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學習答疑(CD5-4)20101118現場授課補充記錄
此文是,能海法師於宗義研討課的答疑與指導,經法師同意將文字內容發在網上。 文稿未經法師校訂,僅供參考。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解行林佛學院]/網址:http://www.jiexinglin.com
【法師說明】: 補充資料更正,更正後如下: 前五識未轉依位時(即前五識沒有轉凡入聖的時候),是為不共依(是指為一識所依,不共餘識,譬如眼識唯依眼根,非餘識——耳識、鼻識等之所依),在未轉依位時,五識所緣唯限於五境,若已轉依位上(即轉凡入聖),則能緣一切法,眼識不但能緣色境,並能緣聲…等境,乃至色、聲…等亦複如是(它們可以相互的運用)。有位學者說(加這一句):其餘未轉依位時是見分所了別,於轉依位時則是屬於自證分所了別,因為自證分能緣見分、相分,所以,在轉依位時能遍緣一切法。此種說法並不合理。
【法師答疑】: 更正課程學習內容—— 前五識又稱為: (1)[同境依]:五根與五識同緣現在的五境,而與第六意識不共所依。 (2)[分別依]:第六識為分別依。因前五識性是遲鈍的,不能分別了知。所謂前五識性遲鈍,是說:境上如其顯現,它就如實而取。譬如眼睛看到兩棟房子,它就看到兩棟房子,它不會像第六意識可以轉成只看一棟房子。因此前五識性遲鈍,不能分別了知。它有了知,可是不能分別了知。故是以第六識為依,假借第六意識之分別力明了緣境。五識之性質原為無覆無記。但因第六意識引導而通善、惡、無記,所以第六意識又稱為分別依。 上說,五識的性質為無覆,但依學習的了解,應該更改為:有覆。所謂覆者,就是說被染污障住。假若前五識是無覆的話,就不會被障礙,若如此,以唯識來說,前五根識見外境時,就應該不會顯現為外境實有。這裡之所以改成「有覆」,是說它被染污障住。
【學員提問】: 前面69頁中說:(1)[同境依]:五根與五識同緣現在的五境,而與第六意識不共所依。這個可否再解釋一下。這當中的前面說:五根及五識同緣現在的五境。可是實際上,五根、五識是各別緣各別的境?
【法師答疑】: 「五根與五識同緣現在的五境」是說:眼根緣色境、耳根緣聲境等等。所以,它們是個別而緣,這並沒有錯。
【學員提問】: 又,後面說到:「前五識與第六意識為不共個別所依」。理由是:前五識有其個別的見分、相分,而第六意識也有自之見分、相分。其理由是如此嗎?
【法師答疑】: 沒有錯,它們是有其個別所依。
【學員提問】: 第六意識的所依,是依意根。那麼,前五識的所依,是依於?譬如,七、八識是相互所依,第六意識是依第七識末那識,那前五識依於何者?
【法師答疑】: 前五識依各自的根。
【學員提問】: 第六意識,是以末那識作為它的意根。以唯識來說,當然不是如同下部派,是以前五識的謝落為其所依的意根,而是以末那識為意根,是這樣嗎?或是說,它還是依著前五識的謝落而為意根?如果說,第六意識是依著末那識為意根,那就沒有不緣我的時候了?
【法師答疑】: 以唯識派的見解來說,第六意識是依第七識末那識。
【學員提問】: 它推動的順序是:從第八、七、六然後前五。所以,前五有各自所依之根,第六意識是以第七識為意根。那麼,第六意識什麼時候會沒有緣獨立實體我?如果有的話,又如果第七識沒有生獨立實體我,它還稱為末那識嗎?
【法師答疑】: 末那識是第七識,但第七識不一定是末那識。譬如總相的名言,例如說喝奶茶,此刻不能說俱生我執會現起來。
【學員提問】: 這麼說,前五識依各自所依,其謝落後,是直接到第八識?
【法師答疑】: 它也會跟第六意識相應。有所謂:五俱意識、不俱意識。不俱意識,唯第六意識。
【學員提問】: 但,第六意的不俱意識,是直接來自第八阿賴耶識的變現?
【法師答疑】: 不是。所謂五俱、不俱,是指第六意識與前五識的作用。
【學員提問】: 我現在是要說,它法相生起的次第?
【法師答疑】: 前五根識看東西以後,第六意識再去思惟,當第六意識各別思惟時,即和前五識沒有共同分。眼識看境的同時,並第六意識同時取名,這時候就有共同分。
【學員提問】: 法相生起的次第,以及回熏的次第,是否如下:生起的順序是八、七、六、前五。這是生起的順序。當變現以後回熏阿賴耶識時(如前學習,種子有:本有、新熏),是由五回到六,再由六回到八?或是,前五直接回到第八?
【法師答疑】: 一般來說,所謂新熏,也有無記、善、惡的熏習。善、惡的話,一定有關第六意識。
【學員提問】: 如果牽扯到善惡的話,那它是由前五到六,然後到八?
【法師答疑】: 譬如,前五根識聽聲,聽聲時第六意識安名它,以這聲音來說它是無記,並沒有所謂的善惡,只是聲音如此而已,它是屬於無記的熏習。如果聽到聲音而喜悅,起一個我所,當生起我所,這一定是末那識生起獨立實體我,這時,就會熏習人我執的有漏種子。重點在於:第六意識對境所產生的作用。又。所謂變現產生作用,並不是如我們所認為的:一二三四這樣的次序而變。並不是如你剛才所說,依八、七、六等,不是這樣變的。阿賴耶識的種子變現時,是前七識同時俱起變現。又,當造業時,是前五識先見境,這當然會有順、逆境,或非二,這在於第六意識,如果是順境的話,第七識緣第八識現起的相分,由於獨立實體我而成為我所的話,就會起貪。
【學員提問】: 所以,語言上是必須這樣說:雖說它生起的次序是這樣,但作用力是同時的。當前五識和第六識各自變現,其作用力回存種子——本有加新熏也是同時,只是說,別別也各自有前五識及第六意識的交互作用。當然,業力的善惡記別,那又是別別的。總相的作用是同時,但別別又有交叉作用。這樣對嗎?
【法師答疑】: 對。又,前面說到,和獨立實體我相應,反之,如果沒有和獨立實體我相應,只是名言我的時候,這時是:第七識緣第八識托起一個相分——一個名言的我。如上一回說到:末那識若是恒常,那麼,連走路也應該是和獨立實體我相應。然此不合理。實際上,走路是無記。這各宗派都可以用。
【學員提問】: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第七識就不叫:恒審思量第八識為我了?
【法師答疑】: 是恒審,並沒錯;但如果是染污的,一定是和獨立實體我相應。第七識 、第八識絕對是恒審的,但在這恆審當下,是現起獨立實體我,或是名言我?要不然,連我們喝咖啡也會變成造惡。如果沒有分清楚,會變成讀經、受戒等亦成造惡。
【學員提問】: 文字上說:托起一個我相?這個我,就末那識來說,是定義為獨立實體我、常一自主我,或是僅僅總說我相?因為,如果只是說我相,這也包含名言的我、獨立實體的我、常一自主的我。如果是這樣的話,第七識就叫末那識,這也沒有衝突,因為,也不是說,這個我就一定是能獨立實體我。當然,如果是緣獨立實體我,當然就是與煩惱相應。
【法師答疑】: 是可以這樣分。第七識是染淨依,會不會有法我執?第七識會有人我、法我。第七識的名言我,是屬於法我。唯識派的補特伽羅事例是阿賴耶識,第七識緣阿賴耶識──托起一個“我”的相分時,會顯現外境有,這分是屬於法我,這是名言我。唯識和中觀應成派不同的地方是:法我執不障礙輪迴。唯識派認為:輪迴生死之因只有獨立實體我。
【學員提問】: 第七識顯現名言我、顯現外境有這一分,不能說為末那識?末那識,只能安立在它執為獨立實體我?
【法師答疑】: 第七識顯現名言我、顯現外境有這一分,是不能說為末那識,但是,因為唯識派的定義並沒有說的很清楚,說為末那識,是單單指人我執,還是也指法我執?如果還有指法我執的話,當然是屬於末那識。末那識若是有含攝法我執,說名言我是末那識,也是可以。問題是,我這裡的資料所示,並沒有說第七識包括法我執,只有說人我執而已,四個依人我執的就是:我癡、我慢、我見、我愛。但,它是不是含攝法我執這一分,資料上並沒有說明。末那識是否含攝法我執?前面只說到含攝到人我執。我們要理解,漢系對於唯識上的定義並沒有很清楚,這方面沒有多說,藏傳的資料我們也沒有很多。所以我們就用兩個角度去理解:如果末那識只有談到補特伽羅獨立實體我,那麼,名言我,就不能說為末那識;如果末那識含攝法我執,那麼,名言的我就是屬於末那識。所以,這就要看唯識原本的定義,但我們這樣掌握以後,再去理解定義就不會錯誤了。
【法師答疑】: 我們現場配合畫圖來說明。第七識見分緣第八識見分,托起一個不實在的相分。這個緣,有:直接緣、間接緣。所執的是:獨立實體我。所執的是不存在的,但它一定要依著而存在,所以它是緣到阿賴耶識。第七識是直接緣阿賴耶識所托起的名言我為外境有,外境是「我相」。
【學員提問】: 第七緣第八,第八識的見分是第七識之所緣,所以,它們是互依,第八識又是第七識的所緣,若是如此,那第八識應該就是第七識的相分,為什麼又說:第七識獨立實體我的這個相分,是增益的?
【法師答疑】: 見分緣相分,這不屬於增益,不是錯亂。但是,如果見分緣見分,這會生起一個錯亂。當然,見分緣相分也會有錯亂的,這牽涉到後面會學習到的:獨影境、帶質境等等。
【學員提問】: 就能與所的關係來說,第八識的見分是第七識見分之所緣,它們兩個不是見、相二分的關係,而是見分與見分的關係,兩個都是「能」的關係,而不是第八識是第七識的「所」,不是能所的關係?
【法師答疑】: 我們漢地唯識的資料沒有探討到這些,只是講到,它們兩個是互為所依的關係。如果站在第七識來說,第八識就是第七識的所緣;如果站在第八識來講,第七識就是第八識的所緣。站在能緣所緣的關係,是如此此。互依是說:沒有第七識也沒有第八識,沒有第八識也沒有第七識。互為所依根。
【學員提問】: 「互為所依根」與「互為所緣」是不一樣?
【法師答疑】: 第八識的所緣是相分三境(種子、根身、器世間),資料上並沒有說第七識為它的所緣。資料上說:第七識緣第八識。所以,就是第八識是第七識的所緣。但是我認為,第八識的相分境是種子、根身、器世器,所以第七識也應該列為它的所緣,因為第七識是我執的根本,隨緣執我——第七識與第八識。第七識與第八識都是識體,它們一定互為所緣,可是因為有染污的習氣,所以第七識緣第八識的時候會現起獨立實體的我。相分三境中的「根身」就應該包括第七識,因為第七識緣第八識會拖起一個我,所以,第七識應是為第八識所緣。
【法師答疑】: 以上是以合理的去推理。因為,唯識的歷代祖師以及所有的資料,並沒有將唯識最微細的部分講出來,但是,我們依理由可以去推。
【法師答疑】: 這當中又牽涉到所執、所緣。所執一定不存在,而所緣是存在的。所執是獨立實體的我,這一定要緣阿賴耶識。
【學員提問】: 第七識以緣第八識為我,所以,它是以第八識為我而增益有一獨立實體我,所以,剛才前面講名言的我,應該是中觀應成派的說法,唯識應該不講名言的我?
【法師答疑】: 這裡講名言的我,一定是要勝義有,它的定義要拉到唯識派來說。
【學員提問】: 若是在唯識可以說這樣的名言我,那麼,這個名言的我,以唯識來說,其實應該是在講第八識?
【法師答疑】: 對,是沒有錯。所以,我現在要解釋:第七識直接緣阿賴耶識為外境,因為法我執沒有斷。它第一刻所緣是外境實有之我,但實有之的我是不存在,所以間接緣到實有之我。所緣有分:直接緣、間接緣。直接緣是;外境實有之我相。這是因為法我執沒有斷。可是,實有之我相又不存在,所以間接緣是:實有之我,就是阿賴耶識。
【學員提問】: 這裡所說的實有之我,是指勝義有的我,還是增益出來的我?
【法師答疑】: 是指勝義有的阿賴耶識。第七識將勝義有的阿賴耶識執為外境實有的我(但外境實有不存在,因為法我執是執外境實有之我),然後托起一個獨立實體的我。因為這個牽涉到所緣與所執,所以會較難理解一點。
【法師答疑】: 我幫你們推這個理路。見分緣見分的時候會托起一個相分,這個相分又分:存在、不存在。不存在的是指獨立實體的我,存在的是指所緣。除了應成派以外的其,都是假必依實,不存在的一定要依存在的。但是,要生起人我執之前,一定要先生起法我執,法我執是人我執的因,所以,我們先說法我執:法我執,是離開心識外實有的外境。所以說,直接緣到的是:離開心識外實有之我。因此,斷外境實有,是屬於斷法我執;斷獨立實體的我,是斷人我執。又,間接緣到的是:實有的我——就是補特伽羅的事例,就是阿賴耶識。這個不用斷,因為阿賴耶識的存在,本來就是勝義有。以上是屬於法上的。由於法我執,所以一定會托起人我執,這個人我執叫獨立實體的我。
【學員提問】: 第八識上有很多的種子,那麼,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緣見分托起一個相分,它依的所緣,一定是第八阿賴耶識上的種子,這個種子,比如是名言習氣或法我執,它是依著名言習氣再另外增益托起一個獨立實體的我,是這樣嗎?所以,這時就變成兩個見分托起一個相分,這時的相分,只能說是第七識末那識所增益出來的,它的所依,仍然是阿賴耶識上的名言種子習氣。
【法師答疑】: 對。這樣就很合乎唯識的理路了。
【學員提問】: 所緣,可以是不存在的嗎?
【法師答疑】: 所緣一定是存在的。所謂直接緣,是因為我們的末那識那一分,也就是說,我們分別心顛倒所緣的那一分。因為,要執獨立實體的我,一定要緣一個存在的,但是,外境實有本來是不存在,我們卻說它是存在的所緣呢?因為你還沒有斷掉我執。
【學員提問】: 我就是這裡聽不懂。所緣一定是存在,那外境實有之我存在嗎?既然是不存在,如何是所緣?
【法師答疑】: 不存在。但因為你還沒有斷,所以假名為存在。真正存在的是阿賴耶識,是間接緣到實有的阿賴耶識。所謂間接緣,就是說因為還沒有斷掉,所以無法直接緣到,因為還是顛倒識。
【學員提問】: 所以,說它存在不存在,即使是在顛倒識前存在,都可以當作所緣?把不存在的,安位為存在?
【法師答疑】: 安立這個確實會有矛盾,所以必須站在唯識的角度來說。因為法我執還沒有斷,所以一定會緣到外境實有,是緣著外境實有的我,而托起一個獨立實體的我。
【學員提問】: 這樣說,反而符合唯識的定義,因為就像前一回說的,唯識的量,有錯亂與不錯亂的同分。觀待這一分二現習氣,觀待它自己所證的這一分,其實就是符合它的量的定義。
【法師答疑】: 上面總的來說,這是屬於法。人我執一定是依著法我執。法上又分:存在、不存在。不存在的是實有。外境實有是不存在,內識阿賴耶識為實有,這一分是存在。總的來說,因為未斷法我執,所以說它們都是所緣。但,若要說外境實有不存在,就要站在法我執來談,就不要站在人我執來說。因為你現在質疑的是:這個外境實有的我,怎麼可以說它是所緣?怎麼可以說它存在呢?因為這是總的來講。
【學員提問】: 前面說所緣的直接、間接,勝義有的第八識,為什麼變成是間接所緣?因為,獨立實體我,其直接所依是來自於第八阿賴耶識,托起一個獨立實體的我。
【法師答疑】: 所謂間接,是指不是真的緣到。若真能緣到的話,就是已經斷法我執了。能直接緣到勝義有的阿賴耶識,就表示已斷法我執了。譬如說緣如幻時,一定是直接緣到名言我,間接緣名言我上的空性。但是,當我們緣名言的我時,還能同時緣空性嗎?我們又不是佛。可是,由於緣到空性,第二刻你緣名言的我時,由於那分空性的覺受還沒有落掉,所以你不會生起執實,所以叫間接緣。所謂間接緣,就是說不是真的緣到,但那個作用還在。
【學員提問】: 所以,師父你現在說的是:人我執的所依,是法我執。唯識也承許:先有蘊執,再有我執。這個很像學習《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時說的,我們的所緣依處,唯有遍計所執之所依行相。對我們來說,這一分實有的我、勝義有的我,是緣不到,即使就人我執本身,也不可能緣得到,所以它的所依行相還是必須來自法我執。如此配合來說,有所謂的直接和間接所緣。這很像,有關之前學習「遍計所執的所依行相」的說明。
【法師答疑】: 因為,之所以談直接、間接所緣,就表是說:總相而言,人我執一定要依法我執。名詞上也只能這樣安立。人我執是不存在,但是,是依法而生的,那麼,法上也有存在、不存在,所以才會談間接、直接所緣。這二名言即所謂:直接知(親知)、間接知(疏知)。識體只能耽著一個境,不能耽著二個。之所以會耽著不存在的境,這個不存在的境一定是依著存在的,所以,這個存在的一定要緣到,只是說有緣到但沒有證到,不清楚。比如杯子,杯子是有為法,有為法一定有其無常,如果站在杯子上的無常來講,你有見到杯子及杯子上的無常,但你沒有證到無常。為何說你有看到杯子的無常?因為杯子是無常,它是存在的。你看到,但是你沒有證到,你不清楚。就像我們現在在這個教室裡,有沒有看到這個教室?有的。那麼,你回到家裡後想到我們上課的情形,有沒有想到這個教室?有的。在這邊看到,是直接證到;回到家裡,就是間接證到。為何說它為間接證?因為它存在。
【法師答疑】: 杯子,有見到又有證到。所謂證到,表示心識清楚的了然。單講杯子,有看到,而且也有證到杯子,因為清楚的知道它是杯子。又,杯子有杯子上的無常,(這時候層次就要區分)杯子有見到,杯子的無常也有看到,但是,杯子的無常沒有證到。如果證到的話,就是阿羅漢了。
【學員提問】: 這一句「杯子上的無常,有看到」,我不是很理解。無常本身是隱蔽分,基本上不能說是看到,你可以說體會到,或感覺到?如果說看到,就變成是成立法了?
【法師答疑】: 所謂看,不要用我們以前的概念來理解,只是用〝看到〞、〝證到〞來區分。因為所有的論著都這樣講,這裡不要被文字卡住,例如在某一個角度也會說〝了知〞,但了知有:分別了知、無分別了知。所以,必須視當時這一名詞的用法。其實,就藏文翻譯成中文,中文的文字比藏文還少,所以有一些無法安立,但是我們可以用內涵來就文字上去安立。
【學員提問】: 如果說「證到」,就是牽涉到心識的部分?
【法師答疑】: 所謂證到,就是說在心識明明了了的顯現。就如剛才舉的譬喻,在這裡看到教室,在家裡時這個影像還在,如此來說「算是你看到了」,可是,你真的看到了嗎?並沒有。一樣的,分別心思惟遠方的母親,算是你看到了母親,因為遠方的母親跟義共相是一樣,如果沒有義共相就無法了解母親,因為有義共相所以才能憶念,所以說「算是看到」,雖然沒親見。依理路來看,是蠻合理的。文字上,要看前後文當時在講什麼。
【學員提問】: 見分緣見分托起相分,這分獨立實體我不存在。
【法師答疑】: 對。如果獨立實體我存在,我們這一班每位都是聖者了。
【學員提問】: 再確定一次,請問:第七識有人我及法我?
【法師答疑】: 第七識緣第八識,耽著有人我。法我也會有,因為第七緣第八識時,會托起離心識外的相分。
【法師說明】: 染淨依就是指第七識。第七識的見分緣第八識的見分托起相分境。境有:性境、帶質境、獨影境。帶質境有分:真帶質、假帶質。此處是指真帶質,真帶質是以心緣心。第七識要轉成無漏,一定要靠第六識。第七識恒起我執,故諸識為其所污染,成為有漏法,此(第七)識轉成無漏時,諸識亦離染成淨,變成無漏。所以,諸識(第六識、前五識等等)染、淨諸位,全依此識,故名。
【法師答疑】: 第七識要轉成無漏,一定要靠第六識的聞思修。要調煩惱、要轉成無漏等都要靠第六分別意識的聞思修。
【法師答疑】: 無明有分:染污無明、非染污無明。非染污無明,到十地菩薩都有。所謂非染污無明就是會顯現世俗相、二顯,顯現實有。又,我們不一定隨時都在染污無明,譬如喝茶、走路等等。所謂染污無明,一定要和薩迦耶見相應,凡起我所、我執,就是和染污無明相應。
【學員提問】: 我還是不能很理解二者的界限,能否再舉例說明一下。
【法師答疑】: 我們試著思考一下:例如,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前方走路,這不叫染污無明。這最多只是非染污無明而已。非染污無明,就是我們看任何事物會現二取相,會有距離感。例如,如果我誇獎你,而你生起一個「我」的話,這就馬上會轉入染污無明,會很容易。染污無明,就是說,在你的識體上會覺得有一個真實的我,就是不觀待其他全然整個一坨的那個我,感覺有一坨的我在這個蘊體當中,它能主宰一切。
【學員提問】: 非染污無明也會有一個我嗎?
【法師答疑】: 當然也會。你細細去觀察心識的作用,例如「我在喝茶」,這時,你的心識會有一個一坨的我緊繃著嗎?並不會。但,當你一喝到的是壞掉的茶,你就覺得有一個很堅實的我受到傷害,那就是染污的我。為什麼要了解這麼細,如果對於心識不如此細膩去體察,要如何修行?在還沒到見道位的時候,在遇到境的當下要調煩,惱幾乎是不可能,都只能是先暫時壓伏而已。就是說,當你的內心生起不悅意時,不要讓這個心識轉成瞋,即使轉成瞋的話,也不要付諸於身口,即使付諸於身口也不要犯根本罪。一步一步來。如果造根本罪就要墮三惡道,就沒有救了。譬如我要偷,然後走過去把這東西一動,根本罪就完成了;但是如果想偷,走過去卻沒有動那個東西,則是方便罪。
【學員提問】: 有說:進入中陰身之前那一刹那,如果有慈悲心的話就不會墮入三惡道,以前所造的惡業就一筆勾消了?
【法師答疑】: 不是這樣的。雖然書上是這樣說,但不要誤解它。這就像,我們說當總統很好,問題是我們就不是總統。譬如,當要轉入畜牲道的業力一現起來,馬上就會投生,但是在中陰生之前如果生起悲心,那這個惡業就轉為種子,跟你的下一世沒有關係,但是,跟再下輩子就有關係了。就像我們這一輩子為人道,但是,過去世有造無邊的三惡道的因,轉為種子,這些種子和我們這一世沒有關係,雖然是沒關係,但這一生如果去熏習三惡道的種子,下一世就會現起來。對這一類書的內容,你如果沒有完整的學習,會被誤導。就像你說的,如果中陰生一轉的話,不是很好嗎?但我現在問你,死亡,有死亡前一刻的心識,也有死亡前的第二刻、第三刻,一直推到現在,手腳好好的,睡得好好的,吃的飽飽的,體力很精旺,現在能轉嗎?現在如果沒有辦法轉為悲心的話,死亡前一刻有辦法轉嗎?不可以。所以,這一類書,都是以一個很總相而說,一般看了以後便會認為:「對啊!我在中陰生的時候可以轉。」如果是那麼容易,佛就不用講這麼多了。所以,有的書可以做為鼓勵性質,但不要當真。
【學員提問】: 死亡之前有重、近、串習,那麼,死亡之前念十聲阿彌陀佛是不是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法師答疑】: 經上是這樣講的並沒有錯,問題是:在那時,你能念起來嗎?只要和佛的大願力相應,馬上就把你接走,這是沒有錯,問題是:你會跟他相應嗎?我們都會想那個遙遠的佛,不會教管你的佛,可是要知道,你會不會跟佛相應,就是在於你有沒有辦法調煩惱。最簡單來說,被眼前的父母親罵都會受不了。佛不會管教你,所以你才想念他;但是佛真的要幫你的時候,他等同你的父母親一樣會管你、會調你,你就受不了了。所以,我們都是將那些經看得太容易了。
【學員提問】: 為什麼都說如母有情,不說如父有情?
【法師答疑】: 佛陀在安立時,符合我們的世間名言識。一般會說如母,是因為母親懷胎十個月不是父親能代替的。你如果思惟父親懷我十個月,是想不起來的(眾笑)。但是,想到母親懷胎十個月,身口意都是為了兒女,你的不忍之心絕對可以生起來。同樣道理,一般女生還沒有結婚時,想母親的恩都想不起來,結婚後任運地都可以想起來,因為等到自己有孩子的時候,才知道母親的偉大。一樣道理,母親跟父親比起來是有差別。這是就實際的感受經驗來說。有人辯難:為什麼講知母恩,而不講知三寶恩?因為,三寶恩對我們來講,一般來沒有到那個程度,它只是文詞而已;但母恩對你來說,卻馬上能現起來。
【學員提問】: 布施對治貪,慈對治瞋,慢心又用什麼來對治呢?
【法師答疑】: 用緣起觀對治。慢心,是依薩迦耶見,緣我的智慧、我的財產、我的身體,傲視一切。所謂緣起,是總相來說,以因果上來說,確實你現在比他還要好,可是,當你生起一個比他好的傲慢心,這樣的業力,來世就會墮到下賤種。所謂下賤種,就是指奴才中的奴才。除了業果,還有好多角度來看。當下起慢的時候,會有一個感覺:好像我什麼都懂、我什麼都擁有。
【學員提問】: 七種慢中有一個增上慢是什麼意思?
【法師答疑】: 增上慢的定義,如《俱舍》云:「對於未證得的殊勝之德,謂自己已經證得。」增上慢是未得謂得,以佛法來講,比如沒有得定卻認為已經得定。所以,對於得定的定義要很清楚,一般教理沒有學好,會很容易未得謂得。以世俗法上,比如你的地位比人家小,你就會講「我只要認真,就會比他還要高」。
【學員提問】: 五智是哪五智?
【法師答疑】: 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法界體性智。將染污完全斷掉時,其五識就轉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是指第六意識像猴子一樣,轉來轉去,當將染污斷盡時,它就轉為妙觀察智。以前是惡觀察智,現在成了妙觀察智。第七識就轉為平等性智,因為以前都是以我為主,但是眾生是平等的。大圓鏡智,就是譬喻如同鏡子一樣,當成佛時,法界的一切都在大圓鏡智中全部現量顯現起來。法界體性智,是指在空性定中不出定即能證到一切萬法,十地菩薩到初地菩薩,入空性定還要出定,但以佛來說,入定不需要再出定,就同時可以圓滿一切眾生的願力。總說為一切種智。上面所作的解釋,有一些是以譬喻來說,就定義而言,要依經論上的定義。
【法師說明】: (4)[根本依]:是指第八識,謂諸識依第八識而得生故。我們以前有講過,八識上的習氣,識變以後會變現第七識、第六識還有前五識。 [五俱意識]:眼識見到紅色時,是眼識所見色境之直觀,就是現量看到。此能分別紅色者,我們的眼睛看到紅色能夠分別是紅色,必定要有同時俱起的第六意識的分別依,才知道這是紅色而不是黃色,此識與第六意識俱時生起,所以稱為「五俱意識」。生起來以後,又去想:這個紅色是哪個朝代的?這個是屬於五後意識,唯有第六意識依著前五識所起的思考,譬如它是淡紅、深紅…等。
【法師答疑】: 如《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p61中所說,名言安立一定錯亂的。又,前五識都是無分別,那來的安立。
【學員提問】: 前五識也有識體的作用,也有唯明唯了的作用,前五根識的識,它是了別什麼?
【法師說明】: 所謂識,它有唯明唯了的作用,譬如紅色及形狀的顯現,它會有了別;而安立名言一定要由第六意識的分別心。
【學員提問】: 就那分顯現無錯誤的了別,就到此(紅色及形狀的顯現)為止?
【法師答疑】: 對。同樣的,現量證空性也可以了知,但是無法安立。
【學員提問】: 五後意識呢?
【法師答疑】: 第六意識依前五識,第二刻思考。第一刻前五識看到紅色,第二刻全然由第六意識思考這個紅色是哪個朝代的,或這個紅色是濃、是淡等等。所謂五後,就是說唯有第六意識,依著前五識於第二刻思考。
【學員提問】: 以五境來說,眼識是對色境。以色來說,這裡就定義了很多顏色。這意思是說,取色境那一剎那是唯明唯了,差別是在於所謂的安立,當心識取一個紅色的名言,那時才進入第六意識的作用?但對於色的差別,是眼根識所對?
【法師答疑】: 譬如說,這有五種顏色,五種之中又有濃淡的差別,前五識全部取境過來,但是你卻不清楚其中的差別。
【學員提問】: 對色的辨別,在前五識就已經完成,但,名言生起時,就進入了第六意識的作用?
【法師答疑】: 這還要判別。如果和第六意識名言同時安立它是濃、是淡。若是再細分來說,那個濃淡是百分之幾,屬於越來越細的分別,這就是完全只屬於第六意識。
【學員提問】: 所謂前五識的第二刻,是指?
【法師答疑】: 所謂第二刻,是說它已經唯單第六意識。所以,你不能只理解為「前五識的第二刻」,因為這樣還是屬於前五識。要注意,這裡說第二刻,是指屬於第六意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