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補充資料──20101111
1.靜攝其慮──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故此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2.八行全淨,相同無漏── 《入中論》云:「若彼境界執有我,則彼尸羅不清淨。」──此尸羅是世間波羅蜜多。」論又云:「故彼恆於三輪中,二邊心行皆遠離。」──此尸羅為出世波羅蜜多。故受八關齋戒全淨淫,是為無漏之助緣,然非是根本。 何謂漏?以中觀派來說,〝漏〞之定義為實執無明,於彼習氣隨一所染。《俱舍論》則云:「凡能增長〝漏(煩惱)〞的法,就是有漏法的定義」。
3.欲為生死本,絕欲則超生── 《入中論》云:「諸煩惱過患,由壞聚見而生。」;又《六十正理論》云:「諸具有境實心者,煩惱猛毒即不生。」貪等煩惱由薩迦耶見所生,由貪等煩惱造業,由業而受輪迴之苦。故《七十空性論》云:「因緣所生法,若分別真實,佛說為無明,彼生十二支。」。故《南山律在家備覽》雖說「欲為生死根本」,實則為薩迦耶見。故受八關齋戒全淨淫,是為脫離輪迴生死之助緣,然非是根本。《南山律在家備覽》又說:「受八關齋戒仍斷正婬」,亦為超生死之助緣。若依文解義認為受八關齋戒即是絕欲、超生,又是無漏,則《現觀莊嚴論釋》及《俱舍論》等諸論,皆云:以人身獲得初禪定者,即遠離男女交媾及五妙欲。然若如《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說,則會有以人身得初禪根本定者,應成無漏、應成超越輪迴生死之過患。 又,諸經論皆說:貪為生死之根本。此是指由十二因緣第一支染污無明,即遍計薩迦耶見為生死之根本,並非指總說之無明。以獲得見道位的聖者已斷遍計薩迦耶見,不會再造作輪迴之引業,故《俱舍論》云:「見諦無能引。」。雖然如此,但其仍有無明所攝之貪,乃因欲界之貪有九品未斷盡故。由此便有所謂的〝留惑潤生〞之說。(其原意本應為:煩惱仍會再生)。《現觀莊嚴論》中敘述:「修習道種智所依之補特伽羅有五種特色。」此五種特色其中之一為自性,此自性即是為利他有情,而刻意不斷煩惱。如《現觀莊嚴論釋》云:「菩提發心者,乃至輪迴不空之際,由趣行眾生義利而於一切行相不斷煩惱,即稱為【自性】。」此煩惱即如上所說乃無明所攝之煩惱,並非十二因緣第一支遍計薩迦耶見所攝之煩惱。此於《海慧請問經》所說:聖者菩薩取生輪迴的八種因即是《現觀莊嚴論》所說的五種特色之一,刻意不斷煩惱之自性,此八種因,經云:「此諸輪迴因與善根俱行之煩惱者何?謂:1普遍尋求福德資糧,故不飽足;2如所願求而遍取三有投生;3欲求值遇諸佛;4為遍成熟眾生故,不生疲厭;5精勤執持正法;6成辦盡所有眾生事行;7於法不離貪求心思;8不捨加行一切波羅蜜多。」,此於《現觀莊嚴論釋》中釋此經云:此是指前未入劣道(小乘道)之聖者菩薩,乃刻意不斷自心續的欲界地攝的貪欲。也就是說,由大悲、願力的緣故,而取受轉輪聖王等身,並以自心續的欲界地攝的貪欲生一千個兒子等,令成辦利他的支分。彼亦刻意不斷自心續之有,或色界地攝的貪欲,因為彼若取生色界,即由自心續等持地攝的貪欲的緣故,能令其他歡喜而作利他故。前先未入劣道的聖者菩薩,則刻意予以斷除六根本煩惱中之染污無明,與染污五惡見,因為彼無力使令染污無明與染污見轉成成辦利他的支分故。由上可知,若將〝菩薩不刻意斷除無明所攝之煩惱而來成就利他有情〞之字句譯成〝留惑潤生〞並不恰當。為什麼呢?以此無明所攝之煩惱並非真正的煩惱。《海慧請問經》所說:「此諸輪迴因與善根俱行之煩惱」,乃是假名之煩惱,非真正之煩惱。何以說為假名之煩惱呢?因為一如由於煩惱故,而加行於三界,諸聖者菩薩,也由於彼八種因的緣故而加行三界。其所為義,以為令了知:聖者菩薩勤行利他故。何以不是真正的煩惱?因為是善根具相者故。此又如《海慧請問經》云:「海慧!如是,由似此自性之煩惱(即八種因),令菩薩普遍加行於三界,三界亦由煩惱而有。」;經又云:「乃至普遍加行三界,即非心隨近煩惱(即非真正的煩惱)。」
4.懺悔── 《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故諸契經中及奈耶皆說,「諸業縱百劫不亡。」意謂未修四力對治,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修,雖順定受,亦說能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