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瑜伽師地論 110講(卷27-1)聲聞地第二瑜伽處之二

巳三、緣性緣起所緣(三)午一、徵

「論」云何緣性緣起所緣?

「解」『淨行所緣』一共分五科,現在是第三科「緣性緣起所緣」。怎麼叫做緣性緣起所緣呢?

午二、釋(二)未一、明所緣

「論」謂於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墮正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唯有諸法能引諸法,無有作者及以受者,是名緣性緣起所緣。

「解」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在世間人的看法,它是長時期無量無邊的,在長時期無量劫中,這個『緣性緣起』的境界是非常廣大的。但是從佛法的智慧來觀察,三世「唯行」它只是你內心的分別而已,「唯法」它只是語言文句所宣傳的事情而已,「唯事」它只是內心和語言文字的這些虛妄分別,造出的很多事;或者人間、天上、三惡道、六道輪迴,或者世間、出世間的這些事。

「唯因」「唯果」現在內心和語言的分別就是果,果又去造作種種事就是因。將來又得果,由因而得果,由果而起因,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是這樣子的,這叫做緣性緣起。「墮正道理」能這樣去觀察思惟,是契合佛說的道理的。什麼道理呢?「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這四種道理。

「觀待道理」『謂若有因,苦便隨逐,招集一切純大苦蘊,是即觀待道理』三界之內,眾生的身口意一動就有了因,就是有一種功能,這個功能就會得苦惱的果報,雖然現在還沒有出現,但是它已經隨逐你了。這個因有能力招集來很多的大苦蘊,或者三惡道苦、人天的苦、乃至四襌八定也是苦,這叫做觀待道理。就是果本身不能決定,要看因怎麼樣情形,然後才能有果的,這就是觀待道理。

「作用道理」『於緣起觀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愚癡,是即作用道理』佛教徒想解脫苦,就要觀察緣起的道理,觀察緣起道理就知道無常、無我、是畢竟空的,『善修』依戒定慧善巧的作如是觀,開始修,『善習』繼續不斷起修,『善多修習』長時期精進不懈怠地修習,就能斷滅內心的無明(不明白無我的道理),能斷除不明白諸法是緣起的道理,緣起法能發生這個作用,這叫做作用道理。

「證成道理」『此緣起義有至教量,有內現證,有比度法,是即證成道理』如何證明緣起的道理是成立的呢?緣起的道理可以由佛的『至教量』,佛這樣修行成功了,用圓滿的法語來告訴你,緣起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有內現證』就是隨佛出家的大阿羅漢、大菩薩,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他們依據佛圓滿的聖教修行,現證了這樣的道理。『有比度法』依照佛說的道理去比量、去觀察,它是真實不虛的,證明這個道理是成立的,叫證成道理。

「法爾道理」『又緣起法安住法性,法住法界,是即法爾道理』又這緣起法,久遠以來就是這樣子,很任運的它就是這樣子。這緣起法的性,本來就是這樣子,無論作惡事墮到地獄是緣起;作善法到天上去也是緣起;發出離心得聖道還是緣起。緣起的道理在一切法上看,是很順理成章的,就是叫安住法性。「法住法界」但是這樣的法性,凡夫的肉眼不明白這個道理,必須由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用沒有錯誤的文字,把緣起的道理表達出來,佛法就能留傳在世間,正法住世,叫做『法住』。『法界』界就是因,依這個緣起為因。法住是依法性為因而建立的,法住這個正法,是一切聖人以此為因而得聖道的。這個事情很現成的,叫做法爾道理。

只有六根、六塵、六識這麼多的法,能引出來十法界,在這麼多的緣起法裡面,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是作者、是受者,沒有我可得的,這叫做緣性緣起所緣。

未二、顯方便

「論」於此所緣作意思惟,癡行增上補特伽羅所有癡行皆得微薄,於諸癡行,心得清淨。

「解」這位佛教徒,對於此緣性緣起的所緣,能夠作意思惟,愚癡煩惱特別重的人,不斷地這樣觀察,愚癡的煩惱逐漸地微小,逐漸地由厚而薄,由多而少以至於無,就得聖道了,對於眾多的愚癡心行,現在都得清淨了。這是得到了無我、無我所的無分別智了。

午三、結

「論」是名緣性緣起所緣。

「解」這叫做緣性緣起所緣。

巳四、界差別所緣(五)午一、徵

「論」云何界差別所緣?

「解」怎麼叫做界差別所緣呢?

午二、標

「論」謂六界差別。

「解」標出來有六種界的不同。

午三、列

「論」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風界,五空界,六識界。

「解」欲界、色界是由這六種因組合起來的。無色界沒有地水火風,只有空和識二界。

午四、釋(二)未一、辨類別(六)申一、地界(四)酉一、徵

「論」云何地界?

「解」怎麼叫做地界呢?

酉二、標

「論」地界有二。

「解」地界有二種差別。

酉三、列

「論」一內,二外。

「解」有內地界和外地界二種。

酉四、釋(二)戌一、出體(二)亥一、內地界

「論」內地界者,謂此身中內別堅性,堅硬所攝、地地所攝,親附、執受。

「解」內地界就是指,在你身體裡面有一個特別堅硬的東西,它不同於水火風,「堅硬所攝」堅性就是屬於堅硬的東西,「地地所攝」地就是堅固的意思,堅固裡面有地,說有二個地:一個是麤的地、一個是微細的地。「親附執受」執受是指阿賴耶識有一種攝受的力量和它在一起,這個堅性的地界就有感覺,叫執受。如果阿賴耶識不執受,它就沒有感覺,但是它是親附於執受的地界上面。比如頭髮沒有感覺,你剪頭髮不感覺痛,這是沒有執受;若是剪其他地方的肉就會痛,那就是有執受。但是沒有執受的頭髮還是附在有執受的阿賴耶識上面,這叫做地地所攝,親附執受。

亥二、外地界

「論」外地界者,謂外堅性,堅硬所攝,地地所攝,非親附、非執受。

「解」外地界是指身體以外的山河大地,也屬於堅硬的,也有麤的地和細的地。外面的山河大地,阿賴耶識不執受,當然也不說親附了,都是無情物了。

戌二、舉事(二)亥一、內地界(二)天一、徵

「論」又內地界其事云何?

「解」前面是『出體』出地界的體性,現在『舉事』舉出來那件事,先說內地界。又內身裡面有地界,那件事是怎麼個情形呢?

天二、列

「論」謂髮、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肝、膽、心、肺,脾、腎、肚、胃,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及糞穢等,名內地界。

「解」內地界裡面,也有堅固的東西。髮、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肝、膽、心、肺,脾、腎、肚、胃,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及糞穢等,這叫做內地界。

亥二、外地界(二)天一、徵

「論」又外地界其事云何?

「解」又外面的地界,那件事是怎麼個情形呢?

天二、列

「論」謂瓦、木、塊、礫,樹、石、山、巖,如是等類,名外地界。

「解」礫是比石頭小一點,碎石頭這一類的東西。

申二、水界(四)酉一、徵

「論」云何水界?

「解」地界說完了,現在說水界,怎麼叫做水界呢?

酉二、標

「論」水界有二。

「解」水界有二種。

酉三、列

「論」一內,二外。

「解」有內水界,和外水界。

酉四、釋(二)戌一、內水界(二)亥一、出體

「論」內水界者,謂此身中內別濕性,濕潤所攝,水水所攝,親附、執受。

「解」內水界是指,在身體內有屬於濕的體性的東西,「濕潤所攝」濕性就是能滋潤的那一類東西,「水水所攝,親附執受」有親附的水,有執受的水,叫水水所攝。

亥二、舉事(二)天一、徵

「論」其事云何?

「解」水這件事是怎麼回事呢?

天二、列

「論」謂淚、汗、洟、唾,肪、膏、脂、髓,熱痰、膿血,腦、膜、尿等,名內水界。

「解」「淚」眼淚、「汗」、「洟」鼻涕、「唾」口裡的痰,還有肪、膏、脂、髓,熱痰、膿血,腦、膜、尿等,這叫內水界。

戌二、外水界(二)亥一、出體

「論」外水界者,謂外濕性,濕潤所攝、水水所攝,非親附、非執受。

「解」外水界是指身體外,屬於濕性的東西,「濕潤所攝」它是屬於能滋潤的那一類,「水水所攝,非親附非執受」它不是親附的水,也不是執受的水。

亥二、舉事(二)天一、徵

「論」其事云何?

「解」它是怎麼的情形呢?

天二、列

「論」謂井、泉、池、沼,陂、湖、河、海,如是等類,名外水界。

「解」井、泉、池、沼,陂、湖、河、海,如是等類,這叫做外水界。

申三、火界(四)酉一、徵

「論」云何火界?

「解」怎麼叫做火界呢?

酉二、標

「論」火界有二。

「解」火界有二種。

酉三、列

「論」一內,二外。

「解」內火界和外火界二種。

酉四、釋(二)戌一、內火界(二)亥一、出體

「論」內火界者,謂此身中內別溫性,溫熱所攝、煖煖所攝,親附、執受。

「解」內火界是指,身體中屬於特別的溫性,「溫熱所攝」溫性是指身體裡面有溫熱的東西,這一類的都叫做火,「煖煖所攝,親附執受」煖也是熱,溫也是熱,它有親附的煖,有執受的煖。

亥二、舉事(三)天一、徵

「論」其事云何?

「解」它是怎麼的情形呢?

天二、釋(二)地一、辨相

「論」謂於身中所有溫煖,能令身熱、等熱、遍熱。

「解」在身體中所有的溫和煖就是火大,「能令身熱」火大能令身體產生熱的事情,「等熱」有中等、上等的熱,比如體溫有八十度、九十度等的差別,「遍熱」是全部身體都有熱。

地二、明業用

「論」由是因緣,所食、所飲、所噉、所嘗,易正消變。彼增盛故,墮蒸熱數。

「解」前面是說火大的相貌,現在說身體內的火大有什麼作用。由是因緣,就是所食、所飲、所噉、所嘗這些東西,容易正確地把它消化掉。彼火大的力量大,有這種消化的力量,這是屬於蒸熱的範圍內的。蒸就是隔著水,水下面有火,隔著水能蒸這個東西。蒸實在也就是熱。

天三、結

「論」如是等類,名內火界。

「解」這叫做內火界。

戌二、外火界(二)亥一、出體

「論」外火界者,謂外溫性,溫熱所攝、煖煖所攝,非親附、非執受。

「解」外火界是指身體外的溫性,「溫熱所攝」溫性是指屬於溫熱的東西,「煖煖所攝」也是各式各樣的煖所攝,「非親附非執受」不是阿賴耶識所執受的,也不是親附在執受上的。

亥二、舉事(三)天一、徵

「論」其事云何?

「解」它的情形是怎麼一回事呢?

天二、釋(二)地一、辨相

「論」謂於人間依鑽燧等、牛糞末等,以求其火。

「解」這是指依人間的鑽木取火等,燧是古代取火的器具,有陽燧、有木燧的不同。以鑽燧來取其火,把牛糞弄成末、和燧連在一起,燧一起火就把糞末燒了。

地二、明業用

「論」火既生已,能燒牛糞、或草、或薪,或榛、或野,或山、或渚,或村、村分,或城、城分,或國、國分。

「解」火生了起來,「能燒牛糞」,能燒「或草、或薪」供燃燒之柴草為薪,大而可剖析的為薪,小而可捆束的為柴,「或榛」草木疊生叫榛,「或野」原野被火燒了,「或山」,「或渚」海中的小島,火也能燒,「或村、村分」村莊被火燒了,或只燒了一部份。「或城、城分」一個大城被燒了,或者只燒了一部份,「或國、國分」一個國家被火燒了,或只燒國的一部份。

天三、結

「論」或復所餘如是等類,名外火界。

「解」或是其餘類似的,都叫做外火界。

申四、風界(四)酉一、徵

「論」云何風界?

「解」怎麼叫做風界呢?

酉二、標

「論」風界有二。

「解」風界有二種。

酉三、列

「論」一內,二外。

「解」有內風界和外風界二種。

酉四、釋(二)戌一、內風界(二)亥一、出體

「論」內風界者,謂此身中內別風性,風飄所攝,輕性、動性,非親附、非執受。

「解」內風界,這是指身體內有一種特別風的體性,「風飄所攝」能飄動的就是風性,「輕性」它是輕而不重,「動性」是屬於動的不是靜的,「非親附、非執受」沒有阿賴耶識去執受,所以不說親附,也不說執受。

亥二、舉事(三)天一、徵

「論」其事云何?

「解」它是怎麼樣的情況呢?

天二、列

「論」謂內身中,有上行風、有下行風、有脅臥風、有脊臥風、有腰間風、有臗間風、有小刀風、有大刀風、有針刺風、有畢缽羅風、有入出息風、有隨支節風。

「解」「謂內身中,有上行風」風向上來,口出來氣。「有下行風」是下面出氣。「有脅臥風」有右脅、左脅、腋脅,臥在那裡,脅這個地方也有風。「有脊臥風」仰面向上,臥在那裡,後脊也是有風的。「有腰間風」腰地方也有風。「有臗間風」臗骨的地方也有風。「有小刀風、有大刀風」有病的時候,風如刀似的能傷害你的身體,有大、小的不同。「有針刺風」身體裡面有問題,像針刺的痛。「有畢缽羅風」黑色的風,這個風出來,臉上會現出一點一點黑色的小點。「有入出息風」入息、出息的風。「有隨支節風」身體全部的每一個支節裡面都有風。

天三、結

「論」如是等類,名內風界。

「解」這叫做內風界。

戌二、外風界(二)亥一、出體

「論」外風界者,謂外風性,風飄所攝,輕性、動性,非親附、非執受。

「解」外風界是指身體外有風性,風性是指風飄動的,是輕性,是動性,非親附,非執受。

亥二、舉事(三)天一、徵

「論」其事云何?

「解」它的情形是怎麼樣的呢?

天二、列(二)地一、種類

「論」謂在身外,有東來風、有西來風、有南來風、有北來風、有有塵風、有無塵風、有狹小風、有廣大風、有毘濕婆風、有吠藍婆風、有風輪風。

「解」在身體外有東、西、南、北來的風。有有塵土的風、有無塵土的風。有狹小的風、有廣大的風。

「有毘濕婆風」是種種巧莊嚴的風,這個風一來,能生出來一個人居住的世界,如忉利天、四王天各式各樣的世界,地獄、餓鬼的世界也是風的力量所成的,實在就是指業力說的。「有吠藍婆風」就是旋風,美國有龍捲風。「有風輪風」有空輪、風輪、地輪、水輪。風輪風是指大氣層的風。

地二、業用

「論」有時大風卒起積集,折樹、頹牆,崩山、蕩海;既飄鼓已,無所依憑,自然靜息。若諸有情欲求風者,動衣、搖扇,及多羅掌。

「解」有時大風突然間起了,愈來愈厲害,能把樹吹斷,把牆吹倒,能把高山吹崩壞,能把海水飄蕩起來;這個風飄鼓動以後,它沒有憑藉什麼,沒有原因的,風自然平息下來。若諸有情,想要求得風,可以振動衣服,搖一搖扇子,及多羅樹葉像掌似地,可以搖一搖,就有風了。

天三、結

「論」如是等類,名外風界。

「解」這叫做外風界。

申五、空界(三)酉一、徵

「論」云何空界?

「解」怎麼叫做空界呢?

酉二、釋(二)戌一、種類

「論」謂眼、耳、鼻、口、咽喉等所有孔穴。

「解」身體上的眼、耳、鼻、口、咽喉等,這些孔穴就是空。

戌二、業用

「論」由此吞咽、於此吞咽,既吞咽已,由此孔穴便下漏泄。

「解」因為有咽喉的孔穴,從這裡可以吞一些食品,既吞咽已,由此孔穴便排泄出來。

酉三、結

「論」如是等類,說名空界。

「解」這叫做空界。

申六、識界(三)酉一、徵

「論」云何識界?

「解」怎麼叫做識界呢?

酉二、釋(二)戌一、六種

「論」謂眼、耳、鼻、舌、身、意識。

「解」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是小乘說的六種識。

戌二、三種

「論」又心、意、識,三種差別。

「解」大乘佛教有前六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有八個識。現在《聲聞地》以六識為主,但是心意識也可以解釋為六識。

『心』是集起的意思,眼見色乃至意識去了別一切法,得到很多消息,把這消息集聚起來、收藏起來,叫做心。

『意』心面對一切法生起種種識、生起種種分別、了別的時候,要以「意」為依止。以心為依止的時候又叫做意,這個意當依止講,以意為依止去了別種種法、種種事情。

『識』這個時候,你心裡面所集聚的知識,就發揮出來作用了,學會醫學就集聚了很多知識,現在作醫生,醫學的知識就能發出來作用,這叫做識。

發生作用時,得到種種消息,又收回來集聚在心裡面,所以『心』是在內的,『識』是在外的。但是『識』的外,又轉變成『心』,由『心』又轉成『識』。又向內、又向外,向外流出去又流回來,這就是心和識。而這個『意』是『識』的依止處。這叫做三種差別。

酉三、結

「論」是名識界。

「解」這叫做識界。

未二、顯方便

「論」若諸慢行補特伽羅,於界差別作意思惟,便於身中離一合想,得不淨想。無復高舉,憍慢微薄,於諸慢行,心得清淨。

「解」若是這位佛教徒,高慢心特別多,他想要改變自己的話,對於地水火風空識這六界作意的觀察,便對於眼、耳、鼻、舌、身、意中遠離了我見,只有六界的和合,另外沒有我可得,離一合想,就沒有我慢了。一合想的『合』就是不可破壞的『我』,在生命體中,有六根、六界組合起來的一個不可破壞的我存在,這叫一合想。現在觀察裡面只有六界,另外沒有我可得,只有六根,另外沒有我可得,就遠離了一合想。「得不淨想」身體是地水火風空識成就的臭皮囊,是不淨之物,有什麼值得高慢的呢?

不能再生高慢心,憍慢心逐漸逐漸地微薄,以後再遇見什麼境界,都不會生高慢心,心就清淨了。

午五、結

「論」是名慢行補特伽羅,由界差別淨行所緣。

「解」由界差別淨行所緣把高慢心清除了。

巳五、阿那波那念所緣(三)午一、徵

「論」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緣?

「解」淨行所緣一共分五科,這是最後一科,也就是通常說的數息觀,這一段文非常長。先問:怎麼叫做阿那波那念所緣呢?

午二、釋(二)未一、顯修念(二)申一、略標

「論」謂緣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緣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緣。

「解」「阿那」翻成中文是持來,「波那」翻作持去。持來就是入息,持去就是出息。持就是攝持你的心不要散亂。怎麼攝持呢?就是用「念」。念就是把入息、出息的相貌,分明的顯現在心裡面,用白話說就是注意入息、出息就能攝持你的心不散亂,所以叫做持來持去。

把入息、出息的念心所,很清楚的顯現在心裡面,心裡面一直注意這個入息、出息,就叫做阿那波那念。此念的所緣是入息、出息,所以入息、出息就叫做阿那波那念所緣。

申二、廣辨(二)酉一、入出息修(二)戌一、辨入出息(六)亥一、種類(二)天一、標列(二)地一、入息

「論」當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

「解」應當知道入息的時候,有兩種不同。那二種呢?一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

地二、出息

「論」出息亦二。何等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

「解」出息也有二種。那二種呢?一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

天二、隨釋(二)地一、舉入息(二)玄一、入息

「論」入息者,謂出息無間,內門風轉,始從面門、鼻門乃至臍處。

「解」出息是息向外出,從嘴或鼻出來的息,不間斷的流出來;現在掉過來向內,內門風動了,風就往裡面入,就是入息。從鼻或口入,乃至入到肚臍的地方,這叫做入息。

玄二、中間入息

「論」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間在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

「解」中間入息是指,從鼻至臍,這樣入息停了下來,乃至到出息還沒有出現,在這中間有一個暫時的停止,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和入息、出息相似的那個微細的風現起來,但是它也不出也不入,這叫做中間入息。

在我們的感覺上『入息』是動的,由鼻至臍這個息在動。『中間入息』是停在那裡不動,但是也是有息在那裡的。

地二、例出息(二)玄一、例前

「論」如入息、中間入息,出息、中間出息,當知亦爾。

「解」如入息有『入息』和『中間入息』二種。出息也一樣有『出息』和『中間出息』二種。

玄二、顯別

「論」此中差別者,謂入息無間,外門風轉,始從臍處,乃至面門、或至鼻端、或復出外。

「解」其中的差別是,中間入息和出息是不間隔的,中間入息時間不是很長,風就向外邊動了;始從肚臍這裡乃至到面門,就是口這裡,或者從鼻端,或者從鼻端外邊,氣流到外邊去。

亥二、因緣(三)天一、標

「論」入息、出息有二因緣。

「解」有二種因緣會有入息、出息的。

天二、徵

「論」何等為二?

「解」那二種呢?

天三、列

「論」一、牽引業;二、臍處孔穴,或上身分所有孔穴。

「解」第一個是「牽引業」過去世造的業力牽引的力量,使令你有入息出息的,這是業力的關係;第二「臍處孔穴」肚臍處有個穴,所以容許息能到那裡去,「或上身分所有孔穴」就是肚臍向上一直到口、鼻,也是有孔穴的。這兩個原因,所以有入息、有出息。

亥三、所依(二)天一、標列二依

「論」入息、出息有二所依。何等為二?一身,二心。

「解」有二個事情是入息、出息的依止處。那二種事情呢?一、身體,二、心,這二件事是入出息的依止處。

天二、釋其所以(三)地一、標義

「論」所以者何?要依身心,入出息轉,如其所應。

「解」身和心為什麼是入出息的依止處呢?要依身心為依止處才有入息、出息這二件事的出現,但是另外還有如其所應的事情。

入息出息的活動,不但是依身體、心裡,還要有牽引業和臍處孔穴。並且由於一切眾生所創造的業力不一樣,或者有的時候它不活動了。比如色界四襌、和無色界四空定、滅盡定,都是沒有入出息的,所以隨業力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情況,下面文會提到。

地二、遮非

「論」若唯依身而息轉者,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生無想天諸有情類,彼息應轉。若唯依心而息轉者,入無色定、生無色界,彼息應轉。若唯依身心而轉,非如其所應者,入第四靜慮,若生於彼諸有情類,及羯羅藍、頞部曇、閉尸等位諸有情類,彼息應轉。然彼不轉。

「解」若是唯獨依賴身體的活動,就有入出息的話,那麼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生無想天的有情,他們並沒有入出息的活動,但是身體是存在的;如果照前面說的,他們的入出息應該出現才對,因為他有身體。所以從這裡看,不可以唯依身而息轉的。

若是唯獨依賴有心的活動,就有入出息的話,那麼入無色定、生無色界天的人,他沒有身體,但是還有心的活動;如果照前面說的話,這些人就應該有入出息的活動才對,但是事實上並沒有。

若是唯獨是又有身、又有心就有入出息的活動,在人間得第四襌的人,得第四靜慮死後生到色界第四襌天去的人,還有在人間胎生眾生,一共有八個階段,如羯羅藍、頞部曇、閉尸等這些眾生,也是有身、有心的。若是唯依身心而轉,他們也應該有入出息的活動,然而這些眾生沒有息的出入。可見小孩子在母胎內沒有入出息,必須降生以後才有入出息。

地三、結成

「論」是故當知,要依身心,入出息轉,如其所應。

「解」所以應該知道,入出息是要依賴身心才有入出息轉的,但是還要如其所應,因為有的眾生有身、有心,而沒有入出息的。

亥四、行別(三)天一、標

「論」入息、出息有二種行。

「解」入息、出息有二種行相,這是標。

天二、徵

「論」何等為二?

「解」是那二種行相呢?

天三、列

「論」一者、入息向下而行;二者、出息向上而行。

「解」一者、入息是鼻或口,向下、向臍輪的方向去活動。二者、出息是由臍輪向上、向口或鼻的方向活動。

亥五、地別(四)天一、標

「論」入息、出息有二種地。

「解」入息出息,有二種所依止的地方。

天二、徵

「論」何等為二?

「解」那二種呢?

天三、列

「論」一麤孔穴,二細孔穴。

「解」一、麤孔穴,二、細孔穴,這是二個依止的地方。

天四、釋(二)地一、麤孔穴

「論」云何麤孔穴?謂從臍處孔穴乃至面門、鼻門,復從面門、鼻門乃至臍處孔穴。

「解」怎麼叫做麤孔穴呢?就是指從臍輪上的孔穴,一直通到面門的口或鼻;又從面門的口和鼻的孔,又入到臍輪的孔穴,這是麤孔穴。

地二、細孔穴

「論」云何細孔穴?謂於身中一切毛孔。

「解」怎麼叫做細孔穴呢?這是指身中的一切毛孔,都是息出入的通道。

亥六、異名(四)天一、標

「論」入息、出息有四異名。

「解」標入出息、出息有四種異名。

天二、徵

「論」何等為四?

「解」那四種呢?

天三、列

「論」一名風,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

「解」列出這四種異名。第一叫做「風」。第二叫做「阿那波那」翻作持來持去。第三叫「入息出息」。第四叫「身行」有入出息身體才能動,所以叫身行。

天四、辨

「論」風名一種,是風共名;餘之三種,是不共名。

「解」第一個風的名字,是其餘三種的共名。阿那波那也是風,入出息也是風,身行也是風。其餘的三種是不共名,有不同的名字,意思有點不同的。

戌二、明修過患(四)亥一、標

「論」修入出息者有二過患。

「解」修入出息有二種過失,令你不舒服。

亥二、徵

「論」何等為二?

「解」那二種呢?

亥三、列

「論」一太緩方便,二太急方便。

「解」列出太緩、太急的過失。

亥四、釋(二)天一、太緩方便

「論」由太緩方便故,生起懈怠,或為昏沈睡眠纏擾其心,或令其心於外散亂。

「解」由於不認真地修入出息,心裡面太緩,不那麼精進地注意這件事,就會生起懈怠,不修數息了。心理生起懈怠會有什麼現象呢?

昏沈來了不能念入出息,念力減退,就不知道所緣境了;睡眠是昏沈得厲害,放下睡覺去了,這二種隨煩惱纏擾這個人的心,令他迷迷糊糊的。

由於太緩的關係,念心所不念入出息,向外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去了,心就散亂。

天二、太急方便(二)地一、標

「論」由太急方便故,或令其身生不平等,或令其心生不平等。

「解」由於念入出息,用心用得太過的緣故;或者會令身體生出一個不平等、不自然的境界,就是緊張了;身體不自然,心就受影響,或者令心產生不平等、不調和的緊張情形。

地二、釋(二)玄一、令身生不平等(三)黃一、徵

「論」云何令身生不平等?

「解」怎麼叫做太用力念入出息,身體會產生不平等呢?

黃二、釋(二)宇一、明因緣

「論」謂強用力,持入出息。由入出息被執持故,便令身中不平風轉。

「解」這是指用的心力特別強,來控制入、出息時。念入出息應該自然,知道入、知道出就好,不要控制它,若是入息、出息被你控制了,身體就有一種不平和的風動起來。

宇二、出過患

「論」由此最初於諸支節皆生戰掉,名能戰掉。此戰掉風若增長時,能生疾病。由是因緣,於諸支節生諸疾病。

「解」入出息的風不受你控制的,你要控制它,它會有反抗的現象。最初在身體中的各各支節會動起來,這個過患就是能戰掉。此戰掉的風若是再增長,能產生疾病。由這樣的因緣,在各各支節上都會產生疾病,諸支節都不舒服的。

黃三、結

「論」是名令身生不平等。

「解」這叫做令身生不平等。

玄二、令心生不平等(三)黃一、徵

「論」云何令心生不平等?

「解」怎麼叫做令心生不平等呢?

黃二、釋

「論」謂或令心生諸散亂,或為極重憂惱逼切。

「解」當你控制入出息,產生身體疾病時,心就不能念入出息,而生出來種種的妄想,就害怕、令心散亂了。生理受到傷害,心裡會想:本來作如是修行會得襌定的,現在反而有了病,會有極重的憂惱來逼迫你,這苦惱像刀切似的。

黃三、結

「論」是名令心生不平等。

「解」這叫做令心生不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96/6/15  整理於鶴林淨住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