如母眾生也都曾非常慈愛地對待我們。所以我們要知母念恩,嬰兒出生之後沒有任何用處,母親用喜悅的心來照顧,所以我們要對一切的眾生以知母念恩的心態來對待。以上為今天所講的修心七要,很多人不懂如何修行,所以我們今天講講,最重要的是你不要只是身體動動作加行,你的心也要動動,最重要的是動心。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