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快樂的秘密(三)


詠給明珠多傑仁波切

日期:2008/10/20 14:58 Buddha dharma NPO


詠給明珠多傑仁波切與陳履安居士對談錄——快樂的秘密(三)

開示時間:2008年4月19日
採集來源:中視頻道《全民大講堂》節目
文字錄入:噶瑪諾布卓瑪、爽然
校正編輯:阿瀾、菩提法燈

仁波切:「知識的腦、溫暖的心」,如果這兩個合在一起,那你就可以幫助非常多的人,你甚至對全世界都有幫助,這是我寫書的兩個原因。(接上文)

陳履安:我也知道仁波切在西方是很多出名的科學 家的 老師,我想請教仁波切,仁波切把剛才這些基本的道理跟這些大科學家談的時候,他們的反應是怎麼樣?

仁波切:在過去幾年當中,當我小的時候對於科學很有好奇心。我9歲的時候,有一位很出名的科學家到尼泊爾來看我父親,因為那時候我父親也在尼泊爾。那位科學家來跟我父親學禪修,他叫法蘭西斯寇•斐瑞拉,是一位神經學的科學教授。當時我遇到了他,那時候我還年幼,我問了很多的問題,他給我很多腦部的知識、神經的知識,還有很多天空、宇宙銀河、天文學。

在那之後我就去參加三年的閉關,這段時間為期三年,那是我第一次三年閉關。當我17歲的時候,我成為了三年閉 關的 老師,而那個時候我又跟隨著參加了第二次的三年閉關。那時我覺得很好玩很有趣,因為我自己還很小,那時候才17歲。所有閉關的人,都比我至少年長25歲,還有60歲的閉關學生,我就好像一個小孩子給一些老人家教學,我覺得很好玩。

那個時候我對科學很有興趣,而且我在智慧林的佛學院,佛學院大學有九年的時間,每年我們有兩個月的假期,我會到美國一些地方去跟這些科學家見面、討論。在六年裡面,我比較正式的和科學家座談,因為我要出這本書,我需要在書中跟科學家座談。當我去跟科學家討論的時候,我感覺到,科學家跟佛法的見解很像,當然科學家有不同的領域。

我有興趣的科學有兩個部份,有兩個領域。我特別有興趣的兩個科學領域第一個是物理,第二個是關於大腦神經方面的。我對這兩個方面特別有興趣,我發覺跟佛法有很多相似之處。像物理學,佛陀在2500年前就說了有關於「微塵」,這種最小的微塵,它是單一的、是無常的,當時的現代科學不相信。但是在60年以後的現在呢?他們也相信微塵還有次原子的存在。

幾年後科學家發現,微塵它不是單一的,的確就像佛陀所說它是瞬息在轉換。所以你看,佛陀在2500年前就透過禪修而知道,現在的科學家透過不同的科技、不同的儀器發現,這個結論非常的相近。還有一個相似處是,科學家談到的次原子,在佛教稱為微塵,藏文叫做「微塵」,也可以說就是不可分割的一種粒子,佛教稱之為不可分割的微塵,這種分類跟科學家很像。因為當你去看次原子裡面細節的時候,你無法測量它、無法分割它,因為它最後只剩能量,它是不能再分割的,跟佛法所說的不可分割的微塵很相似。對於佛法跟科學,無常的一些關係很相似。

譬如科學家說,沒有觀察者,就沒有一個顯相。科學家說,就好像你看前面這個杯子,在你沒看這個杯子前,這個杯子不在,它可能在任何你看它的時候,你專注在這裡,杯子才出現,這科學家說非常多的事。尤其是說量子,量子力學,這大概是八、九年前開始的一個理論。他們提到,我在書裡面也談到,當你越來越深地看一個東西的時候,它的時間、空間,還有能量,越進去看這個空間,你會看到一切好像是一個空間,但裡面是空的。他們做第二次觀察的時候,會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空間、時間、能量都沒有任何意義了。當時科學家有的覺得很恐怖:那我是誰?有的科學家他不太喜歡這一點,但是已經被證實了。以佛法來講呢,我們稱它為「空性」。

什麼叫「空性」?就是在最後一切都沒有了?但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事實上它也同時代表圓滿一切。因為它不是真實存在,所以任何可能性都有,也因此我們會在這裡。所以空性跟緣起,相對是合在一起的。很多人對空性有一種誤解,覺得空性就是空空什麼都沒有。空性包含一切,一切就是空性。所以中文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個是合在一起的。當你認識這一點,那麼你就能夠從輪迴當中抽離。因為這一切顯相,是從你的心產生的。

當你能夠認識到萬法的本質、精髓是空性的時候,你就能從輪迴中出離。

陳履安:只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仁波切只能跟我們講一小時,不過我想大家受益都非常多。我再告訴大家一件事,仁波切在去年來的時候還不太會講英文,剛開始在學,仁波切為了把他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他覺得有必要把英文學會。在科學上很多名詞,梵文裡面沒有,他必須要學。很多人說學佛之後就跟社會脫節了,就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了,今天你進來之後,就知道完全不是那樣。仁波切是現身說法,我們今天真的非常感謝仁波切。

主持人:最後一個問題保留給我自己好了。仁波切出了一本書《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不過他其實不太希望我說他是最快樂的人、是世界上接近最快樂的人。因為他自己對於科學也接觸了很多,所以可能在科學方面更加嚴謹。不過我想請教仁波切,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宗教,不同的宗教、不同的領域,您覺得在不同的宗教中,要怎麼來看所謂的佛法修持?要怎麼樣來告訴他們,其實宗教可以是有共同的善念在裡面的,他們要怎麼樣來看您到臺灣弘法?包括怎麼樣來看您這本書?

仁波切:我想這本書任何人都可以讀。不論您是有宗教信仰、沒有宗教信仰,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都沒有關係。

尤其這裡談到有關培養您的慈愛心,或者我稱它一種平靜的禪修,這個誰都可以去練習,但是可能空性的這方面,它有不同的一種說法。每個宗教都有自己一些不同見解,所以會產生不同的宗教。佛陀曾經說,世界上很多的宗教,你是一個佛教徒的時候,不要對不同信仰的人口出惡言,你不可以因為你的驕傲或者憤怒而說這種話,這是不好的。佛陀說:誰知道呢,這世上也有別的宗教,沒有絕對的錯,也沒有絕對的對,你不能用黑白這樣來分。所以你需要尊重其他宗教。當然也有一些問題在其他宗教也會產生,你不能完全說一切是對或錯。總之,當你是一個佛教徒,我們要試著尊重其他宗教,但也不是說,我丟下自己的佛教信仰去遵循別的宗教,你要有一個平衡。

但是,怎麼選擇宗教?最重要一點,你會知道它對你有幫助,它對你那個瘋猴子的心有幫助,那你就選擇它,因為那個方法對你有幫助。佛教是不會說,佛教一定對每個人最好,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類型的人。

主持人:(面對陳院長)在節目結束之前,再跟我們講兩句話,今天很難得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院長一直陪伴著我們,最後兩句話,院長跟大家有沒有什麼事情要分享一下。

陳履安:我覺得科學家研究出來,讓自己快樂的方法之一是知道感恩。我想我們今天就以一個感恩仁波切的心來謝謝仁波切跟我們分享他的經驗,給我們這麼多的開示,我們大家一起謝謝仁波切。

主持人:再次感謝仁波切來到我們的現場,再次感謝陳履安院長,也謝謝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還有現場這麼多熱情的朋友和我們一同度過這非常有意義的一個小時時間。那麼仁波切用他自身的經驗,包括他也告訴我們在佛法修行當中跟科學的關聯性其實並不是那麼的你我相分,它們其實是可以結合在一起。那麼從他日常生活的智慧裡,也希望每一個人都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法。其實找到快樂的方法不太需要藉由太多外界世俗一些物質的東西,在我們自己內心裡面,我們自己去挖掘。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最快樂的人。好不好?

謝謝大家,謝謝!(完)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