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在家備覽》補充資料── 20110407


1. p61-5「不待受大」── 《菩薩地》中,以律儀戒說為七眾別解脫者,當知此有二分,謂根本七眾別解脫戒,及其遠離性罪共於菩薩律儀戒相。非唯七眾別解脫戒故。此中別解脫戒遠離性罪共於菩薩律儀戒相,於所受菩薩律儀同等生起。彼與菩薩律儀能依所依無分別故。即先未受根本七眾別解脫戒,菩薩律儀亦能生起。雖能生起,然應如法依別解脫戒。謂當先受在家、出家隨一別解脫成。若不爾者,即於佛說次第有所踰越故。譬如未受勤策律儀,即便直受苾芻律儀。雖能生起,然不應爾。
2. p61-5「前二偏計」── 《解深密經》云:「世尊以無量門,曾說諸蘊所有自相、生相、滅相、永斷、遍知。如說諸蘊、諸處、緣起、諸食亦爾。如是又說:「曾說諸諦所有自相、遍知、永斷、作證、修習。曾說諸界所有自相,種種界性,非一界性,永斷、遍知。以無量門,曾說三十七菩提分,所有自相, 能治、所治, 及以修習,未生令生,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長廣大。」此為第一法輪針對聲聞(毗婆沙宗──實法宗、經部宗──假名宗)所化機,如《解深密經》云:「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奈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世尊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毗婆沙宗其宗見是以三世實有來成立戒體為色法。認為只要是存在的法均是實體有所成,且是有作用的事物。此中無為諸法是恆常的事物,亦是實體有。有為諸法是非恆常的事物,然亦是實體有。經部宗則許:勝義能生果者,名為自相、勝義諦、自相成就。其勝義無作用之法,名為共相、非自相成就、世俗諦。然計自、共二種法倘非自體成就(有自體),即屬非有也。經部以「勝義有用」、「勝義無用」為二諦的標準。即:同是實有──有自體、自體成就的法如有能生果法的作用的,名勝義諦;不能生果法無作用者,名世俗諦。因此,此宗說:二諦諸法都是自體成就,否則根本沒有,猶如兔角。因此,就認定:不問何法,凡「有」,就必有「自體」。故《在家備覽》中依圓教宗所說的「空有不均」,是指聲聞乘偏有,中觀派偏空而言。如無著菩薩所著《菩薩地》云:「世尊依彼密意說言,寧如一類起我見者,不如一類惡取空者。」《菩薩地》中所說之一類起我見者是指聲聞部派,承許一切實有,如《解深密經》中指出佛於第一法輪所說;又,《菩薩地》中所說惡取空者是指中觀派,承許依他起勝義空。《攝抉擇分》亦云:「於大乘中,或有一類惡取空,故作是言,由世俗故一切有,由勝義故一切皆無。」此論中之〝一切〞乃是指勝義諦及世俗諦。以唯識派來說,依他起、圓成實均為勝義有自性。中觀派則許一切諸法勝義無自性,二諦均為名言安立,然於勝義中皆無自性。如《解深密經》中云:「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為發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以空性相轉正法輪, 雖更甚奇、甚為希有。世尊彼時所轉法輪, 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3. p61-5「名殊體一」── 經云:「此有故彼有」,即有能量定有所量,故有能詮之聲,定有其所詮義。能量、所量;能詮、所詮必因果相順。如能詮〝瓶〞之聲,定須有所詮〝瓶〞之義,此義即為瓶口、瓶底、瓶腹等。又,能詮車之聲,定貝有所詮中之義,此義即為車之輪、車之手把等,故說:能詮、所詮因果必定相順。然,實法宗主張戒體為色法,故能詮戒體為色法之聲,須有所詮為戒體色法之義,以其戒體為色法是依於身、口之造作而生戒體之色法。假名宗主張戒體之能詮、所詮亦必相順。然,圓教宗之戒體為種子,故須有能詮戒體為種子之聲,須有所詮戒體為種子之義,以其戒體是依於身、心二法造作而引生之非色非心不相應行之種子,故何來的「名殊體一」呢?
4. p61-1「除茲一道」── 《中觀寶鬘論》云:「若自與世間,欲得大菩提,本為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墮二邊智。」此說成佛之因是為菩提心,亦即入大乘門與否是以菩提心而來判別,並非以戒體來判。
5. p62+2「捨此二經,餘無此義」── 《解深密經》說:「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一切諸佛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坐菩提道場,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何以故? 以彼慈悲極薄弱故,怖畏眾苦故,自性唯是下劣種性故。」又說:「圓轉菩提聲聞,我亦異門說為菩薩,何以故?以彼既解 脫煩惱障已,若蒙諸佛予以勸導,於所知障,其心亦可當得解脫。」。《入楞伽經》說:「大慧!諸聲聞乘非由聲聞乘(究竟)解脫,然則諸大乘為究竟。」《吉祥鬘經》說:「所言悉已般涅槃,此實為諸如來之方便。」《寶積經-諦者品》也說:「曼殊室利,若如來於一類說大乘,於一類說聲聞乘、緣覺乘,則成如來心悉不清淨,有實執之失,大悲成少分,成有異想(親疏想),亦成阿闍黎吝法。」
6. p62+2、+3「法華、涅槃…,華嚴隔出,方等彈訶。」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中云:「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又云:「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涅槃經》云:「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華嚴經》佛陀為教化大菩薩而說《華嚴經》教時,舍利弗等聲聞雖列席在座,然不瞭解佛陀高遠之教說,如聾如啞。
《維摩詰經》謂:二乘如焦芽敗種,不能發無上道心。
7. 「即彼妙行」──(天台五妙行) 1)聖行:又分三,戒聖行、定聖行、慧聖行 2)梵行 3)嬰兒行 4)病行 5)天行
8. p62+8「隨妄興業」── 《七十空性論》云:「諸法實執,為生死根本無明。」《六十正理論》云:「若得隨一(執實之所緣)處,即被惑蛇咬,若心無(自性有)所住,即不(會)被彼(煩惱)咬。」又云:「若心有(自性有)所住,惑毒豈不生。」;論又云:「若見色等(境──動與妄會)有自性,而欲斷煩惱,此諸煩惱終不能斷。」《中觀寶鬘論》云:「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又云:「若有我執復起業,業復起業為生(死輪迴之)本。」
9. p62+8「動與妄會」── 唯識派── 《解深密經》云:「由於依他起執著遍計所執自性,起諸煩惱,由彼(煩惱)作業流轉生死。」《莊嚴經論》云:「猶如起幻(之)師,譬(如依他起上)虛妄分別(二取習氣所染而有實有之外境),如彼幻諸幻相(現為象馬,然如現非有),譬說二種迷(異體能取所取)。」論又云:「如彼(依他起上)無(遍計所執之)體,如是為勝義(二取空),如彼(象馬等相,即二取異體)可得故,如是為世俗。」。 中觀派── 《入中論自釋》云:「一切世間非自性有,唯由分別之所假立。」;《中觀寶鬘論》云:「色法唯名故,虛空亦唯名,無(自性有之大)種寧有(自性有之)色,故名亦非(自性)有。受想及行識,如大種如我,皆應如是思。故六界無我。」又云:「唯除於假名,(勝義中)若云有云無,世間寧有此。」
10. p62+8「無思返本。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隨妄,還淪生死。」 此中「無思返本」,如《俱舍論》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其中教之正法,謂是抉擇受持道理受持正軌。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教正法)抉擇時,所抉擇已而起修行。《現觀莊嚴論釋》云:「先由生起聞、思及修自性者之識,依次而得一切種智。」《四百論》云:「三有種唯識,境為彼行境,若見境無我,三有種當滅。」《攝抉擇分》中有說:如是若由染污無明即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若修靜慮、四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入中論》云:「若彼淨戒執有我,則彼尸羅不清淨,故彼恆於三轉中,二邊心行皆遠離。」意謂若苾芻於別解脫戒最極清淨,而不能除諸法有自性見,則彼尸羅終不能清淨,為破戒似善持戒,如《寶積經》云:「迦葉!若有苾芻具足淨戒,以別解脫防護而住,軌則威儀皆悉圓滿,於諸小罪生大怖畏,善學所受一切學處,身語意業清淨圓滿,正命清淨。而彼苾芻說有我論。迦葉!是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乃至迦葉!若有苾芻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而彼苾芻見有所得,住我我所執。迦葉!是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參考《南山律在家備覽》p273+4~+6) 又,「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隨妄,還淪生死。」如《入中論》云:「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意即若得人身時隨自欲樂自在不依賴他,住人天趣隨順之處,如勇士住於順處,脫離繫縛。設此補特伽羅,不能善自攝持不墮惡趣,則如勇士被他所縛投山澗中。若墮惡趣險處後,全無自在隨他力轉,彼更以何因能出彼惡趣耶?以惡趣身,修善少而造惡力強,故唯當流轉惡趣,如《十地經》云:「假使(出惡趣)後(投)生人中,亦當感二種(造作等流、領受等流)果報」。此說難得再生人中,故知當於現在善自攝持(心──持五戒十善),亦即莫墮惡趣,復當竭力嚴持淨戒也。論又云:「若諸異生及語生(聲聞),自證菩提(獨覺)與佛子(菩薩),(持戒得)增上生及(了悟空性得)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亦謂得善趣身,及於彼身長時受用布施之果,固有賴於戒。即得決定勝果亦以戒為必要。故諸異生未入聖道者,其能得善趣增上生之因。及從佛語生之聲聞,自證菩提之獨覺,並諸佛子菩薩,其能得菩提決定勝之因。淨戒以外定無餘事也。然此非說唯戒是因,餘皆非因,以尚有多因非戒所攝者。是說得增上生及決定勝,必不離於戒,離淨戒必不能得也。《十地經》說:「殺生等十不善業道,各分上、中、下三品,如次能感地獄畜生餓鬼。後設生人中,殺生者得短命多病二種果報。餘九不善亦各得二種不可愛樂果報。十善業道,則能感生欲界人天乃至有頂。其上若有心意狹劣,唯求自利,怖生死苦,闕大悲心,從他聲聞,了達無我,以此智慧修十善業,成聲聞乘。其上若有於最後生,不從他教,志求獨覺菩提,不具大悲方便,解悟甚深緣起,修治清淨十善業道,成獨覺乘。其上若有心廣無量,具悲愍方便,立大誓願,不捨眾生,求諸佛廣大智慧,修治清淨十善業道,能淨治菩薩諸地,修一切諸度,成就菩薩極廣大行」。本頌即攝彼經義。《親友書》亦云,「仁者於戒勿破羸,莫雜莫染當淨修,佛說戒為眾德本,如情非情依止地」。此說學戒最為重要。
11. p62-4「是下次敘如來,因業立戒」 提婆菩薩所著《四百論》云:「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聖者無著菩薩亦云﹕「又諸菩薩為令漸次集善品故,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是名菩薩于諸有情次第利行。」龍樹菩薩所著《中觀寶鬘論》云:「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