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龍欽巴尊者的言教

99/11/13 桃園中心 于八關齋戒

尊貴上師 堪祖仁波切 開示

今天為大家講授龍欽巴尊者的言教。龍欽巴尊者有很多言教,今天要講授的是最殊勝的,最精華的部份。言教就是一種口訣,西藏有很多的上師都有自己獨特的口訣或法門,只要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可以解除我們貪嗔癡等苦惱的,由上師用口述的方法講授的口訣,就叫作言教。



尊者在開始時用了一個詞句「哎瑪」,藏文的意義是呼叫,一種悲哀的呼喚,因為念及六道眾生的痛苦,所以用「哎瑪」來呼喚,讓對佛法有福份,緣份俱足的弟子能來聆聽。那麼如何聆聽呢?當然弟子自己要具備條件,今生能有難得的機會,就要珍惜這個福份,不要浪費這個福份。為何說具備這個條件?因為和六道相比,若在地獄,受盡寒冷,那裡沒有佛法,若在餓鬼,受盡饑苦,那裡也沒有佛法,只有在人間才能有此機緣,在其他五道就是不具足條件者。



那麼是不是我們投身為人,就可以俱足佛法?也不一定,因為人間對佛法有信心的人,有佛法修習環境的國家,畢竟不多。所以大家要知道,十八種暇滿的人身 (八閒暇與十圓滿) 俱足根基,加上善知識,才能俱足福份。所以龍欽巴尊者講,我們具備此條件時,不應該浪費人身,要努力精進,珍惜福份,才不枉人身。那麼什麼叫作浪費人生呢?就是有時間不聽佛法,不作功德,這便是浪費、虛度人身。

那麼什麼是珍惜人身呢?就是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唸經持咒,研習儀軌,善用人生,不把時間花在非佛法的事情上面。話又說回來,每一個人生存在世間,當然也是要做事、生活,不可能什麼事都不做,整天光修行,那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不是說完全不能把時間花在生存必須的事物上,只是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唱歌、玩樂、看電影等事情上面,那些事情沒有意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必特別抽時間出來修行,利用走路、開車或閒暇的時間,修習慈悲心、菩提心,培養對佛法的信心,就算是只有一點點的時間也可以做,這都是善用時間的好方法。生活在城市的人,不可能像在西藏,有很多時間、場所可以修行,但是日常生活其實有很多閒暇時間可以修行,修四無量心,圓滿次第,都很殊勝,不懂的人修慈悲心亦可。



尊者開示,我們需要堅定的、究竟的願望、目的或目標,但不是為了暫時的利益,例如:有人修法是為了金錢的利益,那就沒有意義;而有些人佈施、持戒、供養,只是為了讓自己沒有病痛、長壽,這樣雖然也有功德,但不是究竟的目標,必需要發自內心,動機純淨,為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才能算是究竟的願望。

我們要儘量利用時間,珍惜人生,因為佛法廣大無邊,就算俗稱八萬四千種法門,那也是概說,針對眾生的入門,又分為九乘,再依不同根契,而分層次。佛法有「經」和「論」,經如大藏經,論如大智者的論,有佛的地方就有大智者的論,如果我們要把每一部經和論都弄通,實為不可能,要會選擇,選擇我們自己需要的。所以說佛法廣大無邊,像大藏經就是佛親口弘法時,弟子們抄寫下來的,總共108部(卷),每一部不少於300頁,其中詞句至少千萬,我們焉能每句記住?甚至背頌?不太可能,就算背下,不懂教義,不付諸身心實踐,不修行,背下也沒有意義。



尊者開示:我們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是,當我們死亡時沒有遺憾,面對死亡還要能幫助我們無懼,只有修行能助我們解脫,死亡時可以放下一切。除此之外,唸書、求知,對死亡會有多大的幫助呢?不一定會有,因為很多人畢生求知,翻閱經典,但是始終沒有把教法運用到自身,好好修行,反而增長貪嗔癡的惡念,那這些知識、經論反而無用。

在龍欽巴尊者的教法中,簡單地說,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消滅我們的煩惱,清淨我們的心,對我們的貪嗔癡惡念有所幫助,否則學佛和修行是沒有幫助的。另外,修行的人,重點是要能知足,不知足不能成為好的修行者,日常生活過得去,懂得知足,非常重要。很多人都非常貪心,有了很多錢,還想要更多,有了權位和名利,仍是不知足,那就算當上國王又有何用?因為他無法當一個好的修行者。

我們用一個小故事來比喻人生是多麼地珍貴,大海中有一隻瞎眼的烏龜,牠每 100 年才到海面一次,而在大海上有一根飄流木,上面有一個洞,烏龜要掌握這100年一次的機緣,在大海中遇見飄流木,還要把頭伸進飄流木的洞裡,這種機率非常得低,這就可以形容人生是多麼地珍貴。瞭解了人生是如此地難得,就應該知道要珍惜人生,在人生中抓緊時間好好地修行,才能永恆。很多人會這樣想,沒關係,我還年輕,下次再修,你們需知道人生無常啊,搞不好你馬上就會死亡了,一旦錯過機會,想要再獲得人生來修行,機會便非常困難。



尊者開示,每個人修行,要認識自己的缺點和過失,糾正斷除,非常重要。如果不認識自己的缺點和過失,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很多困擾,所以斷除過失非常重要。上次也講過,我們平日都有一種不好的天性,喜歡找別人的缺失,這是很不好的,修行者要找自己的缺失,不能去找別人的缺失,也不能在言語上批評,找別人的碴,這不是修行者的行為。在心念上,當然也是一樣,不可以無時無刻想著別人的缺失,就是身口意之外,不去討論,不去批評,不去思想,反過來要常常尋找別人的優點,頌揚別的優點,發自內心隨喜別人的功德和優點,而自身更應該感到歡喜。例:在西藏有一種人,很會欣賞別人,將別人都視為殊勝的,別人都很完美,別人都有功德,在西藏稱為「清淨心」很強的人,外面的有情眾生,都是清淨的,這樣的功德就很殊勝。所有有這樣清淨心的人,相信走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會受到愛戴,別人都沒有缺失,只為世上帶來善業,不會造惡業。所以,儘量尋找自己的缺點,將之斷除,如果放縱,將會造成惡業,這和五毒有絕對的關係,不良嗜好,就是煩惱,進而造惡業,這是不變的真理,不可能有缺點不斷除,還能造善業的。所以修行者一定要觀察自身的缺點,不可以找別人的缺點,如果沒法做到,將無法進入大乘佛法的門,不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



另外,對三界與六道輪迴,要培養父母之心,所有眾生都在輪迴中作過我們的父母、親人,有此慈悲心,非常重要,對一切有情眾生懷父母之心,容易升起慈悲心,透過慈悲心,升起菩提心,才是真理。



另外,我們對上師、對善知識要升起像佛一樣的信心,才能獲得他的加持,我非常強調這個部份,這是透過自己的判斷去認知,並不是逼自己去信服。如果是透過逼迫自己有信心,那便永遠沒有任何獲益,也不會得到加持,這樣用逼迫自己的方式去想,沒有任何意義,強求之下,偶爾升起信心,也不會持久。所以,找一位如同佛一樣的上師,讓我們心服口服,就要找一位真正具備這樣條件的上師,自然你就會升起這樣的信心。這樣的上師,都是功德俱足者,在不同的法門與乘,都有講到上師的條件,例:上師自己要持戒有恆,才能對弟子開釋、說法、灌頂,也就是說,上師自己持戒要有恆,對弟子慈悲,對弟子有幫助,俱足這三種條件,弟子自然會升起像佛一樣的信心。作為佛教的導師、善知識,上師本身就要精通佛法,自身要有修行成就,才能幫助弟子,否則自稱佛法上師、導師,結果自己不懂得修行,那要如何修持呢?弟子跟到這種上師,也沒有用處,頂多得到言語教導,對修行沒有幫助。



我們一直講到佛法殊勝,修行重要,佛陀出現世間,轉三世法輪涅槃,歷經2500 年而不滅,反而更加興盛,就代表著佛法對眾生的利益和安樂,所以說佛法的重要,讓眾生離苦得樂,為重要的就是弘法的僧團,他們讓佛法到現在還能利益眾生,所以大家要瞭解僧團的偉大。因此,再次印證了俱德的上師非常重要,因為透過他們的弘法和耕耘,才能讓佛法不斷地維持到現在,上師的重要性就在這裡,2500 年呀,對上師的信心之所以重要,原因也在此,有信心才能獲得加持,才能升起覺悟和證悟,修行才能精進,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們心中如果沒有升起證悟,靠一張嘴,就無法脫離輪迴,無法遠離苦惱,所以要自身修行,對上師有信心。總之,講了這麼多,我們自己的心如果無法和佛法融合,等於沒有修行。所謂真正的修行,身心與佛法融合者,是懂得觀察自己的缺點,想辦法斷除,然後不批評別人的過失,對自己的貪嗔癡有對付的方法,知足,不傲慢,這種人就是身心與佛法融合的人。所以講到佛法與身心融合,並非把一杯牛奶和一杯水混在一起,不是的,是透過對佛法的學習和修行,把身心的五毒消滅,變小,把慈悲心變大,最終嫉妒心、嗔恨心、貪念都會消失,這就是融合。



有人自稱修行者,但是目的是為了今生個人生活上的利益,這是非常不好的。我們要修上師相應法,對上師祈請,然後將所做善業迴向給一切有情眾生,無論遇到任何困難、病苦,都要視為上師對自己的考驗,這樣想才可以。

以下的詞句是有關大圓滿的法則,如果我們的身心修行得以證悟,修行能有成就,我們就如實做到「自心自明」,沒有造作,才能體會。自心,自己的心念,就是佛,不管升起任何善或惡的念頭,都不去理會,不去造作。心念任它自生自滅,就是無造作。當我們心中有念,不去改變或作改變,升善念不會高興,升惡念也不會痛苦,不去理會。像打坐,對念頭少的人很有用,掛念多的人,就不易打坐,因為心靜不下來。不管心念善或惡,身心放鬆,結合大圓滿或大手印的口訣,瞭解心性的本念,不理會念頭,這就叫作「安住」。一般人誤以為「什麼都不想」就是安住,不是的,那是發呆,發呆根本不用上師教,要有上師的口訣,才能對修行有幫助,一切念頭升起,都要先認識念頭的本質,瞭解其深層的本質。例:我們所見所聞,色相都是空,一切念頭升起,自然消失,能夠達到此境界的人,能將五毒轉為五智慧,這樣修行才算成功。所以說,當我們要打坐時,不需要想事情,而不是發呆;也就是說,當我們打坐時,要維持不刻意觀察法的長短有無,不用分辨,這樣去想,一切輪迴就如夢如幻。總之,尊者開示,任何時間,任何事情,能如法是最重要的關鍵,將一切善根迴向菩提,任何時候作的善行善根,讓一切利益眾生獲得迴向,這就是如法,令上師歡喜,這樣是最殊勝的。



所以,利益眾生、弘揚佛法、讓上師歡喜,儘量做這些好的行為,消除惡習,就可以報答父母、上師之恩,所以我們一開始便說,這個言教的教戒,是所有言教中最究竟的精華,聽聞此言教,就僅次於和龍欽巴尊者親自相見一般,尊者期望大家把這樣的教戒記在心裡。這個言教是尊者在他的長駐地所寫,以詩歌的方式書寫,我們有幸受此言教,自己要好好地學習、做到。好的,我們今天對言教的部份,用兩個小時一次講完,大家要儘量保持善心和善念,維護自己的品性,努力修持、謙悲,然後盡己所能,利益眾生,做這樣的事業,非常殊勝的。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