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菩薩戒--2008/09/26 10.03



日期 2008/09/26 10.03

1985年11月9日,創古仁波切於紐約屋士達噶瑪三乘法輪中心講授這篇教法。

祖師那洛巴曾對弟子馬爾巴預言說,佛法的各種教法會愈來愈深奧,而且佛法弟子也將持續增加。馬爾巴傳遞教法給密勒日巴,後者又傳給剛波巴,便是這個預言的證明。

剛波巴融會了兩種傳承:其中之一是那洛六法,包括大手印與阿底峽的噶丹法式;另外便是第三世噶瑪巴--即朗瓊多傑所精通,且加以融合的大圓滿與大手印。

教法的深奧便是加此增加的。目前我們所修持的大手印,便含有阿底峽於皈依儀式時的教法傳承。菩提心與菩薩修持二法,也融合了梅紀巴與龍樹菩薩的法式。

菩提心的培養是必要的。諸佛與菩薩都是先行培育自我的菩提心,而後才得以悟道。因為菩薩悟道源之於培養菩提心,我們因此必須依循相同的途徑,培養內在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重要泉源,其實就是思想,也就是培養無盡的慈悲。這並不是指我們對親近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慈悲,而是指希望為有情眾生解脫痛苦,且帶來快樂的慈悲。只有慈悲才真正是寬廣無邊且極為深奧。

通常一個人看見他人受苦,慈悲之心便油然而生。一個人希望為他人解脫痛苦,這就就是「悲」的定義,瞭解眾生希望擁有快樂,而願意給予他們快樂,便是「慈」。

人類有一共同特性,就是希冀安寧與快樂,而避免痛苦,因此培養弘揚慈悲以拯救有情眾生是必要的。並非只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類才希望快樂,而另外百分之五的人類卻毫不在意。所有的人類都有希求快樂與免於痛苦的共同特性,因此我們在培養弘揚菩提心的慈悲時,必須包括所有眾生在內。

因此之故,我們也應該將拯救有情眾生的發心,擴及於千萬種不同形體的生命。雖則這些生命形體不同,然而眾生的最後希望是一樣的,也就是擁有快樂,免於痛苦的渴望。

我們必須弘揚慈悲及於眾生,對於親近的人或不喜歡的人,皆應毫無差等而一視同仁。在朋友與敵人之間必須沒有歧視,這就是慈悲的第一項特徵。通常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幫助他人。例加利用醫藥解除痛苦、疾病與傷害。試著引導他人,使之由無知的狀態解脫出來。或試圖用各種物質協助他人脫離貧困,甚至於從事戰鬥以保護他人免於敵人的威脅。這些便是試圖協助他人的基本方式。雖然這些努力皆源自於協助他人的發心,但是方才所提的各種助人方式,有可能幫助他人,但也很可能傷害他人。這些都不是使所有眾生受益的辦法。我們一定要學習正確的法門,真正的協助有情眾生。根據佛教的說法,快樂與快樂的泉源來自心靈,我們必須引導他人培養心靈的快樂。期望拯救有情眾生,教導他們如何解脫心靈的根本痛苦,與獲得心靈的真正快樂,便是使有情眾生登臨佛地。期望協助他人獲得快樂的泉源,而脫離痛苦,便是菩提心。

菩提心可用藏語「見卻森」加以解釋說明,「見」表示「除去」:期望除去所有人的悲苦根源,使他們不再感受思想上與精神上的痛苦。「卻」表示「獲得」:也就是協助眾生建立並極為熟悉心靈的快樂。「森」表示「心靈」。

因此「見卻森」意即希望脫離痛苦,獲得快樂的心靈。當「巴」這個音節加在「見卻森」之後,使成了一個名詞,表示一個人擁有了這種心靈(即菩提薩埵-菩薩)。

「巴」也可解釋為「勇者」或「英雄」。通常我們認為英雄精於作戰之術,並且能消滅他或她的敵人。然而就精神層面而言,這個人並非真正勇者。不論你是否消滅了敵人,他終將要死亡的。人皆有死,所以我們實在無須消滅我們認做敵的人,因為他總會死亡的。
消滅敵人並非勇者。佛法含意上的勇者,指的是消滅心中的敵人而解脫痛苦。

我們已經闡明何謂菩提心,以及藉由幫助有情眾生來培育弘揚菩提心,這便是勇者精神。初學者的菩提心並未深植心中,因此我們必須受戒,發誓將永遠弘揚菩提心。

有許多誓或戒被稱為「三昧耶」。有所謂的別解脫戒,或外在形體的承諾,例加不殺生、不偷盜。也有一些戒被稱為「索索塔巴」,即自我解脫戒。菩薩戒則是一種思想或態度上的戒律。菩薩戒的基礎在於心靈,要守住不殺生、不偷盜的戒律似乎較為容易,因為不做這些行為,自然便不會破戒。我們的心靈會產生多種思想,有善念亦有惡念,因此守住心靈上的戒律似乎較為困難。別解脫戒中之不殺生、不偷盜可能很容易,一旦殺生或偷盜,便賈際上破戒。別解脫戒好比陶罐一般,一旦陶罐破碎便再也無法修補。至於菩薩戒,雖然個人會產生惡念,但實際上並未做出有害的行為,譬加說殺人。個人可以立即將惡念轉為善念。因此菩薩戒有若金質的器皿,假設掉落地面,其外形會有所改變,但卻可以修復,回復原來模樣。

我們應該瞭解並且感激有機會接受菩薩戒,我們不該害怕心中無法永久守戒。每當我們發現心中生出惡念,我們總是可以改變轉換此一惡念,因此我們無須害怕接受菩薩戒。我們也應該感激一個事實,就是我們都能學習這些方法。我們現在來談談菩薩戒的益處。經典乘(顯教)教法中記載著佛陀言及的二三○種益處。現在我們把內容加以精簡,並用四個論點來做說明。

菩薩戒的第一個益處在於,經由菩提心的修持,我們能學習如何解脫痛苦與獲得快樂。我們將會瞭解快樂的泉源就是菩提心。

其次,培養弘揚菩提心,不僅使我們經驗沒有痛苦的快樂,同時守菩薩戒也使我們能讓他人解脫痛苦而獲得快樂,使他人受惠。例如多年以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迦雅轉法輪,因為佛陀轉法輪與明示教法,這些教法於是傳遍許多國家,許多人們修持教法,因而得以領悟佛地的境界,體驗遠離痛苦的最後快樂。這些人究竟如何登臨佛地呢?他們依循釋迦牟尼佛的指示修持才有以致之。而釋迦牟尼佛又是如何體驗到最後的快樂呢?最初他也是修持菩提心,藉由菩提心的弘揚與圓滿,佛陀遂能便無盡的天下蒼生受益。

當我們開始培養利他的菩提心,最初的成就似乎極為有限,尤其是心靈很少發出利他的善念,我們以為實在不足以幫助他人。然而久而久之,隨著菩提心的培養,我們便愈來愈熟悉菩提心,並且瞭解佛行是快樂的泉源,是解脫痛苦,使無盡眾生受益的法門。

修持菩薩戒與弘揚菩提心的第三個益處在於,既然我們心中皆有最可怕的敵人--相互衝突的念頭,我們因而體驗無窮盡的痛苦。只有菩提心才能賜給我們力量,克服這些掙扎的念頭。菩提心彷彿慧劍一般,斬去所有煩惱。

弘揚純淨菩提心的第四個益處在於,菩提心是使自己與他人獲得最後快樂的根源。如或菩提心不純淨,我們便無法體驗快樂,也無法引導他人體驗快樂。

菩提心就像是珍貴的如意寶。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