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嘎桑仁波切心經開示

仁波切心經開示
 
前行開示
龍欽巴尊者曾經開示過:前行殊勝、正行殊勝、結行殊勝,前行殊勝是皈依跟發菩提心殊勝,正行無所緣起殊勝,結行普皆迴向殊勝。如果具備三勝行的話,就是趣入聖道,可見三聖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正如龍欽巴尊者所談到的,我們在講說、聽聞、觀想、實修,任何一個段落都不能夠欠缺三聖行,
如果把三聖行的內容做一個簡略簡略的介紹的話,它的第一個部分 前行殊勝:皈依、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應當要包括兩個成分— 首先是悲心要緣起眾生,其次,其次智慧要緣起菩提,悲心要緣起眾生,是指遍滿虛空的一切有情眾生都曾經是我的父母親,這點要了解,不僅是我的父母親都曾經對我有廣大的恩惠,還要更進一步,要產生報恩的想法,因此我要報恩,要利益這些眾生,要產生這種想法,這是悲心緣起眾生;其次,智慧緣起菩提,僅僅只是悲心緣取眾生的話,實際上對眾生並沒有產生利益,但是我怎麼去利益他們呢?所以智慧要緣起菩提,希望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眾生,能夠脫離輪迴的痛苦大海,安置他們得到解脫一切上智的佛果,要立下這個誓言,這個是我們一切實修的根本。實修不是為了自己個人,而是遍滿虛空之處就有眾生,這些眾生都是我的父母親,因此我要安置他們得到安樂的佛果,要產生這種想法,之後自己進行講說、聽聞、實修、觀想、念誦任何的段落,都要先立下這個誓言,立下利益眾生的誓言,不是口中說說念誦詞句而已。應當發自內心深處,非常的堅決確定,我要如此的去利益眾生,但是利益眾生的這個能力,有沒有呢?所以,我要聽聞教法,我要實修教法 得到能力之後,利益眾生使他們得到菩提的佛果,產生這種想法就是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
  一般而言,這個世界上佛法的內容講述的非常多,當然也不是說我們一切全部都要學習,那也是不太可能,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教法?開示了這麼多的內容?這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學法的弟子,他的內心的了解程度,大概有四種類型: (一)不知道、不了解(二)顛倒的了解(三)部分的了解(四)完整的了解,因此,所流傳出來的教法,弟子的情況不一樣,就各種類型了。
首先第一種情況是不了解、不知道,這不了解主要指的是大多數的輪迴眾生都希望得到快樂,想要遠離痛苦,但是快樂的原因是什麼呢?不知道,痛苦的原因是什麼呢?不知道,對自己跟其他眾生如何離苦得樂,這些原因何在呢?都不了解、 不知道。輪迴的眾生,希望得到的是快樂,快樂當然是善業所產生的利益,這一點眾生不知道的;當然想要避免痛苦,但痛苦其實是惡業所導致的果報,惡業是它的原因,這一點輪迴眾生也不知道,這是第一種類型。第二種是顛倒的了解,世界上有許多的宗教是這個樣子的,為了讓自己能夠長壽、無病、運氣好,因此,就做了各種的殺生來祭拜,有這種宗教,這種情況也很多,還有一種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利益之故,用詐騙的方式來得到錢財,以為這樣能得到快樂,這個是完全顛倒的了解呀 ,對於如何離苦得樂,他認定有一種方法,但這種方法完全顛倒錯誤的,希望得到快樂,我認為快樂的原因我去做的時候,卻是痛苦的原因,所以把他稱之為顛倒的了解,這是第二種。第三種是部分的了解,就是希望離苦得樂,對於快樂的原因痛苦的原因這些都有部分的了解,但是他還有另外一部分不了解,不了解什麼呢?不了解眾生都是我的父母親,怎麼離苦得樂,完全知道了,因此,眾生自己離苦得樂,把這個當做自己的目標,努力去追求,所以,有部分的了解,這些了解都是正確的,但是,沒有了解完整。例如:聲聞跟獨覺的行者、羅漢行者,他們也會持守戒律,也能夠讀佛經,按照佛經來實修,對佛經的內容也都有所了解,之後,得到了羅漢的果位 所以呢 這個是指他們對於佛法的內容有部分的了解 但是沒有完整的了解 ,能力也不足以非常的強大:舉例來講,我們今天的主題是空性,譬如初一的月亮出來的時候,你不能說他不是月亮,就好像說它也是空性,聲聞緣覺證悟也是空性,可是,初一的月亮總是沒有那麼的明亮,圓呢也沒有那麼圓,它還要不斷的增長增廣到十五號的圓月,那一樣的道理,這些聲聞獨覺對於教法內容也都知道、也了悟空性,但是,就是沒有那麼圓、沒有那麼完整、他還要繼續發展,所以,他是部分的了解。第四種是完整的了解,對於法的內容,完完整整的、全部都能夠了解,那這個是只有佛,佛是徹底完整了解者。
心經內涵
今天我們所要講解的佛法的內容,主要是心經,空性的內容,我們首先做一個整體的講解,空性的內容,我們主要把它分做三種類型的分類:主要是這個樣子,眾生所看到的都是迷惑錯亂的假象,迷惑錯亂假象出現的情況是什麼樣子?這是第一種類型;第二種類型是這些迷惑錯亂的假象,要使它清淨去除掉,它逐漸逐漸減少的過程是什麼樣子?這是第二種類型,第三個段落是沒有迷惑錯亂,因為迷惑錯亂完全已經清淨了,只有剩下清淨的本智,這是第三個階段。首先眾生所看到的都是迷惑所顯的景象,迷惑所顯的來源的基是如來藏,這一點是顯教跟密咒乘門共通都承認基--如來藏的存在,眾生的內心之中的這個基-如來藏,因為三毒五毒的影響,眾生內心雖然有如來藏,但是,目前因為三毒五毒的遮蓋之故,眾生看不到、也不知道,也不知道有如來藏的功德,就算三毒五毒煩惱把它蓋住,如來藏沒有出來,不過在眾生的內心之中,如來藏仍然是存在的,這種情況之下,它會形成看到很多錯亂的假象,就是迷惑所顯的景象,那現在如何把三毒五毒的蓋障把它去除掉?如何讓如來藏顯現出來呢?這是第一個階段的問題了。在這個方面呢,要廣大的積聚資糧 淨除罪障、要好好的觀修空性,靠著這些修法的威力,就有辦法讓基-如來藏顯現出來、呈現出來,這是第一個階段要了解的。那第二個階段要了解的是什麼呢? 就觀修空性而言,我們要去執取,要去認識這個空性,從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一直到十地菩薩之間,都在觀修空性,從最早最早的資糧道、加行道開始也在觀修空性,到了見道位的階段能夠現證空性,從見道位開始,要經過修道位,之後,廣大積聚資糧、淨除罪障,還要到十地菩薩,這之間他們整個這麼長的過程,他們內心都有一些了悟,這個段落把它稱之為清淨緣起 如幻所顯。這個時候的實修者他所看到的景象,我們把它稱之為緣起如幻所顯的景象,總而言之,這個時候,就是要想辦法讓這個如來藏顯現出來,一般來講我們現在一個凡夫的時候,這個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所見到的景象,都會把它執著成為它是真實存在的、諦實存在,但是,觀修空性認識空性的時候,就會了解,這些所顯的景象都如幻似夢一樣,會產生這種了解,這個時候所看到的所顯景象,把它稱之為緣起如幻的所顯的景象,這個時候,這些所顯的景象,出現是出現,但是,並不會攙雜到貪念之心、耽著之心,這種情況從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都是這個樣子的。我們平常眼、耳、鼻、舌、身,針對的色、聲、香、味、觸,這些都是所顯的景象、所顯的對境,但是,如果在以前,就是在迷惑所顯的段落,以前當我們看到這些色聲香味觸的時候,內心會有強烈的貪念之心、耽著之心,會認為這些景象它自己都單獨存在,它是真的存在的,可是,現在仔細把它做一個分析,觀修空性、了悟空性開始的時候,這些所顯景象出現的時候,也不會有貪念之心、也不會有耽著之心,這樣子的話,輪迴的因沒有產生了,因為輪迴的因就是貪念跟耽著,所以,以前是有的,從現在開始沒有,所看到的一切景象,沒有攙雜了貪念跟執著,這個就把它稱之為緣起如幻的景象。
一個了悟者、學習者,學習教法的時候,這些所顯景象出現的時候,他就能夠把它遠離貪念跟耽著,因此,看到這些景象的時候把它稱之為緣起如幻的所顯景象, 這個是第二個段落。從了悟空性學習空性觀修開始,資糧、加行、初地、二地,這個時候所看到的景象是緣起如幻的景象,這樣子實修實修實修,把前面的迷惑的假象全部完全都滅掉了,這個時候只有剩下清淨所顯,清淨的本智會出現,那就是佛了。成佛的時候,出現所顯的景象,純粹就只有清淨的部分,不清淨的部分根本就不存在,但是,這些清淨所顯景象的這個認知的心,那又不叫心了,把它稱之為本智。所以,迷惑的心不存在,只有剩下本智,所看到的不清淨的景象, 沒有,只有剩下清淨的景象,這個時候就是只有佛,佛是清淨的本智所顯,菩薩實修的階段是緣起如幻所顯,眾生的內心是迷惑錯亂所顯,這是三種不同的段落。 主要我們要了解的就是這三個段落,但是,這三個它都有一個基礎,輪迴的基礎, 清淨所顯跟不清淨所顯的一個基礎,這基礎就是一切眾生內心都有的一個如來藏,現在沒有出現,因為三毒五毒把它蓋住之故,就有很多迷惑所顯,迷惑錯亂的景象,如果說我們透過實修實修,把它的迷惑錯亂的景象去除掉的話,那證得佛果,證得佛果的時候,一切的污垢完全去除掉了,那個時候剩下清淨的景象。
  眾生的內心都有可以成佛的成分存在,就是說有佛陀的種子、成佛的種子存在,這一點一定要了解,可是,在這個成佛的的種子上面,迷惑的假象、迷惑的景象很多,佛也看到了;所以,佛去看眾生的時候,佛看到了基-如來藏,是完全的純淨的,不過,在這個純淨的基的上面,有很多迷惑錯亂出現了,這是有情眾生的情況是這個樣子,譬如:地獄的眾生,地獄的眾生他的內心也有如來藏,如來藏是完全純淨的,可是,地獄的眾生看到的四週都是鐵火大地,這個就是地獄眾生他自己的迷惑的假象;佛看到了,地獄的眾生,基-如來藏是完全純淨的, 但是上面有一個迷惑錯亂的假象,就是他會看到鐵火大地,那怎麼樣子讓他這個妄念去除掉?這些假象幻影如何讓他去除掉?佛陀想一想,所以,佛陀就開始他八萬四千法門。遍在王續裡面談到針對貪念之心的煩惱講的對治的法門-律藏, 兩萬一千種;針對嗔恨之心的毛病,講說對治的法門-經藏,兩萬一千種;針對愚痴之心,講說對治的法門-對法藏,兩萬一千種;針對三毒混合、平均混合的煩惱,講說的對治法門-第四藏。因此,主要講的這些八萬四千法門,因為所調伏眾他的根器大乘小乘各自不相同;根器裡面劣等根器、中等根器、上等根器,不同根器他內心的妄念,胡思亂想程度也都不相同,就有必要開示不同的法門,所以,法門就有八萬四千種。其中所講說的律藏,當然律藏都可以克服三毒五毒煩惱,可是律藏的教法,最主要特別針對的目標是貪念之心的污垢,它所要講說的實修的方法是增上戒學兩萬一千種;佛所開示的經藏,內容當然也都可以調伏三毒五毒的煩惱,不過,經藏的內容不共的特別針對的煩惱,那是嗔恨之心的毛病,要把它降服掉,又講了兩萬一千種,在實修方面是增上定學;內心愚痴之心的毛病,針對它的對治法門,講述的對法藏,當然對法藏的內容都可以調伏三毒五毒的煩惱,可是它自己所針對的不共的對象,愚痴之心的毛病,在實修方面是增上慧學,因此也有兩萬一千種;但是三毒也會混在一起,三毒煩惱全部混在一起,也有這種混在一起的情況,針對這種混在一起的毛病要把它克服掉,要講密咒乘的教法,所以密咒乘門稱之為方便藏、方便乘門,是這個原因的,意思就是 不需要經過很多的辛苦勞累,但它的方便法門很多、又很容易做實修、威力又很強大、又能夠同時克服三毒或者是五毒,因此,這又成為一種類型,所以稱之為第四藏,或者是密咒乘門,也講了兩萬一千種。一般而言,佛陀開示教法都有他的原因存在,原因是因為眾生的內心都有如來藏,可是,如來藏被遮蓋的程度不一樣,被三毒五毒煩惱把它遮蓋,遮蓋的程度就我們前面所講到的,不了解、顛倒的了解、部分的了解、完全的了解,這些都是遮蓋程度的不一樣,針對這種不一樣的情況,佛陀所開示的教法當然不一樣,因此就形成 經、律、對法、加上密咒金剛乘門,所以就有八萬四千法門。
前面談到詳細的分類,佛陀講的教法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我們如果把八萬四千法門歸納歸納的話,可以歸納成兩種類型:就是顯教的經教乘門、還有密咒乘的金剛乘門,這兩種類型,那這兩種乘門的差別又在什麼地方?一般來講,顯教乘門的法類,通常都是重點放在我們都會感受到的痛苦跟快樂,所以,這個苦樂的感受是什麼?內心;如果要投生在善道、去淨土,也是靠內心而去,如果投生在惡道的話,還是靠內心而去,最重要的重點就是內心。所以,要運用內心來積聚資糧、淨除罪障,之後來成就佛果,這顯教乘門所做的開示,透過內心來積聚資糧、淨除罪障,慢慢的內心具有很大的威力,因為具有這個威力之故,就能夠讓如來藏呈現出來,因此就能夠成就佛果了。那密咒乘門怎麼講呢?密咒乘門就不這樣子做開示了,密咒乘門認為現在我們在輪迴階段的眾生,內心所擁有的如來藏,跟佛陀內心的如來藏完全一模一樣毫無差別,那眾生跟佛的差別在哪裡呢?那就是如來藏上的汙垢還沒有淨化,汙垢把如來藏蓋住了,所以重點實修是放在如何把汙垢淨化去除掉,重點不是說我要去得到佛果,因為心裡面想要得到的那個佛果,在內心裡面早就已經存在了,它本來就已經有了。可是,我怎麼讓它出現呢?如何把汙垢去除掉?那當然是運用如來藏來進行了,所以呢密咒乘門是本智為道,本智就是如來藏了,顯教乘門是內心為道,這是二者的差別。
  顯教經教跟密咒乘門裡面,今天講的是顯教的乘門,顯教乘門裡面的乘門其實也分成很多種,我們通常大致的分類:就是大乘跟小乘兩種類型,其中大乘門 特別是以聖慧為主,所以,我們就是顯教乘門之中的大乘,以聖慧為主的大乘。
  今天所要講的心經,心經是般若教法,般若的精華那就是它所解釋的內容了,這般若經裡面所要討論的內容,一共是八個大綱-八事、十七項事情。
如果把大綱融合融合在一起,其實只有兩個教法,這兩個教法就是:直接開示空性的次第,其次是現證的道路的次第,就這兩種類型。
  雖然說直接開示的部分是空性的次第,但是,我們現在所談到的心經,裡面卻包括很多隱含的意義在裡面,把這個隱藏的意義要把它打開來、明白說出來,這方面要透過三門、十一件事情來做說明。
  三門其實指的就是三種根器,不管學習什麼教法,根器總是可以分成三種:就是上等根器、中等根器跟劣等根器;上等根器的話,學習教法只要聽到名稱他就了悟了,譬如說:心經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是般若經,般若經裡面像心臟一樣的部分,所以,叫般若心經,這個意思,如果是一個上等根器的,只要聽到這個名字他就了悟了,為什麼呢?因為般若就是講無我聖慧,因此那就是無我慧了,那無我慧是什麼呢?無我慧就是空性了,那空性的心臟、空性的精華是什麼?就是菩提心,所以般若經裡面的心要精華的部分,那顯然要講的是空性跟菩提心,雙運合在一起了,僅僅看這個名稱,他也可以得到這個了悟,那這是上等根器者。
  中等根器的話,心經的內容要從頭到尾要給他講解,要分成八個項目完整的做一個說明,這樣子的話,他就能夠對於心經的意義,就是空性意義,能夠得到了悟 這個是中等根器。
  劣等根器的話,心經就要從頭到尾全部都要詳細講解了,不僅如此還要把它分成大綱十一個項目,透過三門來做講解,還要把空性做詳細的分析,分析成十六空,所以,經常談到十六種空性;因此之故,把般若經分成廣品般若經、中品般若經、略品般若經,意義都要詳細詳細做一個說明,最後他也能夠了解,這是劣等根器。
  十一項是怎麼做解釋的呢?如何來進行的呢?這個是般若的意義透過十一項、十一次來做一個說明,首先佛陀把般若的意義向舍利子做開示,是第一次、第一項;佛陀第二次向須菩提講了般若的意義;向帝釋天講了一次般若的意義,這是第三次;之後向須菩提又講了一次般若的意義,這是第四次;再來跟慈氏彌勒講了一次般若的意義,這是第五次,又重複向須菩提又講了一次,這是第六次 ,再來跟帝釋天又講了一次,這是第七次;跟須菩提又講了一次,這是第八次;之後跟慈氏彌勒又講了一次,第九次;向須菩提又解釋了一次,第十次;之後,講了很多般若的意義,最後最後第十一次是把前面所講的這麼多次開示般若的意義,把它集中集中歸納歸納,詳細詳細的就做了一個開示,那這個就是向舍利子還有阿難所做的這個講解。
  總之,這十一次的開示裡面,講的內容在什麼處所所講,還有它的情由是什麼都有談到的,把這個十一件事情把它做歸納再歸納,後來就流傳出般若經廣、中、略。那般若經就非常廣大了,其實,這個般若經裡面最廣大最廣大的是百千萬頌,就是千萬個頌文,一共有一百個,所以,叫百千萬頌;藏文沒有,現在,在印度還有這個原文,在西藏所流傳的般若經,大致上就是十七部,十七部的分類是說,因為般若經,分為廣品、中品、略品,略品之後又有一個攝義,把它意義濃縮又濃縮,這樣子分類起來般若一共六部,再加上子,兒子的部分一共有十一部,所以,兜起來一共有十七項、十七部。
  從印度文翻成藏文的部分,現在普遍流傳的,就是廣、中、略三品,廣本的般若經一共是十萬頌,中品的般若經是兩萬五千頌,略品的般若經是八千頌。
西藏的大博士去註解般若經廣、中、略三品的時候,把這些內容做一個詳細註解,又分成母的部分、母親的部分一共有六部,子的部分一共有十一部,所以加起來又變成十七部。
母一共有六部,這個母就是根本的意思,我們一般講,母是尊敬語,普通話就講說是媽媽,但是不管說是媽媽也好、母也好,它的意思其實指的就是根本,那就是說,般若教法裡面可以當做根本的部分就有六部,是這個意思。首先就是前面所談到的十萬頌,這個是根本;其次,萬五千頌,個是根本;還有一部是八萬頌,這個也是一個根本,其次是一萬頌,這第四個;再來是般若八千頌,這第五個;還有一個叫做聖集攝經,把它集攝在一起的,這是般若教法,這是一部佛經-聖集攝經,這個是屬於般若經的類型,一共有六部,這六部都是當做般若經的媽媽-根本的部分。
 般若經裡面又把它分出十一部是子-像兒子一樣,這是般若七百頌,般若五百頌、般若三百頌、還有般若五十頌、般若五十頌一共有兩本,再來二十五頌;有一個叫做嘎扎啦昧請問經,這是般若經的一種;其次是果修嘎請問經,這也是般若經的一種;有一個經叫般若一字經,只有一個字,般若列字經,它是有好幾個字的;那最後一個,就是般若心經。
母子十七部,它的分類是指就母的部分而言,把般若經裡面八個事情,還有五地道,分成五地,分成這個大綱來做解釋的,這種類型是屬於母。子的話沒有做這種詳細的區分,平鋪直述,直接去解釋它的內容,這種情況是子。所以,根據這種類型不同分類,就分出母的部分,一共有六部;子的部分,一共有十一部 所以配合起來,一共是母子十七部-十七種類型的般若經。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指般若經,廣大的般若經有很多很多,現在我把般若經這麼廣大的意義,把它濃縮濃縮濃縮,像心臟一樣最後所濃縮出來的精華就在這裡,所以這部經叫做般若經裡面像心臟一樣的經,叫做般若心經。
  前面談到心經,是屬於中轉法輪的教法,中轉法輪的教法之中,心經是屬於直接開示,空性聖慧,這樣一個類型的教法,中轉法輪叫做無心相法輪,講說無心相的教法,講說的地方在哪裡?在靈鷲山。
  聽法的弟子 四眾弟子 當然對四眾的弟子。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不過,在心經的前言裡面就談到了,有菩薩大菩薩、聲聞大菩薩、例如:舍利子、目楗連、天神、龍神、這些都是聽法的弟子。
那時間?時間是佛陀已經證得圓滿的佛果二十年之後,就講了心經,那為什麼講心經原因何在呢?是佛陀弟子阿難,在佛陀成佛的時候,他出生了,過了二十年, 那就二十歲了,所以二十歲的時候,剛好就在佛陀這裡出家,然後成為佛陀的侍者,守護戒律,也做了很多的學習,正在這個時間,阿難也請了很多的教法,因此,佛陀就看因緣,講說心經教法的時機剛好這個時候成熟了,在許多的經裡面有談到了,因為阿難請法的緣故。
 那心經的所銜宗旨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前面所談到的般若經廣、中、略的意義 ,全部把它濃縮濃縮在這裡,因為,是濃縮之故,所以,裡面就代表了般若經廣、中、略品的意義其實都包括在裡面。
  把般若經的意義詳細詳細做廣大解釋說明的那就慈氏彌勒了,他把般若經的內容分成八個大項,八個大項裡面每一項每一項又細分幾個小項,變成七十個項目,所以,有八事、七十義,這個在彌勒五論裡面有談到的。
  聖龍樹父子又把般若教法般若經的內容,按照甚深跟廣大的分類方式,又詳細做了注解,這是聖龍樹父子所做的解釋。
  把般若經的意義,做的注解,比較流通的,有一個阿闍黎叫切偉嗲,偉軍,這個人他也寫了一個注解。
  印度的大博士又說,現在廣通流傳的注解應該是世親所寫,也很多人追隨的說,這個是世親所寫。無論如何,現在所根據的這個書,不管是偉軍這個人所寫,或者是世親所寫,總之,裡面就是把般若經廣、中、略的意義,做了一個分類,來做一個解釋說明的。不管是不是世親所寫,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本書把般若經的意,完完整整做了一個歸納流傳下來。那這部書就把般若經的意義 做解釋說明的時候 分成三十二項大綱來做解釋。
  從這個介紹,我們就可以了解,般若經,從印度傳到西藏的時候,翻譯成西藏文,之後流傳開來的時候,他分成幾部的情況,大致上我們就有一個了解。
  我們現在就根據心經的內容,其實是解釋,般若廣、中、略的教法來做一個解釋。這裡談到把廣、中、略般若的意義,包括在心經裡面,因此要去解釋心經的時候,應該這樣做解釋的,就是要分成五道,解釋五道的內容要分成八項、八事,把般若教法分成甚深的道路跟廣大的道路,所以,用五道內容來做解釋。那用這個方式來解釋心經的話,最主要是蓮花戒 嘎瑪啦悉達,他所留下來的傳統, 他所寫的注解;注解心經,從他開始,就解釋心經用五道,資糧、加行等等五道, 又分成八個大綱來做解釋,為什麼呢?因為蓮花戒說,用五道八事這樣的一個大綱來解釋的話,那心經廣中略三品的意義,全部可以包括。
  般若心經,它當然講的是般若,般若就是聖慧,所以,首先要把般若聖慧做一個介紹。談到聖慧的時候,把它分成三種類型:一種是世間的慧,是關於世俗的事情有很多善巧精通者,這就很多了,這種世間的聖慧,都是陪伴著迷惑的妄念混雜在一起的,透過許多的外緣,因此得到一個廣大的了解,但是,它都伴著迷惑錯亂的妄念,迷惑錯亂的妄念是指將無常執著為有常,將不是諦實成立執著為諦實成立,將沒有我執著為有我存在,之後,把世俗的事情做一個廣大了解而得到的聖慧,這個是世間的聖慧。
  第二種出世間的聖慧是指聲聞獨覺等等小乘的聖慧,這種聖慧,是指一種了解,了解什麼呢?了解人無我,了解諸行都是無常、了解有漏都是苦,這種認識,這種了解是聖慧,這是出世間的聖慧。
  究竟的聖慧、無上的聖慧,這個是如來心性所擁有的聖慧了,諸佛菩薩內心的聖慧,這種聖慧了解什麼呢?了解人無我、了解法無我、了解無相、了解無願求之心、了解空性,這個登地以上的大菩薩,還有佛陀內心的一切上智,這樣一個情況。譬如說:就我們現在而言,都執著有一個我存在,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的萬法,也執著它有一個形象,它是恆常存在的,但是,登地以上的大菩薩,佛智而言呢,知道並沒有我存在,一切萬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這個部分也都了解,所以,知道一切萬法也都沒有形象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萬法,恆常、堅固、永久,好像都沒有改變,可是,究竟的聖慧去了解的時候,知道這一切法 ,沒有固定的形象,因為它如夢似幻一樣,這是究竟的聖慧了,這一個無相的部分 跟無願求的部分,是三解脫門,大乘了解空性的時候,講的是三解脫門。
 本質為空,我的部分,沒有願求之心,因的部分無相,是指沒有執取形相的妄念,為什麼沒有執取形相的妄念存在呢?因為,一切事物的形相,沒有這個形相可以成立,因為沒有形相可以成立之故,執相的妄念當然也不存在。其次,本質為空,在空性界之中,萬法仍然顯現出來,我們看到了山河大地,它是空性,本質是空性,不過就算是在空性的情況之下,它也顯現出來了,它本質仍然是空的,本質為空的原因是因為,萬法就算顯現出來了,你去尋找分析的時候,還是了不可得、找不到,所以本質為空;我的部分沒有願求究竟的佛果,對這個部分沒有願求之心,因為它已經存在之故,它是空性,已經存在了,這個是三解脫門來了解空性,擁有這種情況,就是佛陀的一切上智。

心經意義
  首先,講述心經意義的時候,分成八個大綱-八件事情,但是,裡面要分成五道的段落,五道一併來做解釋,首先是前言,前言的段落是從如是我聞開始,如是我聞,薄伽梵在王舍城,靈鷲山的時候,跟比丘大比丘僧眾還有菩薩大菩薩僧眾一起共住,在那個時候,薄伽梵進入甚深所顯的法門三昧的時候,就在那個時候,菩薩大菩薩觀世音,就修甚深般若的行持,之後,就詳細看到了我們心性所攝的五蘊,都是自性為空,一直到這個段落,這個段落裡面要講的是前言的段落就是指,這個是為什麼產生心經,菩薩聲聞羅漢、聲聞聖者,還有天神龍神,等等許多弟子聚集在一起的情況之下,如何傳出教法的,所以前面講大家聚集的情況。
  前言一般來講最主要是包括五種圓滿,五種圓滿:第一個是時間圓滿,時間圓滿這個是指佛陀證悟無上等覺圓滿的佛果之後的二十年,剛好在那個段落,講說這個教法,第二個是導師圓滿,是導師佛陀釋迦牟尼佛本身;第三個是處所圓滿,是在靈鷲山王舍城;第四個是眷屬圓滿,是指這裡面談到的菩薩大菩薩,還有比丘大僧眾,比丘大僧眾就是指聲聞的羅漢,除此之外,還有舍利子、觀世音 天神龍神、夜叉、乾闥婆,許多眷屬聚集在一起;第五個是教法圓滿,是指顯教跟密咒乘門教法之精華,空性悲心之精華,這個部分要講解。一般來講顯教大乘的教法或者是密咒乘門的教法,非常重要的,在這些教法做解釋說明的時候,通常都用五種圓滿來做解釋。佛陀的教言,全部都可以用五種圓滿來做解釋,伏藏的教法,也是能夠用五個分支來做解釋,這個是很多前輩聖者他們留下來的一個傳統習慣。
  這是八件事情八個大綱裡面的第一項,就是前言的段落,接下來是舍利子請問,舍利子來問觀世音菩薩;舍利子請問的段落,是這個時候佛陀已經進入禪定之中,而且,觀世音菩薩正在修甚深般若聖慧的行持,就在那個時候,佛陀的加持進入舍利子,因此舍利子就問法了,就請問了許多的問題。
  這個段落 從仗佛威神,巨碩舍利子,向菩薩大菩薩觀自在請問,善男子或善女子,某些善男子或者是某些善女子,他如果渴求 ,想要學習般若波羅密多的話,他應該怎麼學習,就這個段落。裡面談到的是,舍利子因為佛陀的加持進入他的內心,因此,他就問了,他向觀世音來詢問,問了,問的是什麼問題呢?就我們這裡所談到的,巨碩是一個尊敬的稱呼,就好像我們講先生,一個尊敬的稱呼,然後問了,問了什麼呢?如果想要學甚深般若般羅密多的話,那應該怎麼樣子學習呢?問了這個問題。
  觀世音菩薩聽了舍利子的詢問,之後,觀世音菩薩就講說了底下的話,意思就是指,你現在問了,我要好好的講,但是你要專心的聽,我才要講,這個段落,就是詢問,詢問的段落,第二項。前面第一項是前言,第二項就是問答,到第三項開始才要解釋般若的意義。開始講解意義的時候就稱這個舍利子,稱舍利子就是直接稱呼他的名字,意思就是說,你現在要注意仔細聽,我要開始講解囉。
觀世音菩薩說了,舍利子、善男子或者是善女子某一些人,如果他們有渴求之心 ,想要學習般若甚深空性,如此來做實修的話,他應該要這個樣子來做實修的,底下要正式做說明了,後面觀世音菩薩所講的這些句子,其實在般若經廣、品、中品、略品裡面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得到。真正要講解空性義的時候,從五蘊 五蘊亦以自性為空,應當好好的觀察分析,色法即是空,空性也是色法,色不異於空,空也不異於色,同樣的道理,受、想、行、識,都是空性,詳細做分析五蘊都是空性,五蘊是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以自性成立為空,意思就是指五蘊本身它不是恆常的,它也不是實有的,它是假的,它也不是諦實成立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意思,色是舉例子而言,不是只有講到色法,其他的法都配合這點,可以做了解。這個色法,主要也是指我們的身體,所以,身體本身是一個空性的原因,就在於身體本身裡面有五臟六腑,身體本身就像瓦斯所吹成的一個氣球一樣,內在其實是空的,但是,我們都會把它執著,好像有一個真的身體的存在,可是你把整個身體分析看看,裡面的五臟六腑,仔細分析,找不到身體了,可以這樣講,身體就好像是一個氣球,灌瓦斯所形成的一個氣球一樣,色法即是空,就算它是空,它也會顯現出來,成為色法的樣子,顯現出一個形體,空即是色的意思就是指,空本身不是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它也會顯現出一個外在的形體,可以看得到的形體,色不異空,空也不異色是指,不僅說,色法本身是空性,空性也要顯現成為色法可以看的,而且,了知空性的這個神識本身,仍然是空性的,對境色法它是一個空性,為什麼?了解對境色法是空性,這種有一個了解的神識存在嘛,不僅對境是空性,連這個主體,了解的神識本身也是空性的,同樣的道理受,想、 行 、識,都是這個樣子,我們現在 透過這個五蘊,受、想、行、識,執著有一個我存在,恆常的、 不會改變的,都有這種想法,但是,如果是了悟空性的話,就會知道,對境本身也是空性,連了悟者這個神識本身也是空性 雙方面都是空性的,所以,色即是空 從色法這個部分來了解,而這是講對境是色法,不僅對境色法是空性,連主體神識也是空性的,但是,空即是色是指,空的時候不是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完全都沒有,那就錯誤了,空它還可以顯現出一個形體,讓我們能夠看的到,而看到形體這個神識本身,也是空性的,這裡舉色法做例子,因為接著要配合,後面的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所對的色、聲、香、味、觸,全部都是這個樣子。  
  色法還有五蘊,我們執著有一個我存在,形成我執,因為這個我執之故,會在輪迴,不斷的流轉,因此,會執著這個色法,它是恆常的,它是多麼的好,有這種執著之後,我們這個身體是色法嘛,執著身體是我之故,就要有衣服、食物 、裝飾品要做打扮,這些都是因為把色法執著為恆常的緣故啊,有了這種恆常的執著產生貪念,就是輪迴的原因了。貪念之心,輪迴就形成了,假設去了悟,身體其實就像一個氣球一樣,那裡面裝了一些東西,它是無常的,它也不是我 ,如果有這種了悟的話,那就進入資糧道跟加行道了,現在資糧道有大、中小,加行道也有大、中、小,了悟當然沒有諦實存在,它不是恆常的這個段落包括兩個道,就是資糧道跟加行道
  這個段落,稱之為資糧道的原因,是因為善業跟罪業輪流輪流,這個時候的人-行者,有時候做善業,有時候造作罪業,善跟不善都混在一起,一起來進行 ,這是資糧道的段落。如果到了加行道的時候,對於善不善業,它的區分,了解很清楚,所以主要的段落都放在廣行善業,其次,都放在淨除罪業,這個段落就到加行道。
第四項,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子又再做了解釋,八個句子,大德舍利子,一切萬法都是空性,沒有性相、不生、不滅 、沒有污垢、也沒有離開污垢、也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加,這一共是八個句子。這八個句子裡面要講的是,就五蘊而言,我們都執著有一個我,實際上這個五蘊它本身是空性,一切萬法都是空性,它沒有性相,你不能說它是紅色、白色、三角形、是四方形、是圓形,因為它沒有外表的性相可言;它也沒有產生,最初不生的話,最後就不滅,說它滅的原因不能說它滅,因為它前面根本就沒有形成,它上面也沒有染上這個污垢,一般而言,就成佛的種子如來藏,上面沒有染上這個污垢的,它本身絲毫沒有污垢,因為,它沒有污垢之故,就說它已經離開污垢了,已經把污垢去除掉離開了,能不能這樣講呢?不能夠啊!因為它本來就沒有污垢;就空性而言,也不能說它又減少了很多,
也不能說它增加很多,因為它從來就沒有改變過,所以,觀世音對舍利子講了這八項。
 前面談到的是五道,五道裡面的資糧道跟加行道的段落,就是資糧道結束了之後進入加行道,再下來就到見道位的段落了,十地的話就從初地開始的,這是第五個大綱,見道位的段落,因此之故,舍利子,空性之中沒有色法,沒有受、想、行識、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沒有鼻子、沒有舌頭、沒有身體、沒有意、無色、無聲音、沒有香、沒有滋味、也沒有觸、也沒有法。從眼識界一直到意識界之間,也都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窮盡也沒有、一直到老死也沒有、到老死窮盡也都沒有;同樣的道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都沒有,因此,道諦的果,就本智,本智也沒有,說本智不能夠得到嗎?也不是,所以說,沒有得到,也沒有,這個段落,詳細講,空性之中,無色,色是指對境,對境沒有的意思其實也是指,內心神識也沒有,不僅僅對境是空性,內心神識本身也是空性,所以不能說,我離開了,我們通常講到空性都是指對境,但是,不可能說,離開我的神識之外,另外還有一個空性存在,那也不可能,就心, 沒有一個另外的空性,就心它純淨的面貌而言,是本智所顯,它仍然是空性,在空性裡面當然就沒有色,沒有受、苦、樂、捨等的感受了,還有,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這稱之為想 還有行也沒有,還有神識也沒有,神識一般的主張就六識,或者是八識 ,這些都沒有 。 眼、耳、鼻、舌、身、意相對的,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些也都沒有,簡單講它們只是聚集在一起而已,就算它聚集在一起,也不是真正存在的,它仍然是空性,從眼識界一直到意識界之間,都沒有,總之,這個段落要講的,就對境也沒有,有境主體本身也沒有,這一切都無,當我們內心有感覺到苦樂的迷惑錯亂的時候,這個是因為,我們把對境執著為有、執著為存在,它是無,是空性,但是它仍然可以顯現出來 ,當它顯現出來的時候,我就把它執著為有,這種執著的妄念,導致我的內心,感受到各種的苦樂,實際上,我們內心所執著的這些色聲香味觸等等,其實都沒有的,這一個是第五個段落。
  我們把這個段落簡略簡略做一個解釋說明就是,不是指說我們眼睛所看到的物品都沒有,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我們眼睛所看到的物品,它的具體存在的,這個部分沒有,連一粒灰塵,具體存在這個部分,連一粒灰塵都沒有,可是,我們看到色法顯現出來的時候,我們總是會認為它是具體存在的,這種稱之為諦實成立的執著,這種執著我們是有的,這種所執著的對境、對象諦實成立,這句話要講的是,眼睛所看到的當然也有,耳朵所聽到的部分當然也有,苦集滅道這些全部都有,可是,我們認為,色、聲、香、味、觸等等,它是諦實成立,是具體存在的,這個部分根本沒有,因為,我們認為它是真的存在,具體存在,真的有 ,這種想法只有在不清淨的迷惑錯亂的心上面,才認為它有,假設呢,是在諸佛菩薩,清淨的本智所顯上面,這些全部都沒有,諦實成立的部分,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諸佛菩薩沒有諦實成立的執著,我們就有,我們有諦實成立的執著,執著萬法它的具體存在,就像膽呢有病的人,白色的海螺是白色,他把它看成黃色,但是沒有病的人去看它就是白色了,所以,我們所看到的色、聲、香、味、觸有,我們認為它是具體存在的,這個稱之為迷惑錯亂,但是,諸佛菩薩就像沒有病的人去看的話,就看到,它不是真正存在的。這個是第五段,也是修道位了,就是前面講的,見道位的時候要了悟空性,空性了悟之後要把空性繼續做實修,繼續做實修這個就是修道位了,接下來第六段 。
  第六項,是講修道位,大菩薩們,無所得,因為無所得之故,所以,能夠依止在甚深的般若聖慧上面,這個是修道位所要修的了,觀世音菩薩又再呼喊舍利子了,說舍利子,大菩薩們無所得之故,所以,能夠依止而且安住在般若聖慧上面,這個是修道位主要實修了,前面所談到的,輪迴眾生有迷惑所顯,所以,看到色、聲、香、味、觸等等出現的時候,會認為說,它是真的存在,具體存在的,有這種執著,可是,如果從勝義諦上面來看,能夠般若義的抉擇本智上面來看的話,具體存在、真的存在,這個部分一絲一毫都完全沒有。因此之故,就大菩薩而言,並沒有說,要把痛苦消滅掉,也沒有說,我要先得到一個什麼樣子的快樂 這些都沒有,所以,真正般若聖慧的實修者都要一直安住在聖慧上面,也沒有說要把痛苦滅掉,也沒有說要重新去得到快樂,只有在空性上面,要依止空性,安住在空性上面來做實修的話,那就沒有苦也沒有樂,因為,苦的原因不存在,樂的原因也不存在,因為只有空性, 這個是修道位,第六個段落。
  在修道位的段落裡面,內心沒有蓋障,沒有恐懼,超越了這一切,因為這樣子的一個菩薩,他安住在空性當中,進入在空性的等持禪定裡面,這個時候,當然就沒有說要得到什麼,也沒有說,我會不會遇到痛苦,要不要把痛苦滅掉,這種疑問也不會存在,內心只有一開始發心的,純粹僅僅只是利益眾生,從資糧道到加行道,大菩薩經常都安住在空性的等持禪定裡面,在等持禪定的狀況之中,沒有恐懼害怕,也沒有說要得到什麼,這是修道位的段落。這個段落,是菩薩們進入金剛意定的時候,沒有恐懼害怕,這一個是修道位之中,現在講的是入定的禪修的情況。
  第七項就談到無學道了,沒有恐懼之後,然後就會到達究竟的涅槃,安住在三世的一切諸佛,也是依於般若空性之故,因此,在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之中,現前了圓滿的佛果。 無上正等正覺,無上的意思就是指,上面沒有了,所以是最究竟的果位。 這裡談到在圓滿的菩提上面,現前圓滿成就佛果,這個要講成佛的方,主要有兩種:一種本來成佛,例如:普賢如來,他不需要經過實修的道路而成就佛果,他本來已經是佛了,這裡談到現前圓滿證悟佛果,這個是指透過觀修的道路,把污垢、染垢去除掉之後成就佛果,這種情況就稱之為證得圓滿佛果。同時也談到,如果好好的觀修般若空性的話,會有什麼成效呢?究竟的果位 就是上座入定的時候可以得到法身,下座後得位可以得到報身跟化身,能夠得到三身果位。
  前面所談的五道 還有配合八個段落,來做解釋的內容,這心經的主要內容講解完畢。 之後,是法報化三身能得的道路,主要的原因是什麼?這心經裡面也談到了。般若的咒語,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是止息一切痛苦的咒語,這個是講一定要安住在空性的意義上面,之後,實修要做積聚資糧跟淨除罪障,靠著這個方式,就會成就佛果,過去諸佛也是如此,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都是如此。
  那這本心經-般若心經,它的咒語就後面所談到的,知道這個咒語不會虛假,要說空性般若咒語,就是,爹雅他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個是般若心經自己本身的咒語。 
  觀世音菩薩又告訴舍利子說:舍利子啊,菩薩大菩薩們,應當像前面所講的那個樣子,好好的學習甚深的般若,這個是觀世音最後告誡舍利子。這些都講完了,之後才是後得位的段落,就是這個時候,佛陀薄伽梵才出了禪定,前面都他在入定當中,接下來是他出定了,後得位出定之後的情況是什麼樣子?佛陀薄伽梵從等持禪定裡面出來了之後,對菩薩大菩薩觀世音菩薩就講說,善哉善哉!這個善哉善哉的意思是指說,你講的非常好,這個好的意思是指,你把般若經廣、中、略三品的意義,全部都濃縮在這裡講的非常好。佛陀說:你把廣、中、略三品的般若的意義,全部都確切實實真的包括在這裡,已經濃縮了它的精華了,真的講的非常好。 因此佛陀就說了,要像你所開示的這個內容啊,如果一個人他想要學甚深般若空性的時候,應該要像你講的內容,努力去做實修,如果他這樣子做的話,諸佛菩薩對他也會做隨喜,佛陀薄伽梵做這樣子開導了之後,巨碩舍利子,還有菩薩大菩薩觀世音菩薩,還有在座的這些眷屬他們,還有天神、天人、阿修羅、乾達婆,等等這些世間者也都做隨喜,宣讚佛陀所開示的教法,這樣子的話以後的人才能夠產生信心。

  書的後面還有很多的討論,都是裡面很多人提出疑問,又要做回答,這個我們就不必詳細去了解了。

  一般來講我們聽法,實修觀想,唸誦咒語,不管做任何的善行,首先,要思維一下空性的意義,在空性的意義之下來修這個法,來行這個善行的話,威力會非常強大,譬如說:我做一個善行,做一個實修,念佛經的時候,我是諦實的執著、實有的執著之後來修法的話,那威力就很薄弱。譬如,佈施的時候,佈施者我自己,佈施的對象 ,佈施的財物,這三方面都不是真的存在,因此,它只是如夢似幻的一個幻象,這樣下去做佈施的話,這個佈施才稱之為佈施波羅密 。
如果對三寶做供養的話,供養的對象三寶也是空性,供養者自己也是空性,供養的錢財物品也是空性,在空性的境地,以空性的見地來進行封印,這樣子一個供養的行為的話,這個供養的行為本身,會積聚廣大的資糧。譬如說,觀想本尊的時候,觀修的心本身也是空性,今天所談到的,內心本身也是空性,先好好這樣做一個思維,又談到空即是色 ,即使內心本身是空性,但是,它也可以顯現出一個形像,那所顯現出來的形像,就是本尊身的形像,所以,本尊的身體稱之為空色身,因為,他是空性顯現出來的一個色法,這樣去觀想本尊身的話,加持力會非常強大,如果我觀想本尊的身體觀想成他就像我們血肉的一個身體,或他是像土石木頭所做出來的佛像,這樣觀想的話,沒有任何利益可言,這樣其實是完全不對 。平常我們進行觀想實修也好,做任何世俗的事情也好,凡是自己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所做的任何實修,應當都知道這一切,諦實都不能夠成立,應當像如夢似幻一樣,譬如說好像我們晚上做夢夢到,夢中的情景一樣,這個夢中的情景對夢中的心思而言是迷惑錯亂的,但就算它是迷惑錯亂的、是空的,它在夢境的心之中 ,仍然顯現出這些情景 ,一樣的道理,平常我們白天所見到的一切事物,萬事萬物 ,一切萬法 ,應當想一想 ,就像做夢一樣, 像如夢似幻一樣,在內心上面實際上它都不能夠成立,不是真正存在的,這樣的思維有這種見地去實修的話,那修的法就會有威力的。平常我們談到空性的時候主要都是指對境 ,其實空性不是只有對境、有境,神識本身也是空性,我們的心當然也不能說它是色法,也沒有形像,內心的空性是這個樣子,用的比喻就譬如說像天空一樣,天空呢,也不能說它是色聲香味觸,不能夠指出來的,但是你說天空是無嗎? 又好像說它是有,說它是有又好像無,說無又好像是有,只能說它離戲,離開戲論的,所以,深寂離戲,光明且無為,就像天空一樣,它是離開一切戲論的。 
  內心是空性,如果要把內心的空性做一個解釋說明的話,在顯教的佛經裡面兩個主要的方式,就是教言跟推理,佛陀跟聖者的教言和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進行心性直,可是如果密咒乘門裡面就不是了,靠上師口訣,由上師口訣來進行直接的指示,讓內心直接產生對空性的了悟。如果用教言跟推理來做說明的話,經常被引用的句子,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尼連禪河六年苦行,之後到菩提迦耶金剛座現證佛果,剛剛證悟的時候,就講了一個偈子,深寂離戲光明且無為,就是深寂,甚深寂滅,有如甘露之法我已得,這個萬法空性它是甚深的、寂滅的、光明的、離戲的、而且無為的。一切萬法深寂離戲光明且無為,深是指空性,萬法都是空性,寂滅是指我們現在迷惑錯亂的心,六識, 六識所見到的這些景象都是迷惑錯亂的,實際上它是空的 ,所以這些迷惑錯亂的景象最後都會消失掉, 因為它是空的, 所以叫做寂滅, 離戲是指內心本身也離戲論 ,因為心本身不是有, 也不是無 ,也不是二有, 也不是二無 ,也沒有大, 也沒有小 ,也沒有什麼顏色, 也沒有什麼形狀 ,沒有辦法去描述它, 所以稱之為離戲, 無為的意思是指, 它不是因緣和合 ,這個心, 它不是說有透過意義條件把它製造出來 ,所以,不是由因緣而生也不是由因緣而滅 ,所以,稱之為無為 ,這個是佛陀證悟佛果的時候直接所做的心性直指。
  如果密咒乘門 ,由上師直接做口訣 ,運用口訣來做心性直指的話 ,那上師就告訴他 ,先看看你的心是什麼樣子吧! 好好看著吧! 還沒有找到心為止,都要繼續不斷不斷的每天禪修,所以這個時候不會引經據典來講,不會的 ,也不會用邏輯推理去做分析, 都不用這種方法。這樣子來做觀修的原因是因為弟子要對上師百分之百完全相信, 一直根據口訣來做禪修 ,如果說是別人講的我從書上看到的 ,相信歸相信 ,總是不會百分之百的相信,所以由口訣來進行傳授的好處 ,就是弟子如果有百分之百相信的話, 那就很容易來做禪修了 。
舉個例子而言 ,譬如說呢: 一個朋友告訴你 ,某一個產品非常好, 用起來效果非常好, 但是因為你對這個人非常相信 ,你想他講的應該是真的, 因為我相信 ,所以你去買了, 買了之後你也用了,這個產品真的效用非常好, 這個時候的相信之心 ,才是真正的相信之心 ,因為他把這個產品用過了。同樣的道理 ,我們談到甚深空性的時候, 主要的重點應該放在分析自己的內心, 在分析其它對境是空性的這個部分, 那就屬於次要了 。
 那甚深空性的觀修 ,禪修者 ,是不是棄捨世俗的一切?口中也沒有吃的、身上也沒有穿的、也沒有住的,是不是要這個樣子去做禪修呢? 那也不必這麼糟糕做實修,你也可以有吃有穿有喝去做實修,但是, 口中所吃、 身上所穿、 身體所住的這一切 ,應當要知道它如夢似幻, 它只是一個幻影,而不是真正存在的,要這樣子想,在這個情況之下,來吃食物、穿衣服的話,這個也算是實修 。
   佛陀曾經開示說,一切萬法如夢似幻一樣, 當我們睡覺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境, 夢境之中景像都出現了, 可是當我們醒過來的時候, 夢境消失不見了 ,它會變成我們內心的一個回憶, 回憶起來的時候, 那我們分析這夢境, 它跑去哪裡呢? 它從什麼地方而來的, 找不到 ,因為,它其實它只是一個幻影而已 ,那一樣的道理, 我們醒過來之後 ,白天所看到的一切 ,其實都如夢似幻,了解它如夢似幻 ,而去享用它的話 ,那就沒有貪念、執著、 沒有耽著、這個就是實修的一個成效。 薩迦派的一位禪修士 ,叫卓昆卻巴,他就曾經講過 ,他說弟子所顯的景像不會造成束縛,執著才會造成束縛,內心對萬法的執著, 才會讓我們墮入輪迴之中 ,墮入惡道之中, 所以,所顯的景象不必把它滅掉, 其實也不必要,也不能夠 ,就像太陽月亮出來的時候一定有它的光存在,可是我們對萬事萬物的貪念執著這個要斷掉,由於貪念執著才讓我們墮入輪迴當中。
  那自己觀修空性能不能掌握關鍵?有沒有什麼成效呢?自己反省反省就會知道的,如果說呢自己修法之後, 貪念、嗔念、愚痴越來越少,以前不一樣了,那就表示這個觀修是正確的,假設修法完畢之後,貪嗔癡也沒什麼改變,內心煩惱越來越多,那表示自己對空性的禪修不正確,沒有掌握到關鍵。
 說他是一位行者, 這不是因為他很有身分、很有地位,也不是說他外型長的好看不好看,不是用這個方式來界定,行者的界定應該從他內心的貪念執著強弱來做界定,如果能夠滅掉很多的…大的行者,能夠滅掉很小的…小的行者,就行者而言, 也不是說他是一個大博士、大成就者,不管你用什麼名詞來表示他,主要的就是能夠滅掉貪念、執著,能夠滅掉很多的,就是大行者,能夠滅掉很一點點的,就是小行者。
今天的課程,我們講述到此,大家也了解空性的意義,我們也結下法緣,仁波切說:他盡自己的努力,把所了解的部份講解給大家聽,大家能夠了解多少?還有大家要如何做實修?那就完全靠自己了,將來自己觀想本尊,或者是課誦念誦的時候,無論如何,做什麼實修,都應當安住在見地上面,空性的見地,就是一切所顯的景象都如夢似幻,並不是真的,這樣子,把貪念、執著減少,好好的累積這一方面的習氣,將來就會有非常好的成效,將來自己觀修空性的時候 ,或者是觀想本尊身,本尊的色身也應當是空性,念誦咒語的話,咒語的聲音也應當是空性,如果去利益眾生的話,自己所利益的對象也是空性,在順緣當中也不必太快樂,這也是空性,在逆緣當中也不必痛苦,這也是空性。一般來講假設是一個真正的空性的實修者的話,那向上面熱切追求佛果的這種期望之心也不會存在,向下恐懼對墮落惡道輪迴的這種害怕之心也不會存在,為什麼呢?因為僅僅只是安住在空性當中,因此,沒有期望、也沒有懷疑,正式的實修者應該要這個樣子,或者有人這樣講,那如果真的證悟空性的話,那不是什麼都沒有,完全陷入黑暗之中嗎?那也不是的,原因何在呢?我們舉個例子來講:做夢的時候夢境之中迷惑的景象出現了,可是,當夢境醒過來的時候,當然這些迷惑的景像全部沒有了,消失得無影無蹤,它是夢,可是,我們醒過來不是看到四周的景色嗎? 四周的景色不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出現的嗎?所以,當我們了悟空性的時候,六識的迷惑錯亂的假象全部消失不見了, 成就佛果的時候,沒有任何貪念執著的果位就會出現了,所以,不會陷入空洞洞、黑暗暗之中,這時候迷惑的景象完全沉沒不見,浩瀚廣大無邊的本智就會出現了,這是成就佛果的時候。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