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111講(卷27-2)聲聞地第二瑜伽處之二
酉二、五種修習(四)戌一、標
「論」又此阿那波那念,應知略有五種修習。
「解」又此阿那波那念,應該知道,簡單的說有五種的修習方法。
戌二、徵
「論」何等為五?
「解」那五種呢?
戌三、列
「論」一、算數修習,二、悟入諸蘊修習,三、悟入緣起修習,四、悟入聖諦修習,五、十六勝行修習。
「解」列出來這五種修習。
戌四、釋(二)亥一、別辨五種(五)天一、算數修習(二)地一、徵
「論」云何名為算數修習?
「解」怎麼叫做算數修習呢?
地二、釋(二)玄一、依法辨(五)黃一、標
「論」謂略有四種算數修習。
「解」簡略的說有四種算數修習。
黃二、徵
「論」何等為四?
「解」那四種呢?
黃三、列
「論」一者、以一為一算數,二者、以二為一算數,三者、順算數,四者、逆算數。
「解」列出來這四種。
黃四、釋(二)宇一、算數差別(二)宙一、四種算數(四)洪一、以一為一算數(三)荒一、徵
「論」云何以一為一算數?
「解」怎麼叫做以一為一算數呢?
荒二、釋(三)日一、一數
「論」謂若入息入時,由緣入息出息住念,數以為一。
「解」若是入息在入的時候,由鼻至臍,入息的現象顯現在你心裡面,就是念心所念入息的時候。這時候出息已經停了,所以能緣入息的那個念,入息時同時數「一」。
日二、二數
「論」若入息滅,出息生。出向外時,數為第二。
「解」若是入息滅了,出息生出來。由臍至鼻,息向外時,同時數「二」。(天台智者大師的方法是數入就不數出,數出就不數入,與這裡稍有不同。)
日三、十數
「論」如是展轉數至其十。由此算數非略非廣,故唯至十。
「解」先數入息一,再數出息二,再數入息三,這樣展轉至第十。『展轉』第一個數字出現叫『展』,然後『轉』到第二個數去。第二個數出現又叫做『展』,到第三個數叫做『轉』。這樣數到十。
因為由一計算至十,這個數目不算少、也不算多,所以只數到十。若是只有數入息一,出數二,不更展轉數到十,叫做略,太少了。若是數到十之後又繼續數十一、十二數到很多,這就叫做勝進,太多了,名為廣。現在「十」數,處在廣和略的中間,所以叫做非略非廣。
荒三、結
「論」是名以一為一算數。
「解」這叫做以一為一算數。
洪二、以二為一算數(二)荒一、徵
「論」云何以二為一算數?
「解」以二為一算數是怎麼算法呢?
荒二、釋(二)日一、辨相
「論」謂若入息入而已滅,出息生而已出,爾時總合數以為一。即由如是算數道理,數至其十,是名以二為一算數。
「解」若是這位修數息觀的人,他念入息,由鼻至臍,入了以後就沒有了,已滅;入息滅了、出息生起,由臍至鼻,出息出來了;這時候入息、出息二個息合起來叫做一,以二息為一,入息出息為一,入息出息為二,這樣展轉的數到第十。這叫做以二為一算數。(天台智者大師的方法就是以二為一。)
日二、釋名
「論」入息、出息說名為二,總合二種數之為一,故名以二為一算數。
「解」入息出息、說名為二個息。總合二種息,數之為一,所以叫做以二為一算數。
洪三、順算數(二)荒一、徵
「論」云何順算數?
「解」怎麼叫做順算數呢?
荒二、釋
「論」謂或由以一為一算數,或由以二為一算數,順次展轉數至其十,名順算數。
「解」或者是以一為一的計算法,或者是以二為一的計算法,順一、二、三、乃至十的順序展轉的數到十,這叫做順算數,就是由少而數到多。
洪四、逆算數(三)荒一、徵
「論」云何逆算數?
「解」怎麼叫做逆算數呢?
荒二、釋
「論」謂即由前二種算數,逆次展轉,從第十數,次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次三、次二、次數其一,名逆算數。
「解」也是由前面的二種算數法,一以為一、或以二為一的計算數法,逆次第的,由多而少數,由十、九、八乃至數到一,這叫做逆算數。
宙二、勝進算數(三)洪一、結前生後
「論」若時行者,或以一為一算數為依,或以二為一算數為依,於順算數及逆算數已串修習,於其中間心無散亂。無散亂心善算數已,復應為說勝進算數。
「解」若是這位修數息觀的行者,他或者是以一為一算數為依止處,或者以二為一算數為依止處,對於順算數、及逆算數,這四種方法他連續不斷地修習;在修習期間,內心沒有散亂。他能不昏沈、也不散亂,很明了寂靜的在入出息上記數,這樣能明靜而住的記數以後,他的善知識又應該為他宣說更進一步、更殊勝的算數方法。
洪二、釋其勝進(二)荒一、徵
「論」云何名為勝進算數?
「解」怎麼叫做勝進算數呢?
荒二、辨(二)日一、合二為一(三)月一、標差別
「論」謂或依以一為一算數,或依以二為一算數,合二為一而算數之。
「解」這是指或者是依以一為一算數,或者依以二為一算數,都是合二為一,算二次數為一,這樣來算數的。
月二、辨二種
「論」若依以一為一而算數者,即入息、出息二合為一。若依以二為一而算數者,即入息、出息四合為一。
「解」若是依止以一為一來算數的話,就是入息是一、出息也是一,二個合起來算一。若是依止以二為一而算數的話,入息、出息是以二為一,再入息出息,就是以四合為一。
月三、結展轉
「論」如是展轉數乃至十。
「解」也是這樣的展轉由一數到十。
日二、增百為一
「論」如是後後漸增,乃至以百為一而算數之。由此以百為一算數,漸次數之乃至其十。
「解」如是以後漸漸地增加,四合為一、八合為一、十六合為一,乃至到以百為一。這樣數入出息,以百為一數一,再以百為一數二,乃至到十,就是一千了。
洪三、結串修習
「論」如是勤修數息念者,乃至十十數以為一,漸次數之乃至滿十。由此以十為一算數,於其中間心無散亂,齊此名為已串修習。
「解」如是勤修數息念的行者,乃至到以十個十數一。漸次數二、三、乃至十。由此以十為一算數,在這期間心裡都是寂靜住,沒有散亂的,到這裡叫做已串修習。
宇二、修習差別(二)宙一、有散亂
「論」又此勤修數息念者,若於中間其心散亂,復應退還從初數起,或順、或逆。
「解」又這位精勤修數息念的行者,從一至十,從十至一次第算數,最初算數修習,及與後後勝進算數,在這當中若是心有散亂,就應該退回來由第一個數開始數,或者順著數、或者逆著數都可以,這樣子重新的修習入息出息。
宙二、極串習(二)洪一、安住所緣(二)荒一、標
「論」若時算數極串習故,其心自然乘任運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緣,無斷無間相續而轉。先於入息有能取轉,入息滅已,於息空位有能取轉;次於出息有能取轉,出息滅已,於息空位有能取轉。
「解」若是這位修行者,能力特別強,不怕辛苦,一直地連續不斷地用功修習,他的心不必特別用力,自然地能夠明靜而住,不散亂、也不昏沈,這叫做「任運道」。這樣念就能安住在入息、出息的境界上面,不再有散亂心去間隔、障礙,念心所相續地安住在入息、出息上活動。這是總說,底下別說。
開始的時候,由鼻至臍的入息,有能取的念在活動,念是能取,入息是所取,所取也就是所念,念要一直不間斷地活動才可以;入息不入了,滅了以後,有中間入息,這是息的空位,這時候還有念在活動、不可以斷。中間入息很短,無間的出息就出現了,這時候有能取的念在活動,念還是不可以間斷;出息滅了,有中間出息,這個出息的空位上,念還是繼續活動,注意著。
荒二、結
「論」如是展轉相續流注,無動無搖,無散亂行,有愛樂轉。齊此名為過算數地,不應復數。唯於入息、出息所緣,令心安住。
「解」這樣子入息出息、出息入息,念也是剎那剎那地相續流注,「無動」入息的時候沒有動,「無搖」出息的時候沒有搖,「無散亂行」沒有其他的散亂,「有愛樂轉」心能寂靜而住,這時候雖然不是輕安樂,但是感到舒服,心裡面歡喜它。這時候叫做超過算數修習的境界,不應該再繼續地數數目字了。這時候只要在入出息的所緣境上,令心安住在那兒,也就是隨息。不再記一、二、三、四乃至十的數了。
洪二、應勤加行
「論」於入出息應正隨行,應審了達。於入出息及二中間,若轉、若還分位差別,皆善覺了。
「解」對於念入息、念出息,應該隨順這個方法去修行,應該要特別注意去明白它,若是散亂了,要趕快把心收回來。對於入出息的二個中間息,就是中間入息和中間出息,「若轉」就是入息、出息活動的時候,「若還」就是入息、出息沒有了,在中間入息和中間出息的階段有差別,你都要善巧的明白,一點兒不可以疏忽的。
黃五、結
「論」如是名為算數修習。
「解」這叫做算數修習。
玄二、依人辨(二)黃一、安住息念(二)宇一、鈍根(二)宙一、標
「論」又鈍根者,應為宣說如是息念算數修習。彼由此故,於散亂處,令心安住、令心愛樂。
「解」前邊是『依法辨』依修行的方法,有四種算數和勝進算數。現在是『依人辨』按照這樣的方法修行的人,還有點事情的。
又對於智慧不是那麼靈,這樣鈍根的修行人,應該為他宣說如是入息出息算數的方法,來修習這個法門。他由此算數的息念修習,對於令心攀緣,散亂的境界,能改變過來,「令心安住」令心能安住在入出息的所緣境上,「令心愛樂」長時期的修行,有了進步會生歡喜心,修了一座還想修下一座,稍有成就了。
宙二、釋
「論」若異算數入出息念,彼心應為昏沈睡眠之所纏擾,或應彼心於外馳散。由正勤修數息念故,彼皆無有。
「解」為什麼鈍根人應該為他宣說這個法門呢?因為,若是你為他宣說不同於算數入出息念的法門,他不契機,心就被昏沈、睡眠的煩惱所纏擾;或者他的心在外邊的色聲香味觸上面亂動,虛妄分別。由於他能夠沒有錯誤,精進地修習數息念的緣故,昏沈睡眠的纏擾,於外馳散的煩惱都沒有了。鈍根人能與這個法門相應。
宇二、利根
「論」若有利根,覺慧聰俊,不好乘此算數加行。若為宣說算數加行,亦能速疾無倒了達,然不愛樂。
「解」若是智慧強一點,利根的人,他覺察諸法的智慧特別靈,超過一般人,他不歡喜學習算數的修行法門。若是為他講解入出息算數加行的法門,利根人也會很快的,沒有虛妄分別的顛倒,能明白這個法門,很快會有成就。然而他心裡不歡喜一、二、三乃至十,這樣的數數目字。這是說鈍根人、利根人,學習這法門都是好的,利鈍全收。
黃二、能勤加行(二)宇一、辨相
「論」彼復於此入出息緣安住念已,若是處轉、若乃至轉、若如所轉、若時而轉,於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隨行,能正了達如是加行有如是相。
「解」鈍根人和利根人,他們又能夠繼續以入出息為所緣境,心安住在所緣的入出息上,不散亂、不昏沈,這樣以後,「若是處轉」若是能在四種算數上修習,以一為一算數、以二為一算數、順算數、逆算數,「若乃至轉」就是勝進的算數,以二為一、以四為一、乃至以百為一、數至十,「若如所轉」若在中間有了妄想、散亂了,就把所有的算數取消,再從頭開始數,這樣修行,「若時而轉」就是極串習那一段,入出息、中間入出息,都能夠無斷無間地相續這樣子修行,相續流注,若長時期修行,會有成就的。
對於屬於阿那波那念的這一切方法,由於你的念能安住,所以能夠隨順這個方法很正確地去修行,能夠沒有錯誤的了達這個法門,能這樣努力的修行,從始至終有這麼多的差別,有四種算數和勝進算數的這些事情。
宇二、顯業
「論」於此加行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證一境性,於其所緣愛樂趣入。
「解」對於此法門的方法能努力,長時期修行的緣故,先得心輕安、然後得身輕安,「證一境性」就是得到了未到地定,能安住一境,相續不斷地明靜而住,對於以入出息為所緣境,心裡面很歡喜,願意趣入這個境界。
算數修習是偏於止,數入出息,或以一為一、以二為一、以四為一、乃至以百為一,一直地數數,實在就是奢摩他的止。修到這個程度達到了未到地定,這時候是最困難的,這難關過了,下邊是重於毗缽舍那。
天二、悟入諸蘊修習(四)地一、標
「論」如是彼於算數息念善修習已,復於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諸蘊。
「解」這是在未到地定中修毗缽舍那。第一科『標』也就是結前生後。像前面這一段文說的,那位修行人,不管是鈍根人或利根人,用算數入出息的方法,保持正念,善巧地修成功,得到未到地定以後,又繼續地對於所取的入出息和能取的念,這二方面的事情去作意思惟,就有智慧深入到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裡邊去。
地二、徵
「論」云何悟入?
「解」悟入的情形是怎麼樣呢?
地三、釋(二)玄一、悟入(五)黃一、色蘊
「論」謂於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蘊。
「解」這是指對於入息、出息,及入出息所依止的身體,在這兩方面作意思惟觀察,就能明白五蘊裡邊色蘊的情況。
黃二、受蘊
「論」於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應領納,作意思惟,悟入受蘊。
「解」這位修行人悟入色蘊以後,又對於能取入出息的念,念入出息的時候,念是心法,與念相應就出來一個領納的事情,作意思惟念相應的領納,就在受上開了智慧,悟入受蘊的道理。
黃三、想蘊
「論」即於彼念相應等了,作意思惟,悟入想蘊。
「解」念入出息的念與受相應,還有普遍明了的事情,你去作意思惟,就能悟入想蘊。
黃四、行蘊
「論」即於彼念,若念相應思及慧等,作意思惟,悟入行蘊。
「解」在入出息的念上,與念相應的思和慧,能這樣決定的是智慧,要這樣作的是思心所,在這方面作意思惟,就悟入了行蘊。
黃五、識蘊
「論」若於彼念相應諸心、意、識,作意思惟,悟入識蘊。
「解」這位修行人,若於彼念入出息,不但是有受想行的相應,還有諸心意識相應明了性的心王,在這方面去作意思惟,就悟入了識蘊的道理。
玄二、多住
「論」如是行者,於諸蘊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
「解」這位修行人、在色受想行識的諸蘊中,在入出息念,這個所取、能取上觀察,若修、若習、若多修習,安住在這裡思惟觀察,叫做已悟入色受想行識諸蘊。
地四、結
「論」是名悟入諸蘊修習。
「解」這叫做悟入諸蘊修習。
天三、悟入緣起修習(二)地一、釋(二)玄一、悟入(四)黃一、標
「論」若時無倒,能見能知唯有諸蘊、唯有諸行、唯事、唯法。彼於爾時,能於諸行悟入緣起。
「解」若這位修行人,沒有其他的顛倒迷惑,「能見」現在的境界能觀察思惟,「能知」不現前的,過去的、未來的也能觀察思惟,「唯有諸蘊」能見、能知過去、現在、未來,都只有色受想行識五蘊,「唯有諸行」諸行是指內心的虛妄分別,諸蘊唯有內心的虛妄分別,「唯事」虛妄分別就有很多的問題,「唯法」唯有種種名言的分別。這時候,那位修行人,能於諸行、唯事、唯法上,悟入十二緣起的道理。
黃二、徵
「論」云何悟入?
「解」怎麼能夠悟入到緣起的道理呢?
黃三、釋(二)宇一、尋求(四)宙一、入息出息
「論」謂觀行者,如是尋求;此入出息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此入出息依身緣身,依心緣心。
「解」這位在未到地定中修毗缽舍那的觀行者,這樣的去尋求、推求、觀察,現在有入出息,這入出息在什麼地方住?以什麼為緣呢?他這樣尋求以後,能正確的知道,此入出息,以身為它的住處,為身體作增上緣,有入出息能幫助身體健康,它也是以心為它的住處、也為心作增上緣。
宙二、身心
「論」復更尋求:此身此心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此身此心依緣命根。
「解」他又進一步地又去推求、這個身心,以什麼為依?以什麼為緣呢?既尋求以後,如實的知道,命根是身心的所緣。生理和心理組合在一起,而不分離的那個力量叫做命根。命根的力量,衰竭結束,人就死亡,身也就壞了、心也壞了。
宙三、命根
「論」復更尋求:如是命根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如是命根依緣先行。
「解」又再尋求如是命根,以何為依?以何為緣?既尋求已,能如實的知道,如是命根,是依緣過去的業力,由業力來的。所以身心和命根都是果報,生緣老死,這些都是以業為它的依緣。
宙四、先行
「論」復更尋求:如是先行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如是先行依緣無明。
「解」又更尋求如是先行,以何為依?以何為緣?既尋求以後,如實的知道,先行是由無明來的,無明緣行,行是由無明來的。無明是指我們的心裡有些錯誤的執著,所以發出來錯誤的行為,由惑而有業,由業而有果報,惑業苦。明顯可以看出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宇二、了知(二)宙一、流轉
「論」如是了知無明依緣先行,先行依緣命根,命根依緣身心,身心依緣入息、出息。
「解」由前面推求的結果可以知道,以無明為依而有行,而無明又為行的增上緣。由過去世造的業力(先行)是命根的住處,行又為命根的增上緣,命根又為身心的依緣,入息出息以身心為依、為緣。這是染污的緣起,生死的緣起。
宙二、還滅
「論」又能了知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命根滅,命根滅故身心滅,身心滅故入出息滅。
「解」這位觀行者,通達生死的緣起,也通達了涅槃的緣起,通達無我、無常的道理無明就滅了。無明滅就不再造生死業,不會用取著心去造不動業和福業,也不會用愚癡心去造罪業,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命根滅」有漏的業力不活動,有漏的果報──命根也沒有了,命根滅故身心滅,身心滅了入出息也滅。這是一切法不生,不受一切法的境界出現了。
黃四、結
「論」如是名為悟入緣起。
「解」這就是悟入了染污的緣起,也悟入了清淨的緣起。
玄二、多住
「論」彼於緣起悟入多住,名善習修。
「解」這位修行人,由緣起悟入的多住,數數地作如是觀,就叫做善修、善習、善多修習。
地二、結
「論」是名悟入緣起修習。
「解」這叫做悟入緣起修習。
天四、悟入聖諦修習(二)地一、釋(二)玄一、悟入(二)黃一、苦諦(二)宇一、釋(三)宙一、無常(二)洪一、標
「論」如是彼於緣起悟入善修習已,復於諸行如實了知從眾緣生,悟入無常。
「解」那位修行人,像前面所說的悟入緣起,能這樣修習好了,又能夠正確的知道,諸行是眾多因緣生出來的,就是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眾多的因緣生起的,知道沒有常恒住的東西可得,明白有剎那無常、有一期無常,各式各樣的無常。
洪二、釋
「論」謂悟入諸行是無常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
「解」這位修行人,在未到地定的奢摩他中,悟入到無常的道理,也等於是修無常觀,他就知道無論是入出息、身行、命根,這一切法原來都是沒有的,有了因緣它才有的,有了以後它又會散壞、又沒有了,由有而無,這是解釋無常的相貌。
宙二、苦
「論」若是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若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即是其苦。
「解」這位修行人,在奢摩他裡面作如是觀的時候,就會覺悟到,若是這件事本來沒有的,而現在有,是因緣所以才有的,有了又沒有;這就是生法、老法(生了以後不健康,又衰朽了)、病法(有很多困難的問題)、死法(最後結束了)。若是生老病死法是一個苦惱的境界,這就是苦。所以由無常故苦。
宙三、空無我
「論」若是其苦,即是無我,不得自在,遠離宰主。
「解」由無而有,這個無常法、它就是苦。既然是苦,就是無我的意思。因為苦表示不自在,人都不願意有苦,若能自己作主,我不要有苦就不苦,那就表示有我。不願意苦,也還是要受苦,就不自在了,就是不能自主,那就是無我的意思。「遠離宰主」不自在時,自己作不得主,所以是無我的。由無常通達苦,由苦悟入無我,無我也就是空。
宇二、結
「論」如是名為由無常、苦、空、無我行,悟入苦諦。
「解」這樣叫做由無常、苦、空、無我行,先悟入四聖諦的苦諦。
黃二、餘諦(二)宇一、別辨(三)宙一、集諦
「論」又彼如是能正悟入諸所有行眾緣生起,其性是苦,如病、如癰,一切皆以貪愛為緣。
「解」又那位修行人,能這樣正悟入諸所有行都是眾緣生起的,這些生老病死其性是苦的,就像人得了病是苦的,得了如癰的重病更是苦,而這些苦都是因為有貪愛心,集聚很多的苦惱來自作自受的。這是悟入『集諦』,集是原來什麼都沒有,因為心一動,才有苦的,這叫做集。佛的大智慧告訴我們,原來沒有苦,因為心裡有愛,所以有苦了。
宙二、滅諦
「論」又正悟入,即此能生眾苦貪愛若無餘斷,即是畢竟寂靜微妙。
「解」又這位修毗缽舍那觀的修行人,又能開一種智慧,沒有剩餘的、把貪愛心全面的消滅,就是對一切法都不執著了,那就是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時候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是究竟的寂靜,沒有一法來擾亂你了,那是最微妙的境界,這是『滅諦』。就是沒有苦的因,也就沒有苦果了,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老死滅,這是寂靜微妙的境界、大安樂處,一切諸佛、一切聖人都在這裡住。
宙三、道諦
「論」我若於此如是了知、如是觀見、如是多住,當於貪愛能無餘斷。
「解」這位修觀行的人,在靜坐時心裡想,我若能在苦、集、滅的境界,能夠通達、了知,用止觀去觀察它,不是一次,而是數數的若修、若習、若多修習,對於眾患之本的貪愛、執著心,能沒有剩餘的完全斷除。作這樣的觀察就是『道諦』,也就是戒、定、慧。
宇二、總結
「論」如是名能悟入集諦、滅諦、道諦。
「解」若能夠這樣悟入「無常、苦、無我」,悟入「一切皆以貪愛為緣」,貪愛能無餘斷「畢竟寂靜微妙」,於此觀見,如是多住,「當於貪愛能無餘斷」,如是名為悟入集諦、滅諦、道諦。
玄二、多住
「論」於此悟入能多住已,於諸諦中證得現觀。
「解」能這樣觀察、悟入,而且多住、是多時間的去行,就能夠在諸法中,在苦、集、滅、道諸諦中,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
地二、結
「論」是名悟入聖諦修習。
「解」無分別的清淨無漏智慧現前,叫做悟入聖諦修習。這就是得初果,須陀洹果。前面得身輕安、心輕安是未到地定,現在是得初果了。
天五、十六勝行修習(三)地一、標
「論」如是於聖諦中善修習已,於見道所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唯餘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復進修習十六勝行。
「解」這位觀行者,在四聖諦裡面能善巧的這樣修習以後,對於見道所斷的一切煩惱皆悉永斷。見道就是見到諸法的寂滅相,這時候成就了無漏的無我的智慧,在這範圍內應該斷的煩惱完全斷了,就是斷了五下分結的身見、戒取、疑三個煩惱。貪瞋二個煩惱到二果、三果才能斷。
唯剩下修道所斷的煩惱未斷,就是貪瞋和五上分結還沒斷。為了斷這些剩餘的煩惱,又繼續進一步的修十六勝行的方法。前邊阿那波那念是在凡夫位的時候修,十六勝行是得聖道以後修行的方法。勝行的「勝」是殊勝的意思,它勝過前邊見道的修行,叫勝行。
地二、釋(二)玄一、顯有學行(二)黃一、舉十六行(二)宇一、徵
「論」云何名為十六勝行?
「解」『顯有學行』從得初果以後稱為有學,沒得初果以前,不能名為有學。怎麼叫做十六勝行呢?
宇二、列
「論」謂於念入息,我今能學念於入息;於念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
「解」這兩句是總說,下邊是別說。這是指在見道之前,這樣修行的時候,有念入息的法門,我現在還能繼續這樣學習念入息;有念出息的法門,我現在能繼續這樣學習念出息。
「論」若長、若短。
「解」以下就是十六勝行開始了,第一個勝行「學觀息長」、第二個勝行「學觀息短」。由鼻至臍是入息、由臍至鼻是出息,入息和出息時間比較長,這是「若長」。中間入息、中間出息時間比較短,稱為短,這是「若短」。初果聖人修十六聖行的時候,還是這樣修行的,就是注意息的長短。
「論」於覺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於覺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出息。
「解」這是第三個勝行「學觀息遍身」。這位修觀行者,在奢摩他修止的時候,能夠覺察到全身都有入息、出息,而不是只由鼻至臍、由臍至鼻,而是全身的毛孔都有入出息,聖人有智慧、有深的定力所以能覺了,凡夫就不能覺了。能覺了遍身入息出息,現在繼續地學習遍身的入息、出息。
「論」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
「解」這是第四個勝行「學觀息除身行」。除身行是指沒有入息、中間入息,也沒有出息、中間出息,這四個息完全沒有的時候,叫做「暫停息處」,這地方就是沒有身行了。除身行凡夫覺察不到,必須初果聖人才能覺了。
「論」於覺了喜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入息;於覺了喜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出息。
「解」這是第五個勝行「學觀覺了喜」,這是由未到地定到初襌、二襌了,這時候有輕安樂,有喜。入息、出息的時候有喜,心裡有歡喜,能覺了這件事,還能繼續學這件事。
「論」於覺了樂入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入息;於覺了樂出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出息。
「解」這是第六個勝行。這是到了第三襌,入息、出息都有樂,沒有喜了而有樂。
「論」於覺了心行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於覺了心行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出息。
「解」這是第七個勝行。口行是語行,有尋伺才能說話,尋伺是語行、入出息是身行、受和想是心行。有受有想,心就活動,所以有受有想就是有心。現在是覺了在入息、出息的時候,心有受、有想,而且能繼續的學習覺了心行入息、出息。
「論」於息除心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入息;於息除心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出息。
「解」這是第八個勝行。息除心行是指這位修行人,要把不合道理的心行滅除去,在入息、出息的時候,有不合道理的心行,就要滅除去。這位修行人,現在有這個堪能性,入、出息時,心裡面有不合道理的心行,他就能滅除去。不合道理的心行比如:我見、我慢等。執著有我,心就高慢起來,瞧不起別人,這是不合道理的心行。
「論」於覺了心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入息;於覺了心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出息。
「解」這是第九個勝行,這位修行人,在入息和出息的時候,發覺自己心裡面有貪、離貪心等二十種各式各樣不合道理的心行,他能如實了知,能學習如實了知這些事。
「論」於喜悅心入息,我今能學喜悅心入息;於喜悅心出息,我今能學喜悅心出息。
「解」這是第十個勝行,這位修行人在入息、出息時,發覺自己的心為昏沈睡眠的煩惱所覆蓋,立刻隨自己的歡喜心,去觀察一種淨妙的境界,就是觀察佛法僧最殊勝的境界,這樣觀察時,極能夠善巧地表達出來,勸導自己不要懈怠,能夠勇猛精進,也會讚歎修學聖道的功德,勉勵自己、慶慰其心、慶幸歡喜受到佛法僧的護念,能夠修學聖道。這樣就把昏沈、睡眠煩惱滅除去了。這叫做我今能學習喜悅心入息、出息。
「論」於制持心入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入息;於制持心出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出息。
「解」這是第十一個勝行。這位修行人在入息、出息的時候,若為掉舉、惡作所覆蓋時,他心能夠「內住寂止,不外馳散」安住在寂靜、不掉動、不去後悔,這叫做制持。內心有須要制止,保持清淨的時候,他能夠作得到,叫做「我今能學制持心入息、出息。」
「論」於解脫心入息,我今能學解脫心入息;於解脫心出息,我今能學解脫心出息。
「解」這是第十二個勝行。前面是一樣一樣的說,現在是總說。這位修行人在入息、出息的時候,心裡面有五蓋現前,他能夠修正念遠離這些蓋障,把煩惱解脫出去,叫做「我今能學解脫心入息、出息」。
「論」於無常隨觀入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於無常隨觀出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出息。
「解」這是第十三個勝行。這位修行人在入息、出息的時候,為了解脫煩惱的種子,就得修無常觀,觀察一切法剎那生、剎那滅;觀察諸行無常法性,能滅除煩惱種子,叫做「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出息」。
「論」於斷隨觀入息,我今能學斷隨觀入息;於斷隨觀出息,我今能學斷隨觀出息。(披924)
「解」這是第十四個勝行。斷隨觀的斷是指斷界,這裡有三界,第一個「斷界」,第二個「離欲界」,第三個「滅界」。斷界是指見道所斷的諸行──身見、戒取、疑這三種煩惱,連種子也斷了,叫斷界,在這裡思惟無我義叫斷隨觀。在入、出息的時候,能夠學斷隨觀。
「論」於離欲隨觀入息,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入息;於離欲隨觀出息,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出息。
「解」這是第十五個勝行。前面是初果聖人斷除我見,還沒有離開欲界。現在是進一步修四念住,能遠離欲界的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貪、瞋,這是修道的時候,初果以後就是修道,把貪瞋斷了,叫離欲隨觀。在入息、出息的時候,能進一步地修離欲的隨觀。
「論」於滅隨觀入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入息;於滅隨觀出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出息。
「解」這是第十六個勝行。滅隨觀是把五上分結,色界、無色界的煩惱消滅了。五上分結是指色染、無色染、掉舉、慢、無明,這五種煩惱滅除去,叫滅界,這是有餘涅槃。在入息、出息的時候能修滅隨觀。
十六勝行,智者大師的解釋分為四段,每一段四個,四四一十六。第一段四個是身念處、第二段四個是受念處、第三段四個是心念處、第四段四個是法念處,就是身受心法四念住。
南無阿彌陀佛! 96/6/16 整理於鶴林淨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