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達賴生死書(第2章)

   

達賴生死書(第2章) 達賴喇嘛尊者著

2章:從恐懼中解脫

如強風中之明燈,汝命住於死之因。--龍樹的寶鬘

第一世班襌喇嘛寫了一首十七節的韻文詩,很多西藏人將這首詩做為每日對死亡的靜慮。詩的題目是《願由中陰險徑得解脫,在怖畏中解脫之勇士》:為了能從恐怖的海峽中解脫,像是遭遇強盜、刺客或野獸的圍困,我們需要勇敢能幹的嚮導來拯救。同樣地,為了從臨終和中陰境界(指死亡後到投生的期間)的恐怖現象中解脫,我們需要依照本書的勸言來修行,因為它能提供甚深的技巧,使我們從那些恐懼中解脫出來。藉著思索詩文,我們學習到死亡如何現起,在死亡的實際過程中,這些知識將派上用場。臨終,就是當心展現它更深刻層面之時;每日對臨終做思索,也會開啟那些狀態的門。

詩文包含了一系列的祈願,可供我們採用,因此當死亡發生時,心將在朝著善德的方向作用。有些人希望在臨終時能生起強力的善行動機,來加強或催化自己善德的傾向,如此可以引領他們有更好的來世。他們的目的是要往生到好的未來世,好繼續宗教修行。有一些人則希望利用臨終時心所展現的更深層面,來達到更高的心靈狀態。所有修行者的目標,都是服務他人。

第一世班襌喇嘛的十七節詩文,描述了三種等級的心靈修行,根據我們在臨終、中陰及投生的過程中渴望覺醒的程度,而區分出最高級、中級和最次級的修行訓練。他仔細談到我們在每個階段應該做什麼。我們在餘生中需要採用適合自己程度的修行,如此,在臨終時才能成功地從一個階段轉入下一個。

當死亡實際發生時,如果對這個修行不熟悉,任何有利的思索都很難成功。因此,當我們依然快樂,且生命的情境有利之時,正是修行和準備的時刻。如此一來,有實際需要及壓力來臨時,就無需擔心。如果在有時間聽聞、思考、襌定和提問題時不做準備,到最後一天就沒有時間,我們將沒有庇護或護佑者,屆時除了悔恨之外無他。

最好是早在這一刻到來之前,開始一連串思索死亡與中陰的過程,想像所有的步驟,熟悉它們。這很重要,因為屆時我們將可依據自己最大的潛力達到成功。

僅僅具備死亡過程與相關修行的知識並不夠,我們還必須經年累月地熟識。當現在感官依舊清晰靈敏,而全心留神(正念)尚未衰退時,如果心不能用於善行和熟悉德行,那麼在死亡時,就很難讓心隨著自己的意思在陌生的道路上前進。在臨終時,我們也許因病症而身體衰弱,因怖畏的恐懼而精神沮喪。因此,我們必須熟悉與臨終相關的修行。沒有替代的方法,沒有特效藥。

對這些修行的理解──努力是依循內在動機而來,而內在動機是根據信念而起,也就是相信痛苦和快樂的經驗,是直接與自己的善、惡行相關。因此,一開始建立對「業」或「行」的因果了解很重要,也就是了解到善行源自馴服的心,而惡行則源自未受馴服的心。雖然善行和惡行都是由身體、語言及意念所造成,但心意最重要,因此,佛教修行的根本,就是心的轉化。佛法的開示,是強調一顆馴服的心,它的基礎,就是覺知到自己就是本身快樂與痛苦的創造者。正如佛陀所說:

諸佛未以水洗滌諸惡行,

未以手拭除輪迴眾之苦,

未將彼等證量轉予他人,

眾生經由諸法之本性,

實相之開示得以解脫。

我們是自己的守護神,生活憂慮與否,都操控在自己手上。

班襌喇嘛的傳承

    第一世班襌喇嘛名羅桑裘基喬增,在十七世紀中,他是第五世達賴喇嘛的老師。在這之前,他雖然只是普通的僧侶,但是當地的人和他的老師都認為,他是偉大的西藏瑜伽士(或稱瑜伽行者)英薩巴的轉世。他也許不是最偉大的學者,卻是偉大的修行者。就像他的老師一樣,他對佛教修行的其他傳承都懷有城摯的敬意。在他老師的著作全集中,可以看到其他傳統的宗教字彙,這種開放的態度必須影響了班襌羅桑裘基喬增的修行。他的確對藏傳佛教各派間的相互了解及宗意做了很大的貢獻。

    前一世的班襌喇嘛,也就是羅桑春列潤竹曲基喬增,是第十世的班襌,在一九八九年過世。他和我都出生在西藏東北部的安多。當初選他為班襌靈童時,有一些爭議。他的寺廟在日喀則(西藏第二大城及交通中心,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但於西藏西邊,當時日喀則的官方代表,是在安多的一個深受回教軍閥影響的區域,他們決定他是第九世班襌喇嘛的真實轉世。中國政府在為了促進中藏關係所提出的「十七點合約」中指出(或謂堅持),西藏政府必須承認在他們手中的這個男孩,就是第十世班襌喇嘛。因此,他的認證是有爭議的。但是他證實了自己是位偉大的英雄,勇敢服務西藏佛法與人民。這點毫無疑問。

    一九五二年我第一次遇見他,他十分天真、誠懇,也非常聰明。一九五四年當我們兩人都到中國時,他從西藏到首都拉薩和我會合了幾天;之後他經由安多繼續前往中國,而我則由岡普前往。也許因為一些地方官員的關係,他的態度有些微的改變。

  一九五六年,我們兩人都在印度慶祝佛陀兩千五日年的誕辰,那時還存在少許的不悅。然說,一九五七年時,藏東的兩個地區安多與西康,和中國軍隊發生了戰爭,有關中國軍隊殘暴的消息終於傳到他那兒。之後他終於領悟(可能有點晚),整個西藏必須聯合起來面對這個新威脅。最後在我的繁瑣的調查下,他派了一位值得信賴的僧侶正式代表,向我解釋目前班襌喇嘛的想法已有很大的改變,這個改變是因為最近班襌喇嘛家鄉傳來的消息所致。在這個新的威脅下,他決定自己在日喀則的寺廟要與西藏政府合作。

  一九五九年我從西藏逃亡到印度後,班襌喇嘛替代我成為西藏的領袖,其後數年做得很好。最後他被逮捕入獄。爾後獲得自由後,他智慧地運用機會,盡可能改善佛教及西藏文化的情境。我所指的「智慧」,是指他不碰敏感問題,像西藏獨立等,只把所有的精的灌注於保存佛教和西藏文化。有時,他甚至公開指責只說中國話和只穿中國服的藏人,最後這些西藏人都被逼著穿上藏服及說藏語。透過這些行動,他證明了自己。

  他的死非常突然和意外。我相當悲傷,當他活著時,國內還有一位西藏人的領袖為人民說話,而我就在外面盡力地做;失去他之後,裡面沒有任何人可以像他那樣工作,他們不是太老,就是太恐懼。他的死是很大的損失。

  他一死後,我送信給中國政府,說我想火速派遣宗教代表團到班襌喇嘛的寺廟獻供,但他們拒絕了。兩年後,我徵詢中國政府允許宗教代表團去找尋班襌喇嘛的轉世,他們再度拒絕。

  顯然地,重要的是班襌喇嘛的轉世必須是真的。那時,有些西藏人主張必須在受到佔領的西藏之外尋獲,但我認為他們的動機是政治。重要的是找到真正的轉世,不論是在西藏內或外找到。如果是在西藏找到轉世,我知道必須與中國政府商議,所以我想派遣宗教代表團去尋找轉世。

  這個要求被拒絕了,但同時間我經由非正式、私下的管道,與一位喇嘛恰卓仁波切聯繫上,他送來一份包含二十五依候選人的名單,還有幾張照片。我一看到甘敦裘基寧瑪,就有一種親切和親密感。我做了一些占卜,用一個碗,裡面盛著陶球,陶球內裝著寫了候選人名字的紙條,然後搖動碗內的陶球。他的名字就像從碗裡飛出來一樣。透過這些步驟,我決定了他就是第十世班襌喇嘛的轉世。

  我沒有宣布這件事,日子一天天過去,愈來愈多西藏人,特別是西藏的人民,催促我做決定。我一直試著和中國政府溝通,都沒有結過。最後我認為,在佛陀首度傳授「時輪金剛」(時間之輪的意思,整套的修行儀軌)的日子做宣布是合宜的,因為班襌喇嘛與時輪金剛有特殊的緣分。我用陶球卜了另一個卦,問我是否能夠宣布這件事,答案是肯定的。

  我宣布後第二天,就遭到我們老闆中國政府的嚴厲譴責。但真正可怕的是數天之內,年輕的轉世和他的父母一起從他的出生地拉薩被帶往中國,從那時起再也沒有他們的消息。對此我感到非常的悲傷,因為在中國政府的觀點中,我的行為是違法的,而其影響則是造成孩子受苦。

  中國人認為他們應該是最後的權威。在西藏的歷史中,這種情形確實發生過幾次,當西藏各個團體內部意見不一致時,他們會轉向中國的皇帝,他是佛教徒,同時也是藏傳佛教的功德主,請他做最後的決定。他會在一尊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前,使用一個金色容器,從中抽出一支刻著名字的木籤。那是西藏人以宗教方式避開神識爭論的案例。

  我的前任,第十三世達賴喇嘛,是由西藏政府經過尋常的內部程序一致通過,並沒有任何的外在諮商。當他被問到關於第九世班襌喇嘛時,他從候選人當中做了選擇,但是因為他太年輕,因此無法擁有完全的權威。由於西藏傾向採取最簡單的方式,於是轉向以金瓶擲簽的方式做外在諮詢,這次是中國大使執行。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強力摧薦的名字,就是從金色的瓶中被選出來的。

    由於西藏人相信中國皇帝,在某些重大的宗教活動中,他們很自然地會讓功德主和支持者參與。這種情形在今天的中國政府已完全改變,他們的主要興趣是控制。關於現在的班襌喇嘛,他們用今瓶擲簽,選擇了另一位新的班襌喇嘛,但那是預先決定好的,他和他的父母預先在寺廟中等待公布。之後,中國政府逮捕了那位抽籤的僧侶,這真是強權主義。

    不過,有兩、三次我在錄影帶中看到中國政府官派的班襌喇嘛喬增諾布,他看起來還可以。在其中一捲錄影帶中,他在修與長壽有關的法教儀軌。他對法教儀軌很熟悉,對長壽法的解釋也很好。

詩文的概觀

  第一世班襌喇嘛的十七節詩文,是一個佛法指南,可以讓我們克服死亡的恐懼,同時可以讓我們利用臨終時的各個階段達到心靈的進步。我希望這個對內在心理經驗和生理變化的描述,可以幫助那些關心死亡與深層心意的人思索,同時能提供資訊給有興趣與佛教學者和瑜伽行者共同探討死亡的人。科學家通常把心視為身體的一個產物,某些專家已經開始把心視為獨立的個體,可以影響身體。很明顯地,強烈的情緒,例如仇恨,可以影響身體;不過,目前已經在做一些實驗,與刻意訓練心的特定修行有關,例如信心、慈悲、專一襌定、空性的靜思,或與藏傳佛教寧瑪派的特殊襌定相關。這些實際顯示,精神訓練有一種獨立的作用,影響著身體,甚至可以讓它不敏感。我認為向護士諮詢有關死亡迫近的徵兆,特別是安寧病房的護士,也會有成果。

  班襌喇嘛詩文的頭七節,解釋了如何接近死亡。第一節開始是關於佛、法、僧的皈依(本章稍後解釋),接下來的兩節詩文(第3章),談到珍惜此生為修行機會的重要性。它們描述如何利用此珍貴的狀況,經由對當下無常的思索,減低我們對飛逝經驗的執著。第四和第五節詩文(第4章)談到採取一種觀點,可以同時處理臨終時令人震撼的痛苦,以及死亡時出現的迷惑。第六和第七節(第5章)只是經由憶起該修什麼以及喜悅的安住,來創造最利於死亡的條件。

  接下來的三節(第6章),仔細描述臨終時前四個階段的顯現,以及在這當中如何襌定。這段告訴我們支持意識的生理元素如何消融,及其相關經驗。這逐漸開啟心意三個更深、也更微細的層面,讓心可以像接下來那節詩文(第7章)描述的那樣自然展現;該章根據「無上瑜伽密續」,陳列出身心的結構。在第十二和十三節詩文中(第8章),提到本有澄明心的最高體驗;心最內在的這個層面,是一切意識生命的基礎。

  最後四節(第9和第10章)描述中陰境界(死後直到投生之前),同時指出在這個境界中,面對通常現起的怖畏事件應如何反應。它們細說出不同等級的修行者,如何尋求所想要的未來世。

  這十七節詩文呈現出對死亡的全面預備,從遣除不利條件、得到有利條件、學習臨終時如何做修行、學習如何面對中陰境界,一直到影響接下來的投生。

詩文的開始

頂禮文殊師利

  在詩文開始前,第一世班襌喇嘛首先向文殊師利表達敬意、頂禮。文殊師利是諸佛智慧的化現,作者視文殊師利與自己的上師無二無別。他向文殊師利頂禮的理由如下:

  一個好的死亡和好的中陰,甚至在多生續流中成佛的根源,就是成功的修行死亡的澄明。修行有兩類,就是慈悲和智慧。死亡時,澄明的修行包含在智慧修行中;因此,它是包括在現象與自性空相融的甚深見解法教次第中,而它是源自仁慈的釋迦祖師傳到文殊師利(有關廣大慈悲動機和行為的法教次第,則是由釋迦牟尼佛傳給彌勒及觀音)。因此,由於死亡及中陰的成功修行主要與智慧相關,第一世班襌喇嘛表達對文殊師利的禮教:

  頂禮上師文殊師利

  向智慧的化身頂禮完後,開始進入詩文本身。

第一節

我與空界諸眾生 直至菩提勤皈依

三世佛法及僧伽 願救今後中有怖

    在自救的態度中,佛教徒皈依佛為上師,皈依佛法(證量及其法教)為實際的皈依,皈依僧(諸聖眾)為指導。他們相信將法教內化,可以保護他們免於痛苦。他們將三寶(佛、法教和諸聖眾)視為最終的皈依。

  只為了將自己從痛苦中釋放,以及從輪迴中得到解脫,並不符合利他皈依的資格,因為你的觀點不夠廣大。皈依的態度應是為了一切眾生,為了讓他們能從痛苦中解脫,並且成佛。為了達到助人的首要目標,我們應該尋求佛的全知。

  我們應關懷虛空中一切的眾生,同時希望所有眾生都能達到究竟或無上的證悟,這樣的動機,超越了那些觀點較為狹窄的修行者,因為這裡所遣除的障礙,不只是針對輪迴解脫,同時也是全知的障礙。這個究竟的證悟,或無上涅槃,是超越兩極的偏見,一邊是陷入生、老、病、死反覆流轉的輪迴,另一邊則是不動的祥和,這是已經從痛苦中解脫的狀態,但卻沒有救助他人的完整能力。

  第一世的班襌喇嘛勸告讀者為一切眾生皈依佛、法教及諸聖眾,以達到最高的證悟。這稱為因上的皈依;我們向三寶皈依,而三寶是建立在眾人的心意續流中,我們特別要將信心放在痛苦的熄滅上,以及在克服苦後所實證的心靈狀態。請求那些持有三寶的聖人喚起他們的慈悲,並不是祈請他們由內在生起慈悲,而是祈請我們對慈悲開放自己。

  經由因上的皈依,修行佛導師的法教,以高證量的諸聖眾做為典範,我們正在實證心靈修行之道,以及實證許多層次的痛苦熄滅;如此一來,我們自己成為高證量諸聖眾中的分子,逐漸遣除從輪迴中解脫的一切障礙,以及全知的障礙,然後成佛。我們從一切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同時達到全知,如此,我們能知道其他人的習性傾向,也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他們。為了達到這個果上的皈依,這節詩文向皈依的三個因上的泉源祈請他們的慈悲。

  由於佛法修行的一開始就是皈依,班襌喇嘛法本中的第一個願望就與皈依有關。沒有皈依,很難成就其他的法。然而,只是對三寶具有完全信心還不夠。正如佛陀所說:「我教導解脫之道,但解脫本身是靠你們。」佛陀只是修行道上的老師,他無法像給禮物般的賜予證量。我們必須修行戒律,專一襌定及智慧。

  舉例來說,念頌唵嘛呢叭咩吽(六字大明咒),是為了各類眾生而喚醒自己內在的慈悲所做的修行。在反覆念完一節後,不論是二十一、一百零八遍或更多遍,要將修行的功德迴向時,需透過念頌一段觀音祈禱文來迴向,因為觀音是諸佛慈悲的化現;

      以此功德故

速證觀音果

無餘諸眾生

同登佛果位

  只念唵嘛呢叭咩吽,不可能成佛,但如果我們的修行結合了真實的利他心,就可以成為成佛的因。同樣地,如果我們碰觸、見到或聽聞一位具格的上師,將有正面的影響,有助於發展更深層的心靈體驗。當我和年長的老師林仁波切在較正式場合見面時,會以額頭相碰觸;其他時候我會拉起他的手放在我的前額,這給我一種強烈的親密感,與更大的信心和信任有關。在佛陀的時代,當一個真正敬重佛陀及愛他的人,觸碰佛陀的腳,當然會有利益。但如果是對佛陀沒有信心或敬意的人,就算抓緊佛陀的腿,然後用頭去擠壓,就可能沒有任何加持。雖然某些東西需要由上師開示引導,但主要還是靠學生的修持。

  有一位真正很好的喇嘛,他來自西藏安多,每當有修行者請他將手放在他們頭上時,他會說:「我不是一個能夠用一隻手放在頭上就能賜予解脫的喇嘛,這隻手尚有著痛苦的本性。

【勸言摘要】

1、修行的動機應該是為一切眾生的利益,為了讓他們從痛苦中解脫與圓滿的成就。我們應該時時調整動機,儘量幫助他人,至少要試著不傷害。

2、諸佛是心靈修行道上的老師,證量無法像禮物般的給予。我們必須每日修行紀律、專注的襌定和智慧。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