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快樂的秘密(二)



日期:2008/10/20 14:55 Buddha dharma NPO


詠給明珠多傑仁波切與陳履安居士對談錄——快樂的秘密(二)

開示時間:2008年4月19日
採集來源:中視頻道《全民大講堂》節目
文字錄入:噶瑪諾布卓瑪、爽然
校正編輯:阿瀾、菩提法燈

仁波切:因為我想最主要的是「快樂的定義」。(接上文)

「快樂」它是一種經驗、一種平靜、一種信心、一種決心、一種喜悅、一種愉快的,你不需要依靠任何一個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在的,不僅因為外在,而是你自己擁有的。

如果你自己有平穩的心,你會很容易感覺到快樂。這對你的生命很有幫助。對你的身體,對你平時的工作,或者你跟周圍人的關係,甚至你的事業,搞不好對你的股票市場也有幫助。誰知道呢?這只是開玩笑,我從來沒有玩過股票。事實上,這對任何事情都有好處。這是為什麼呢?你可以從問題中學習。有的時候「誰知道」那個問題反而會成為你最好的一個解決方式。所以有時候你會覺得這個很好,這是快樂的事,但是反而它可能會成為你最大的一個敵人。但是當你有外在的問題發生,如果你能夠知道怎麼處理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問題就會變成你內在的一種財富,內在的一種智慧,內在的一種平靜和自信。這個對處理問題也是很好的。你知道如何解決問題,而且容易的解決問題。所以這是一個善的一種循環。透過問題,反而讓你用智慧去處理那個問題。

陳履安:仁波切講了這麼多,很多人還是不快樂。他該怎麼開始學習,有沒有什麼建議?

仁波切: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一般來說我們會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舉個例子來說,嫉妒、沮喪、生氣,尤其是當你生氣,這種情緒你會覺得我要打敗我的敵人,要不然我會輸。所有你想的,所有你看的都會被憤怒佔據。生氣傳達的訊息告訴自己要打敗我的敵人。如果你不跟著你這個去做的話,你會覺得輸了,因為你看不到任何解決的方法。你只有生氣或者失敗。但是還有其他方法的,還有其他一些正面的情緒。例如慈悲心等等,那是一種智慧,瞭解一切是無常的一種智慧。所以你有很多種方法,像是平靜的心、清明的心。但是如果你沒有智慧,你就不會有任何選擇,你只有生氣。或者你就變成一個沒有希望的人。我完了,我失敗了。當然你生氣,你又會有精神。我又可以去打敗別人。

但是或許我應該給你一個例子,透過我這個念珠,侵略性的心態就像我的手一樣,還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就好像是這一串念珠,一般來說,一種侵略的心態,如同很緊的抓著這個念珠,因為你必須要這樣子才能抓住每天的目標,並且打敗敵人。你就是這麼用力的要抓著、執著這個。但你不是永遠都抓得好。有時候會掉下去,又再次抓著它。但如果你丟下這個執著的心,你就會覺得輸了。你會覺得好像變成這樣子,完全沒有希望。但是還有另外一種方法,你可以去處理你每天的生活。舉個例子來說,你把你的手往上,你打開手心向上,手中的念珠就不會掉。你不用用力去抓它,所以這就是一個例子,告訴你如何處理每天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運用知識和智慧,所以你要捨棄掉那種強烈的執著。你透過智慧去面對它的話,其實能夠掌握住更多。但如果你是像這樣倒過來,負面的情緒去控制這些問題,反而會變得更失望。

陳履安:我們都告訴大家要做好人,要關心別人,但是事實上,在世界上,我想我們都看到做好人的人,他在這個社會裡面被覺得是很弱的人,好像不一定有好報。還有,一個人他學佛學了很久,他怎麼房租還是交不出來,小孩考不上大學,這很多現實的東西,讓人感覺做好人好事不一定有好報。請仁波切跟我們解釋說明一下。

仁波切:舉例來說,好像是一隻鳥的兩隻翼,一隻是智慧,一隻是方法。智慧就是認識萬象真實的情況,方法就是慈悲。所以當你如果培養慈悲心的時候,但你卻沒有智慧的話,那你就會變成是一個,「我是一個佛教徒,我不應該看到敵人,我要慈悲……」像這個情況,你是有一點慈悲。什麼叫做慈悲,真正的是指:你能夠達到兩全。如果慈悲與智慧能結合起來,就能達到所謂的雙贏的情況。因為別人也贏,你也贏了。因為慈悲心跟智慧有關聯的話,這樣對每個人都好。你有慈悲心,慢慢別人對你的觀感也會好,他們會想聽你,他們也會想要支持你。你的朋友會遠比敵人多。

陳履安:一般禪修的時候也要修慈悲。仁波切,這個修慈悲跟我們開發智慧有什麼關係?

仁波切:當你真的能夠去修持慈悲的話,它能夠幫助你智慧的開啟。但是最好的方法是:首先練習慈悲,再練習智慧。這就是慈悲與智慧慢慢地雙融合一。

陳履安:那我也請問仁波切,我們時常在修禪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們要修一個叫無我,沒有自我。對我們現代人來講,人權很重要,自己的權利也很重要對不對,能不能請仁波切跟我們解釋一下這個“無我”的觀念到底在講什麼。

仁波切:我想有的人對這個所謂的“無我”有一種誤會。因為有兩種“我”,我們可以這麼說,有兩種“我”,正面的“我”和負面的“我”。我們要捨棄的是負面的那個“我”,那是第一個要做的。那麼什麼是負面的“我”呢?就是一種強烈不好的我執,非常強烈執著。你總是想要去傷害別人,事實上你也摧毀了你自己。但是還有一種正面的、好的“我”。舉例來說,我們把它叫做一種菩提心,或者我們說虔誠心的一個方式。因為當你在修持慈悲心的時候,你會需要想“我”在這裡,也有一個對方眾生在那裡,對他們有好的善念,你也會希望祝福他們離開痛苦得到快樂。這是我們現在需要的一種“我”。同樣每天各位生活當中,也可以有正面的這種“我”。

正面的“我”,它能夠產生智慧。這種正面的“我”就是一種慈悲心,相對的一種菩提心、慈悲心,進而產生智慧。最後你捨棄掉一切的“我”,但這並不代表你就變成僵屍,你不是變成像僵屍一樣。“我”沒有“我”,那還是你會問“我”是誰。你的名字叫什麼?你不會變成那個樣子。為什麼呢?因為當你完全捨棄自我,透過你的智慧和慈悲,完全捨棄自我的時候,你真正開啟了一種覺知,一種內在的特質,潛能完全開展出來。

所以你的「我執」轉變成「智慧」。就是它完全轉變成智慧了。你的知識與智慧是沒有邊界的。你的一種能力、你的智慧、你的知識,一切都比以前更好,都比你的原本的執著更好。等你真正成佛的那個時候。為什麼?因為這就是“無我”。你現在不需要有這種“無我”,代表我要丟掉自己的想法,我要丟掉我自己,我不在那裡,事實上你那樣做仍然是執著。無我,無我,執著於“無我”,因為你對這個有執著,你執著“無我”所以你又抓住一個執著,抓住一種虛無的我。

陳履安:事實上今天我們聽到仁波切講的方法,也是我個人一個感覺。我學科學的,也開始學佛法。我一直有個感覺,這麼好的方法應該適合於每一個人,他不僅是信佛法的佛教徒的,任何信仰宗教的都要快樂、都要健康,適合每一個人。我也非常欽佩仁波切,他把這個理念在全世界讓大家知道。

我還想請教仁波切一個問題,仁波切是什麼動機寫這一本書(注:《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透過這本書,仁波切希望告訴大家什麼?

仁波切:最主要有兩個原因,為什麼我要寫這本書?第一個原因是我想要跟大家分享我的很多個人經驗。因為我曾經是有恐慌症的人,而且我透過禪修方式面對了這個恐慌症。我覺得很多人可能會跟我一樣,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個人的經驗,去幫助他們。第二個原因是我對科學很有興趣,我一直想把科學跟佛法、禪修的一些觀念結合在一起。因為科學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方法,能夠就物質這個世界開展一個方向,同樣對我們的心也有幫助。相對你的心越平靜、越慈悲、越開闊的時候「知識的腦、溫暖的心」,如果這兩個合在一起,那你就可以幫助非常多的人,你甚至對全世界都有幫助,這是我寫書的兩個原因。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