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達賴生死書(第3章)

      

 達賴生死書(第3章) 達賴喇嘛尊者著

3章為死亡做準備

不知道自己必須放下一切而離去,為朋友和敵人我犯下各式的惡行。--佛陀

第二節

勝妙難得易失身

利害苦樂可揀擇

不以現事為唐捐

願取大義祈加持

為了達到修行成功的極至,我們需要有利的內外條件。事實上我們已經具足這些條件,例如,身為人,我們擁有能了解法教的身心,這就是具備了最重要的內在條件;外在上,我們需要修行的傳承及自由。如果具備了這些情境,然後努力去做,保證一定會成功;如果不努力,就是非常大的浪費。我們必須珍惜這些情境,因為當它們不存在時,就連一點機會都沒有。我們應該珍惜目前圓滿的人身。

既然已經擁有人身與合宜的外在情境,再配合修行的願望,即可使自己的生命有價值。我們必須如此做,也正是時機這樣做。如果有這樣的機會,而又能依循善因而努力,我們可以完成很多大成就;如果動機源自貪、瞋、癡,也就是依循惡因而努力,同樣也會完成十分強大的惡行。

至於其他的生命,像是動物,沒有我們人類殊勝的基礎,很難經由自己的力量完成善德。在合宜的外在條件下,只有非常稀少的例子會行善,但牠們很難思考。動物的貪或瞋的行為,是暫時而表面的,牠們無法在身體和語言上大力施展各種惡行。然而,人類卻可以從許多不同意見的觀點來思索;因為我們的智力更有效,我們的善與惡就可以達到更大的規模。

如果善用此圓滿人身,它可以很具力量。如果能好好看護它努力行善,就可以達到此生及未來世的目標;如果不能,我們的惡行將帶來大量的苦。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這個行星形成後,雖然有各類生物的演化,但能帶來最大進步的就是人類;而學會創造最大恐懼、痛苦和其他問題的,例如威脅地球毀滅,也是人類。最好和最壞,都是由人類造成。既然已經擁有圓滿的人身,可以撿選得失樂苦,就必須知道如何無誤謬地使用它。

如果知道自己在持續的生生世世中,都能擁有此一圓滿人身的選擇,那麼此生不能有智慧地善用它,也許沒有什麼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任何一種現象的變化,就是它依賴因緣的徵兆,所以我們共同經驗到的身體變化,就代表身體是依賴因緣的。由父母而來的元素,就是自己身體的因和緣,但是要讓父精母卵相結合,還需要其他因素。比方說,對父精母卵的依存,可以一直追溯到這個世界形成後某些生命的父精母卵。然而,如果血肉之驅的形成只是依賴精子和卵子,那麼在這個世界形成之時,精子和卵子既不存在,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出現(就結果來看,它們當時如果不是隨處一直都在,就是從未出現),那就表示還有其他因素存在。而這就是業。

每一個世界的系統中,都有著成、住、壞,以及最後一段時期的空。在這四個連續的階段後,從旋轉的風或能量,以及隨後其他元素的發展,就會形成新的世界系統。不論這個形成的過程是否依據目前科學觀點或佛教哲學,我們都會發現,此一世界系統在某段時間是不存在的。一個世界系統的形成過程,依賴許多因緣產生,而這些因緣本身就是由因所造成的現象。這些現象必然是由創造神,或出生在那兒、同時經驗及使用此環境的人的業力(前面的行為)所造成。

從佛教的觀點,任何從因所造成的,就是無常(包括世界的系統),因此,它不可能是由一個無因且恒常的神祇來監控或發動它的創造,反而應該是經由眾生的業力,才會發生環境形成的過程。另外一種選擇是,它的形成是沒有原因的,而這是荒謬的。

眾生的生命品質,也和環境的製造和解體一樣依賴因緣。因果的法則是堅固的,在長期上來說,善因有善果,而惡因有惡果。這表示任何長期的善果,都是來自善因的累積。同樣地,要製造強大的果,就必須有強大的因。關於我們的生理性或生命支援,在我們的過去世必須累積各種強大的因和緣,個別地製造出這個身體的形狀、顏色,以及感官的清晰感和其他特質。

假如做了善行,同時也累積它的能量,而此能量保持不衰退,直到它的果實在此生或未來世開出來,這個果就不會太脆弱;但事情並非如此。一個強大的不善心境,就像憤怒的產生,會壓制善的能量,令它無法發揮,就像令種子枯萎一般。反過來說,一個強大的善的態度,可以壓制不善的能量,使其無法作用。因此,我們不但需要完成許多強力、有建設意義的因,同時也要避免會引發有利因素衰退的相反力量。

要累積這些因或能量所需的善行,是來自一顆調伏的心,而惡行則是來自未調伏的心。像我們這樣的一般人,從無始以來就習慣於一顆未調伏的心。從這種習性我們可以歸納出結論,我們常以未調伏的心來行動,而不是調伏的心。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應該感恩現在所擁有的這個特殊人身,這是因著過去一顆調伏的心,做了許多強大的善行所帶來的特殊結果。這是極難獲得的。就是因為很稀有,我們必須儘量好好地用它,確定不會浪費它。如果不是稀有、不難獲得,我們也就無需照顧,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這個難以取得的圓滿人身穩定、恒常,而且不容易衰敗,那麼可以等到後來再用它。然而,這個生命系統是脆弱而易於從許多內外的因上解體。聖天尊者的《菩薩瑜伽行四百頌》中說,四大元素是彼此相剋,身體一旦依賴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那麼身體上的快樂,僅只是這些元素的偶爾平衡,而不是持久的和諧。例如,如果感覺冷,那麼,熱首先會令人愉悅,但又需要避免太熱。疾病也一樣,某種疾病的藥,最終有可能帶來另一種疾病,然後又要治療引發的新病。我們的身體是大麻煩及複雜性的泉源,身體上的快樂,也只是這些問題暫時不存在。

我們的身體必須藉由粗糙的維生物質及食物維持,吃得太多時,創造健康所需的物質就會變成疾病和痛苦的泉源。在食物稀少的國家裡,飢餓是痛苦的主因,但在各類營養充沛的國家裡,依然有著暴飲暴食和消化不良的痛苦。當一切均衡、沒有任何問題顯現時,我們稱此為「快樂」,但如果認為我們會或將會永遠不生病,那就是愚蠢。這樣的身體就是問題的來源。並非沒有疾病、戰爭或飢餓,我們就會不死。身體的本質就是分解;從受精開始,身體就注定會死亡。

這個人身是珍貴、有力而脆弱的。僅僅是活者,我們就已經在關鍵的轉捩點上,同時擔負很大的責任。為了自己和他人,我們可以完成強大的善,所以為了此生一些瑣事而分心,將是很大的浪費。我們應該許願有效地運用此生,同時向自己的上師,三寶與其他皈依泉源祈求;如此從內在敦促自己,同時從外在請求協助。最後,不要只是嘴巴上念頌這節詩文的字,而是要思索其中意義,讓它在自己心中現起。

總而言之,這個支持我們生命的人身,是有利益而難取得,同時也很容易就分解消融,我們應該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來用它。利益是來自一顆調伏的心,當我們的心祥和、放鬆和快樂,外在的快樂,像是食物、衣服和談話等,會令一切更好,但如果沒有這些外在的快樂,也不會壓倒我們。如果心不祥和,也未調伏,那麼不論外在情境有多好,我們也將被恐懼、希望和害怕干擾。如果有一顆調伏的心,我們對財富或貧窮,健康或疾病都一樣能享受,甚至可以愉快地死亡。有了一顆調伏的心,擁有很多朋友固然很好,但如果沒有朋友也無所謂。我們自己的快樂和福利,都源自一顆祥和及調伏的心。

對他人而言,當我們有著一顆祥和而調伏的心,也會為朋友、配偶、父母、子女及相識的人帶來更愉悅的生命;我們的家會是安靜的,所有住在那兒的人都將享受一種很棒的放鬆感。一進到我們的家,他人就能感覺到一種快樂。當我們的心不祥和且未調伏,不但會反覆生氣,別人一進到我們的家,立刻就感覺到屋子裡有許多戰鬥氣氛,會感覺到我們經常很煩躁。

就因為調伏的心能帶來快樂,不能將心調伏會帶來痛苦,所以我們應該用一生來改變未調伏的態度,像是控制敵人、吹捧朋友、增加金錢利潤等;然後盡可能調伏、訓練自己的心。這就是從這個珍貴而微細的人身中,取出精義的方法。

【勸言摘要】

1、領悟到我們所擁有的人身的珍貴價值,因為這是過去許許多多善因的結果。感恩於法教的

存在,以及隨時可以實踐它。

2、這個珍貴的人身既可被用來做非常有益的事,也可以做很具破壞性的事,而它本身非常脆弱,所以現在就應善加利用。

3、生理上的快樂,只是身體上各元素間偶然的均衡,並非深刻的和諧。必須了解它的暫時性。

4、一顆調伏的心能令我們祥和、放鬆與快樂;如果心不祥和,也未被調伏,那麼不論外在情境如何美妙,我們都將受困於恐懼與擔憂。如果能領悟到自己的快樂及幸福是源自一顆祥和及調伏的心,對我們周圍的人也有很大的利益。

第三節

合會終離積皆散

崇高必墮生咸死

非惟定死且無期

願知無暇祈加持

  從無始以來,我們受到一種恒常的幻覺影響,所以總認為還剩下很多時間,在延緩中讓我們陷入浪費生命的危機裡。要反制這個傾向,對無常做襌定最重要,也就是對死亡隨時會發生的這個事實做襌定。即使不能確定今晚是否會死,當我們培養對死亡的覺知,那麼對於今晚可能會死,就能欣然面對。有了這種態度,一旦可以做任何對此生及下一世都有助益的事,我們就會優先去做,而不會只顧及那些只對此生表面助益的事。而且當我們不確定死亡何時會發生,就會限制自己做任何對此生及未來世有害之事。當這種正念發展出來,我們會更努力不去累積那些失控行為所累積的不利傾向。根據各自的能力,我們將發心建立各種對治的態度來馴伏各種未調伏的心。然後不論我們活一天、一星期、一個月或一年的時間,都有意義。我們的念頭和行為都將依循長程的利益,活得愈久就愈有利益。

  相反地,如果受制於恒常幻象的影響,將時間耗費在此生的表象上,我們將蒙受極大的損失。這就是為什麼在這節詩文中,班襌喇嘛引領我們注意每一剎那都有價值。

    以我自己為例,我現在是六十七歲,在我之前的十三位達賴喇嘛中,我的年紀最老,除了第一世達賴喇嘛甘登竹活到八十歲外。第五世達賴喇嘛活到六十六歲,我比他老,我是一位老人。由於近來醫療和生活條件的發展,我還有希望活到八、九十歲,但到了某個時候我一定會死。我們西藏人認為可以透過儀式延壽,但我不能確定那些執行修法的人自己是否活得更長。要執行長壽法的修行儀式,必須在專注的襌定中有穩定的觀想。此外,必須了解自性空,因為是智慧本身展現為我們所觀想的理想自己。同時必須有慈悲心和利他的成佛願望。這些必要條件令長壽的襌定困難。

  因為恒常及珍愛自我的態度會摧毀我們,而它們在我們內心裡就像是生命的中心,因此,最有效果的襌定,就是對無常、自性空和慈悲做襌定。如果不能這樣做,長壽法等都不會有幫助。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強調,飛向證悟的雙翅就是慈悲和智慧。這兩者就是克制恒常和自我珍愛的方法,而從無始以來,恒常及自我珍愛的態度,已逐步摧毀我們的快樂目標。

  我大約在十五、十六歲時學習證悟之道的次第階段(各個階段),同時也開始以某種形式的襌定來培養次第進階。我同時也開始弘法,這期間愈來愈需要做分析性的襌定,因為法教和分析性的襌定是聯合並進的。覺知死亡這個題目,繞著三個根本、九個理由和三個決定來建立。

第一個根本:思索死亡是確定的

1、因為死亡一定會到來,因此無法避免。

2、因為我們的生命不能延伸,而是不停減少。

3、因為就算我們活著,也少有時間修行。

第一個決定:我必須修行

第二個根本:思索死亡的時間是不確定的

1、因為我們在世上活著的時間不確定。

2、因為致死的因素很多,而續命的因素很少。

3、因為身體的脆弱性,死亡的時間不確定。 

第二決定:我必須現在修行

第三個根本:思索臨終時除修行之外一切無助益。

1、因為臨終時我們的朋友是無助益的。

2、因為臨終時我們的財富是無助益的。

3、因為臨終時我們的身體是無助益的。

第三個決定:我將修行不執著於此生任何美妙的事物。

輪迴的本性,就是所有的聚合終將分散,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和朋友。無論朋

友彼此間如何喜愛,終究要分離。

  當我年長的教師林仁波切健康時,我幾乎無法、也不能忍受去想他的死亡。對我而言,他像一塊可以依靠的硬石,我懷疑沒有他自己是否能生存。但當他經歷一次中風,接著第二次非常嚴重的中風時,這個情境終於讓我部分的心開始思考:「現在最好能讓他走。」有時我甚至認為他故意生這樣的病,然後在他真的走時,我可以準備好去處理一下任務,去找尋他的轉世。

  除了與我們所有的朋友分離外,我們所累積的財富和資源,不論它們多美好,都終將無用。不論你的地位或階級有多高,最後都必定墜落。

  為了提醒我自己,每當我登上高台授課,一坐下時,我就對自己念《金剛經》中關於無常的話語:

一切有為法

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

應作如是觀

我思索因緣和合現象的脆弱性,然後彈指,簡短的彈指聲象徵無常。我提醒自己很快就要從高高的寶座上下來。

  一切有情生命,無論活多久,終將死亡。沒有其他方法。一旦住在輪迴中,無法在其本質外生存。無論事情多美妙,在它們的本質中已設定這一切美妙的事情和享用的我們,最後必定衰退。

  我們不只會死,而且還不知道何時會死。如果知道的話,可以延後對未來的準備。就算有徵兆會活得很老,我們也無法百分之百確定今天不會死。不要再拖延,我們應該做好準備,如此,就算今晚死亡,也沒有遺憾。如果能認知死亡的不確定和迫切,就會愈來愈強烈感覺到必須智慧地運用時間。

  就如西藏學者瑜伽士宗喀巴所說:

當了解到此人身之難得,即無法遊手好閒。

當見到偉大之意義,無意識度日即為悲傷之因。

當對死亡做靜慮,即對下一世做準備。

當對行及其果做靜慮,無良知的泉源被摒棄。

當此四根本如是穩固時,其他善德修行亦增長。

  思索死亡,不僅能為臨終做準備,以及喚醒對未來世有利益的行為,而且對我們的心理觀點形成戲劇化的影響。例如,當世人不習慣做覺知死亡的正念修行,那麼就算他們明顯衰老和行將就木,家人和朋友卻感到不能如實地告訴他們,甚至認為必須稱讚他們的外觀。雙方都知道那是謊言,真是荒謬。

  有時,患有絕症的病人,像癌症,會避免使用「去死」或「死亡」的字眼。我發現幾乎無法與他們討論迫近的死亡,因為他們拒絕聽。但對於目前連「死」這個字眼都不能面對、也從不關心其真相的人,等到死亡實際來臨時,就很可能造成極大的恐懼和難過。另一方面,當我們遇見行將死亡的修行者,我毫不猶豫地說:「不論你是死亡或復原,兩者都需要做準備。」我們可以共同思索死亡的迫切性,無需任何隱瞞,因為他已準備好無憾地面對死亡。一個修行者愈早對無常做思考,臨終時就會愈有勇氣及快樂得多。思索死亡時間的不確定性,會令心祥和、有紀律,以及有福德,因為在這短暫的生命中,心駐留於更深刻的事情上。

【勸言摘要】

1、如果能培養對死亡時間的不確定感,我們將比較會善用自己的時間。

2、為了不延宕心靈的修行,守護著不要受到「恒常」幻覺的影響。

3、領略到無論情境多美好,在本質上它一定會結束。

4、不要想以後還有時間。

5、面對自己的死亡要坦率,善巧地鼓勵他人也能坦率面對他們的死亡。當死亡將近,不要用讚美欺騙彼此。誠實,將培養勇氣和喜悅。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