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唯識宗 有境

【唯識宗 有境】拉然巴格西 索南曲培主講95 6 27

註:本文為中文口譯錄音檔聽打,未經師長確認,僅供參考!!

有境在唯識宗非常重要,現在講境和有境,一切法我們可分成境和有境,在四部宗義中,唯識對有境的認識和其他教派不盡相同,一般的有境分成人、心,和能夠表達事物含意的聲音三種,其中的「人」,指的是補特伽羅,有生命者。[心]指的是有生命者的意識,能認識事物的心(意識)。



唯識宗的有境主張分成實相派和假相派,實相派承認有阿賴耶識,這一點和其他宗義完全不同。假相派主張的有境(也就是心),和其他宗派是相同的,承認有六識,但實相派在承認有境(即心)的時候,會在六識之上,加上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共有八識。那到底阿賴耶識是有,還是沒有?中觀、唯識假相派及經部宗、和一切有部,他們認為阿賴耶識是不存在的,唯識實相派認為要有阿賴耶識,才有業果的安立處,我們都了解,我們所造的業都會生果,在尋找業的安立(寄存)處時,實相派就會把阿賴耶識,做為業果的安立處,我們在談論阿賴耶識有無時,我們不能單純說阿賴耶識存在或不存在,要根據你所承認,或站在某一宗派的立場,要以他們的宗義去做承認,如果你承認唯識實相派,則要承認有阿賴耶識。



唯識實相派和假相派,他們對「人」的認識也是有所不同,實相派認為補特伽羅這個人,指的是阿賴耶識,假相派和其他宗派的認識相同,認為第六意識是[我]。實相派要去承認阿賴耶識的原因,是要去安立業果,業果的習氣要有一個安立處,認為業果的安立處,如果安立在第六意識,會有很多的過患產生,所以他們就往下推,最後推到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無記習氣的寄存處,因為是業果的安立處,所以一定要非善非惡,也就是無記。像善法不可能寄存或薰習不善的習氣;非善法也是一樣,無法薰習善的習氣。



阿賴耶識是一切善惡習氣的寄存處,後隨因緣現起它的果。一般聖者的修持到菩薩八地時,阿賴耶識就不存在了,因他們可以把所有的不善習氣都斷除掉。

修學這些對我們的修行有很大幫助,平常說「我」,那這個「我」是以怎樣的方式去存在?這個「我」在進行怎樣的思維?我們好好去觀察的話,對我們認識補特伽羅有很大幫助。



因根器及因緣不同,佛陀講四部宗義,中觀應成派,我們認為是最究竟的見,中觀應成派認為,「我」,補特伽羅的安立處,如果去尋找的話,是找不到的,它是唯名言安立而已。中觀自續派之下,都認為補特伽羅我的安立處,如果去尋找的話,可以找得到。有些認為是第六意識,有些認為阿賴耶識是安立處。



我們好好地思維,這些宗派之間,他們對補特伽羅人無我有那些不同的認知?我們去思維的話,會有很多的心得。



阿賴耶識是梵文,翻譯成藏文是「一切法的根本」,指的是一切善惡習氣的寄存處,宗喀巴大師也寫了三頁有關阿賴耶識的偈頌,由此可見阿賴耶識的重要,我們也要盡己所能去了解。信佛法者,能對法義多做思維者,不同於其他的人,他具有很好的觀察能力和分辨能力,具有思維的能力,對所講的諸法,能去做思維及辨析。這樣可以讓自己的觀察力加深,對於所學的法,能信心大增,你們如果要好好學的話,要很紮實、很精細的去學習,沒有辦法這樣做的話,也可以用一種概括的方式去聽聞、去了解。



要去觀察「我」是依五蘊存在,還是離五蘊而存在,可以在平時的學習中多去觀察,這樣的話,可以對「我」了解得很透徹。



「我」一般都是「業」的安立處,業的含意是當你的心在思維的時候,「心所」都是業,你的思維會有一種習氣,這種習氣本身是無記的,這種習氣,實相派說安立在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一種有境,它是人也是心,對實相派來講,人和心是不相違的,阿賴耶識、人、我是同義,同時它也是心。阿賴耶識既然是無記,那它的所緣境是什麼?最直接的所緣境,就是五根和色等五法,眼耳鼻舌身和色聲香味觸。間接的所緣是六識所能夠認識的一切境。



所緣境和所了悟是不同的,阿賴耶識僅僅是所緣而已,阿賴耶識的有境(所緣境),分為直接和間接的,直接是五根和色等五法,間接是我們的六識。



阿賴耶識的功能是業果的寄存處,當我們在思維的時候,業的習氣就會種在阿賴耶識上,平常我們的所思所為都是欲求安樂,遠離諸苦,我們的安樂由善的習氣而來,痛苦由惡習氣而來,我們未來要得安樂離痛苦的話,就要有善習氣,現在去行善法,各種惡業的習氣不要種在阿賴耶識上,如此善的習氣都是安樂。



阿賴耶識存在的界限,以小乘來講的話,是從凡夫到無餘涅盤,就是到唯識滅盡的時候,阿賴耶識就不見了。



以大乘來講,從凡夫到第八地(如金剛般的襌定)為止,到如金剛般的襌定這個階段,把不善的習氣,無有剩餘的斷除掉,這時阿賴耶識就不存在了。



佛陀最初傳下唯識的教義,後來衰弱,後由無著菩薩等人的宏揚,開創了唯識宗,把唯識的教義,重新宏揚,此法利益到許多人,這裡承認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我,這本身有深刻的含意,好好去思維。



我們平時說修行佛法,可以得安樂,但是並不是說修行佛法,當下馬上能得安樂,平時凡夫都會受到貪瞋痴三毒的迫害,受盡種種苦,我們可以思維這個「我」,去除三毒。當我們遇到貪瞋痴三毒時,我們去思維,可以斷除三毒對我們的痛苦,也可以降低我們自身貪瞋痴三毒的煩腦,這就是去觀察我、思維我最大的利益。



對方如果傷害我,思維對方真正在那裡?是他的總體,或者手腳,或是心等,結果找不到真正傷害我者,最多找到他相續中的憎恨心,才對我造成這種傷害,觀察對方,也可以消除自己強烈的瞋恨心,自身所得當然是安樂。貪也是可以這樣去做觀察。



在日常生活中,去認識境和有境非常地重要,對人、我的觀察等,可以去斷除粗分的痛苦。細分的苦,要有空性慧,才能觀察細分的煩惱,先調伏外在強烈之苦,對法去做觀察,才能斷除細分的苦,這是我們講課最主要的重點。



我們的憎恨心及貪心,並不是一次過了之後,就不會再生起,貪瞋痴煩惱,如果沒有從根斷除的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所以要從貪瞋痴的根去斷除。



實相派主張的八識,其中的末那識,指的是煩惱識我執,它所緣的境是阿賴耶識,我執緣阿賴耶識,產生實執,因我執產生種種煩惱,顛倒的事件即生起。



接下來發問時間:

學員問:請問格西,遮法分成無遮和非遮,請把非遮再詳細說明一下,謝謝!



師長答:無遮我們會舉空性、無我的例子,非遮的例子,比方說,非非瓶。      

無遮是說,要詮說自己,把所斷遮除之後,不會引申到其他法。如無我,無我的所斷是把「我」斷除掉,把「我」斷除掉之後成[無我],無我不會引申其他的意義,故稱無遮。



非遮是說,詮說自己的所斷之後,可以引申他意,像非非瓶,非瓶不是瓶;非非瓶,不是瓶的不是,就是瓶。把所斷之瓶(非瓶),遮除掉之後,還可以引申到一個法,就是瓶。即非瓶不是瓶,非非瓶是瓶。



學員問:無常是非遮嗎?

師長答:無常不是遮法,它是實法,成立之法。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