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於[智慧光佛學會]講授《宗義寶鬘》補充資料 2011/03/21


1.世親菩薩在《俱舍論自釋》中指出:戒律以發心的異同而分為怖畏戒、正願戒與出離戒三種。第一、怖畏戒:即為擔心缺乏衣、食、活命資具,或失去他人的恭敬,或者怖畏怨敵逼害,或者怖畏墮惡趣受難,忍苦楚而去求戒──這是怖畏戒。 第二、正願戒:就是以希求人天福報和世間善趣的安樂,而發心求戒。 第三、出離戒:即是以深信因果不虛,對輪迴痛苦生起如量的厭離心,渴慕真正解脫的殊勝、安樂的發心,而努力求得的戒律。前二種戒並非以希望從六道輪迴中解脫的出離心所受持,故不是真正的別解脫戒,只有第三種出離戒才是真正的別解脫戒。若無出離心不能獲得真正的別解脫戒,但,後來在自力或依他力而生起了出離心那一刻,以前所得之怖畏戒、正願戒,立刻轉為別解脫戒。

2.《菩薩地》云:「善男子或法友名某甲,汝是菩薩否?發菩提願心否?」受戒時有此問難,所以,對於不是菩薩即不堪傳授彼戒。因此,生起菩提心是受菩薩戒的基礎,若心相續中沒有菩提心縱然多次登壇求受,也是空耗錢財虛擲光陰而已,不可能得菩薩戒的戒體,如同空中樓閣,猶如壓沙想得到油,是無法成立,想藉此子虛烏有之戒,成辦自、他二利,就好像沒有翅膀而想飛行,還自稱為菩薩,佛說這種人是欺騙一切諸佛、菩薩、人天、大眾之盜賊是大增上慢人。

3.「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 戊一 明二乘從佛生 戊二 明諸佛從菩薩生 若聲聞獨覺從諸佛生,諸佛復從誰生?曰:諸佛世尊從菩薩生。若作是念:豈非菩薩從佛教而生名佛子乎。是佛子,而又說諸佛從菩薩生,云何應理。如說彼子之父從彼子生。答:雖諸菩薩是佛子。然有二緣,菩薩亦得為諸佛之因。初、依分位差別說。如釋說:「以如來是菩薩之果故」。此謂一切證佛位者,皆先由學地菩薩位來。約佛果之同類因,故說菩薩是諸佛因。次、依勸令發心者說。如契經說:文殊室利菩薩,勸吾等大師,及餘諸佛最初發心。此約(不同相續的)菩薩(給)與餘菩薩所成之佛,作俱有因。成立諸佛從菩薩生。 戊三 明菩薩之三種正因 若聲聞獨覺從諸佛生,諸佛復從菩薩生者。是諸菩薩之因復云何?謂大悲心,與通達遠離有事無事等二邊之慧,及菩提心。此三即是諸菩薩佛子之正因。
4.《現觀莊嚴論》第一品一切種智品中說:大乘發心由四因、四緣、四力而生。」《菩薩地》說:「應知發心也依四因、 四緣、四力而生起。」簡攝之,主因攝為二,即由至尊慈氏而聖無著傳承下來的宗規——以因果七教誡之上而發心、及由至尊文殊而聖龍樹及寂天等傳承下來的宗規(自他相換)之因果次第──需由此二所說而生起。前者成立,即於一切眾生修知母、念恩、報 恩、可悅愛慈、大悲、增上心,彼為六因,依彼而得發起殊勝菩提心果。

5.阿闍黎的主張則是,《大疏》說:「是故,先由生起聞、思及修自性者之識,依次而得一切種智。所謂彼岸,是行到極究竟,故謂到彼岸。復次,所謂般 若是指於法極分別之相,故為般若波羅蜜。因為真實般若就是佛薄伽梵的如幻無二智;而能隨順證得彼無二智的名、句聚合而成的經教及見等性相者之道,也說謂般若,是為假名。此復,阿闍黎陳那的親教是:『般若無二智,如來所成義,與彼相應故,教道得其名。』即展示教般若及道般若二者是假名般若;彼二者為假名般若,因為具足稱為般若的假立的理由、假立的需要、及為真實(般若)所損難三者故。首先具足,即由教般若作為真實般若的所詮,由道般若作為真實般若的因。第二具足,是為令了知想要證得果般若,必須聞思教般若與必須修習道般若。第三具足,因為不是般若究竟智。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