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虔心悲切遙呼上師祈請文》講解〈7〉

《虔心悲切遙呼上師祈請文》講解

原文作者: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授課上師:桑傑年巴仁波切
授課日期:2005.3.12~3.13
授課地點:台灣台中自生遍在佛學中心
中譯整理:堪布羅卓丹傑

首先我們要發起菩提心,為了遍虛空一切的眾生都能夠成就圓滿的佛果,因此我們來聽聞甚深的遙呼上師的法教。

「些許毀譽即生憂喜心,些許惡言即失忍辱甲;見無助者不生慈悲心,臨布施境卻為慳吝縛。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心續得與法合一。」第八段是希望能與法合一。如果有人詆毀我們時,我們就對他不歡喜,當有人讚譽我們時,我們可能對他就會生喜愛的心,別人一點點惡言相向的時候,我們就失去忍辱的鎧甲,見到這些痛苦無助的人,我們也生不起慈悲心,面臨布施境的對象譬如說見到窮困、貧困的乞丐我們又被自己的慳吝所纏綑住,因此祈請上師慈悲加持我們,讓這些問題都能夠清除,而讓自心能與法合一。

「無實輪迴卻執為有實,為衣食故捨究竟意樂,生活資具貪得而無厭,非真如幻之法欺自心。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捨棄貪著此世心。」第九段是加持我們捨棄貪著此世的心。「無實輪迴卻執為有實」是說本來輪迴是沒有真實存在的,但我們卻不知道這點而執著它是實有的。「為衣食故捨究竟意樂」是指我們為了今生這短暫的衣食而捨棄了來世究竟的快樂。「生活資具貪得而無厭」就是生活的一些條件、資具、東西都已經足夠了,但我們還是得不到滿足,「非真如幻之法欺自心」就是自心對於外在的一些色聲香味觸等等都非常的執著,對於各種的色只要是好看的我們就生起貪著,不好看的就生起了瞋恨,同樣的香味也好,各種的聲音也好,我們都會生起這種貪著,可以說被這些如幻的法欺騙了,因此祈請上師加持我們讓我們對此生不要有貪著心。

「微細身心苦惱亦不忍, 趨於惡趣仍頑強無懼。 因果不爽歷歷而現前, 不修善業徒增罪惡狀。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生起信仰業力心。」第十段是祈請加持我們,生起信仰業力的信心。「微細身心苦惱亦不忍」在今生裡我們一點點的痛苦都是非常難以忍受的,如果我們造了惡業一定會投生到惡趣的,會受非常多的苦,但是我們似乎對這點不在乎,也完全不感到害怕,非常的頑強,還始終在造作各種會投生惡趣的業因。雖然說因果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大家非常的清楚也都知道,但還是不修善業還是在造作非常多的罪業,如果我們想得到惡趣的苦是那麼的痛苦時,比起今生的苦實在是算不了什麼,因此為了要消除真正來世的這些大苦,唯一的辦法就是消除這種苦的因,就是消除惡業,而消除惡業唯一的辦法就是修持佛法。所以祈請上師鑒知加持我們,讓我們對業果的道理能夠正確的、不顛倒的認識它。

「瞋敵愛親之心常生起,於取捨境迷惑似愚痴。如法行時昏沉而無力,非法行時聰明而機敏。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摧伏煩惱與怨敵。」第十一段是說,在證得遍知佛果想要得到解脫,道路上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煩惱,祈請上師加持摧伏煩惱。無論是敵人也好,我們的親人也好,他們都是眾生,都是一樣的眾生,但為什麼會有分別呢?因為我們各自心中有貪心、瞋心的時候,就分別出我們的親人跟敵人。「於取捨境迷惑似愚痴」,取就是要修持的善心,捨是要斷除的惡心,止惡行善的道理及方法我們都不懂,愚痴的狀態就如同在黑暗中一般,「如法行時昏沉而無力」如法行時即在我們禪修時,或在聽聞佛法時或在做任何的善行時,卻想要睡覺,而在「非法行時聰明而機敏,非法行時」是在做一般世間事情時,卻變的非常的聰明、精明,精神也非常的好,也不想睡覺,這一切怎麼會發生的呢?原因都是因為煩惱,所以祈請上師加持能幫助我們催伏煩惱。

所以當我們真的消除了瞋敵愛親的時候,真正就進入到大乘,原來所有眾生曾經都是我們的父母,如果我們是以大乘的佛法自稱,但還有分別瞋敵愛親心的話,那就不算是大乘法,真正在大乘法中為了要斷除這種執著的心,所以要修持菩提心。如果我們稱自己是大乘的行者,修持一些大乘的口訣,做一些大乘的禪修,但是修越久反而還是分別這是我的親人,這是敵人,有這種分別心的話我們就不算是大乘行者。不論是我們不喜歡的敵人,或是喜歡的親人,都是我們的念頭產生的、分別心所生的,他們都沒有實質的存在,親愛喜歡的人也是我們的妄念所生,不喜歡的人也是我們的妄念所生,了解這點之後,貪心的境跟瞋恨的境也就隨著消失了,所以說要消除瞋敵愛親的心,便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透過菩提心要知道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現在已經在修持大乘菩薩道的行者,是不能再有這種親疏的分別心了,第二個方法是透過空性的禪修,直觀我們所謂的敵人他到底在哪裡?親人他在哪裡?或者說執著敵人的這種瞋恨心它的根本在哪裡?執著親人的貪愛心它到底在哪裡?這樣去找的時候會發現找不到,要知道瞋恨貪心的本質都不是真實存在的,由於貪心跟瞋恨心它的根本是就是愚痴,所以了知萬法的實相就能真正斷除愚痴,透過這兩個方法,自然就消除我們的貪心跟瞋心。

「外表儼然清淨行者相,於自內心卻與法相違;如毒蛇般煩惱藏於心,遇緣即露行者之罪跡。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自己能調伏自心。」第十二段是希望自己能調伏自己的心。第一句從外表看起來的各種動作、表情、行為似乎都像是一個清淨的行者,但是反觀自己內心的時候卻發覺自己的貪心,貪著親人的心還有瞋恨敵人的心是那麼強烈,這是與法相違的,第三句「如毒蛇般煩惱藏於心」外表看起來像是一個清淨的行者相,但是一遇到違緣的時候,毒蛇般的煩惱就傾巢而出了,譬如覺得自己都應該沒有瞋心了,都消除了,但是常常遇到或突然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就知道原來自己的瞋心還在,如果我們能夠不被各種的外境所影響,遇到違緣時心能夠不動的話,這才叫做真正的穩定了,要面對消除自心的煩惱,除了自己之外是不能夠靠其他任何的人。

「自身過惡自己不察知,持行者相行種種非法;煩惱不善之業常薰習,善心一再滋生一再斫。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自己照見己過失。」第十三段是祈請讓自己能夠知道自己的過失。

「自身過惡自己不察知」我們大部分都是這樣,一想到過失的時候絕對不會是自己,而馬上會說這是別人的錯,大部分的人都是這麼想的。這就是說通常我們都不知道這一切的問題,其實都是自己的瞋心貪心所引起的,這是最根本的問題。平常都以世間的一種想法,想到出現問題都是他人,因為是別人先做錯後,才會有我們的錯,同樣地都不清楚一切問題的根源是源於自己的煩惱、貪心跟瞋心而起。「自身過惡」的過惡指的就是自己心中的煩惱,如果一個人的過惡自己都沒有辦法察覺的時候,別人要告訴他或者要發覺都是不容易的。像是身體上的行為或是言語上的一些惡語,別人是很容易察覺的,但是在自己心中,如瞋恨心、習氣、煩惱,除了自己之外是不容易、不能依靠別人發現了解的。

第二句「持行者相行種種非法」我們現在都接受了皈依,不只是受皈依戒,也可能在修持一些皈依的行持,或者受持了菩薩戒,發起菩提心,進入了大乘的法教,也做一些六度的行持,但事實上不管我們得到了大乘或小乘行者的名相、名號,已擁有的一個名稱,但真正在反觀反省自己的行持跟作為時會發覺,很多時候還是在害他、欺騙、或者想到自己能獲得到的利益,關心別人的心是很少的,這種的情況及行持還是屬於多的部份,真正完全要利他的心是沒有的,以上就是「持行者相行種種非法」的意思。「煩惱不善之業常薰習」,是說從無始以來,各種的煩惱跟習氣是非常重的,好像只是短短的幾天、幾個星期、幾個月去做一件事情都會讓我們養成一種習慣,而說煩惱跟習氣是那麼的重,是因為無始以來我們就不斷地在薰習。不用說過去,就在此生來說,我們還是不斷地在薰習,不斷的在增長我們的瞋心,增長我們的貪心,各種的煩惱,將來要斷除它是不容易的。

因此善心才會一再滋生又一再地消失,平常有的時候我們想要修持菩提心,一個小時修的還不錯,之後就不見了,或者有時想要禪修空性,或者修持四無量心等等,念完一分鐘後來什麼都忘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就因為我們過去的煩惱,不善的業力是非常強的,它造成了我們生起善心的很多障礙。我們可以看看自己,譬如要禪修時,修一下就發覺腳痛了、背痛了再來就不修了,或者讀經時,讀一讀眼睛痛了就休息一下,但是我們去看電影或者去逛街的時候,怎麼看怎麼逛眼睛跟腳永遠不會痛,這也可以知道我們煩惱的力量是有多強,這是為什麼?這就是一種習氣。

因為我們的身心都已經有一種不好的習慣,自然會覺得這個是舒服的,那個是不好的,但突然來了一個新的習慣,譬如要禪修的時候會發覺身體就開始反抗了,這不是我們的習慣,事實上這就可以知道我們的煩惱力量有多強。以上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要反省,看看原來自己的煩惱自己的習氣是那麼的重,因此現在就要將它斷除。我們稱自己是一個修行者,是一個修持的行者,是一個佛弟子,我們也知道要斷除煩惱,斷除貪瞋痴,要清楚這也是不容易的,譬如今天我們做的覺得還不錯,然而明天又開始生起同樣的問題,可能第二天第三天又會好一點,之後過幾天又會生起同樣的問題。總之,我們要不斷要去面對,而且會發覺是很難消除很難面對它的,更難的是要根除它,從根本上把它消除,這就了解我們從無始以來的煩惱跟習氣是這麼的強。

「逝者如斯死亡日益近,日復一日自心益頑強;依止上師虔誠次第減,兄弟仁愛悲憫逐漸薄。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調伏自心之難馴。」第十四段加持我們調伏自心不好的習氣。第一句在告訴我們每一天我們都越來越接近死亡,我們說一日不如一日,每一小時,每一分鐘,甚至每一秒鐘,都在接近死亡,我們也知道要透過修持才能面對這些,但卻發覺每一天下來我們的貪心瞋心卻越來越頑強,煩惱也是越來越強烈。「依止上師虔誠次第減」這裡的上師是譬如傳給我們大手印教授的上師,我們會發覺剛開始會有信心視他如佛,但是日復一日我們的虔敬心就會慢慢的減少,對於上師的虔誠心我們要倣造如帝洛巴、那洛巴,馬爾巴等大師的修持方式。以上是表詮我們的虔敬心,不能是我們心情好時才對上師有虔敬心,突然上師的表情一下子不一樣了,或者說了不如己意的一句話時,我們就變了,或者虔敬心就減少了,而生起了邪見,這就不是真實的虔敬心。「兄弟仁愛悲憫逐漸薄」這是以密乘的修持者來說,我們跟隨同一位上師等於是在同一個壇城當中,所有的行者都像是親兄弟姊妹一樣,但是這樣的心卻越來越薄弱,因此祈請上師希望您能知道也請您能慈悲的眷顧我們,讓我們這種不好、壞的習氣能夠消除。

「雖已皈依發心與祈請,虔敬慈悲未自心底生;只依文字修法與行善,行持僵化無法深心信。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所作皆趨入佛法。」第十五段祈請加持我們身口意,所有的一切都能符合佛法。「雖已皈依發心與祈請」我們都在修皈依,但很多時候大都是遇到了緊急困難、或者身心不舒服、或者經濟上突然有問題的時候,才會想到趕快到佛堂去吧!去禮拜、點燈、去燒一柱香、去修一些皈依,在很開心的情況下就什麼都忘了,也不拜了,也不點香,也不念皈依了。如果是這樣的行持就代表還不是一種真實的皈依,同樣發菩提心也是如此,有時我們見到一些好的人就覺得自己很有菩提心、菩薩心,但是一遇到自己討厭、不喜歡的,就覺得還是用石頭用棍子來丟他打他好了,那個人找了我們很多麻煩,在我還沒有辦法想到要怎麼報復之前連覺都睡不好,這就不是真實的發菩提心了。「雖已皈依發心與祈請」但一遇到違緣的時候又沒有辦法做到,這就不是真實的。所以說「虔敬慈悲未自心底生」雖然我們皈依、發心、祈請等都會念,但真正虔誠的慈悲心完全沒有生起,所以只是口上說是不行的。

噶當派的一些大師就曾談到:「什麼叫做法?什麼又不是法呢?所謂的法指的是這個方法能對治消除我們的煩惱跟我執,能有效地來對治,這就可以叫做佛法、正法;相反的,不能消除我們的煩惱消除我執,就不是佛法。」宗喀巴大師曾經說過:「他翻遍了所有經續的典籍,最後得到一個結論是,所有的任何一個詞、一個句子,沒有一個不是在告訴我們要降伏我執的方法,連一個最簡單的字母嘎當也好,它也是在講一個降伏我執的方法,」這個就是噶當派的修持傳承,宗喀巴大師就是這個傳承的。「行持僵化無法深心信」表面外相上看起來是在修皈依,是在修發心,但是這只是一個僵化的舉止而已,他真正內心沒有辦法生起大的信心跟虔誠心。所以最後一句說「加持所作皆趨入佛法」就是無論是大的、小的、多的、少的,各種的善行,希望這一切都能趨入佛法。

「一切痛苦源於求已樂,經云以利他心而成佛。發殊勝心卻深藏私欲,利他附帶成就害他行。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堪能自他相換行。」第十六段最殊勝、最究竟的修持菩提心的方法,就是自他交換的方法,這也是修心的教法。所有的苦痛是從哪裡出生的呢?都是由我執,一種說「我想要得到、我要什麼」的心而產生的,而最殊勝的佛陀,是最清淨的、最究竟的佛陀是為什麼會成就的呢?就是因為他具備了利他的心。雖然知道所有的苦都是由我執而出生,最究竟的快樂,如佛一般的行持是由利他的心而能夠產生,雖然我們都知道,我們也可能開始皈依發心,但是我們卻還在造作害他的事情。「發殊勝心卻深藏私欲」嘴上在誦發菩提心,開始發心,但卻心中還藏著各種私慾,「利他附帶成就害他行」不用提到要利他,所有的行為幾乎都是在傷害別人,了解以上的心念造作我們就要祈請上師加持我們,「加持堪能自他相換行」自他相換就是將一切眾生的苦,一切的苦因一切的惡業,都領受過來自己承擔,再將自己的快樂及快樂的因,所有的善業,所有三世一切時所積聚的善業都要迴向給一切的眾生,這樣的一個修持也不只是嘴上說說或是文字上記載而已,而是要真正的去行持,這個方法才是修心的教法。

「上師即佛卻執為凡夫,開示深教恩德旋遺忘。若己所願不逐即退心,懷疑師行而為邪見蔽。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增長虔敬勿退失。」第十七段希望加持我們的虔敬心不要退失。雖然上師的本質就是佛,外相是示現為一個凡夫身,但是我們不知道這一點而執著以為上師就是這樣一個凡夫。尤其在密乘當中,我們說上師如佛,透過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心才能夠得到加持,如果我們不認識不知道這一點,就算再多的時間也得不到上師的加持。「開示深教恩德旋遺忘」上師以他的大的慈悲心,不斷的教導我們告訴我們一些深奧的修持方法,但我們卻很容易就忘記了。「若己所願不逐即退心」自己有一些不符合自己意思的時候,還會對上師生起不滿。「懷疑師行而為邪見蔽」上師會依據弟子根器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行為事件,但由於我們心不清淨以凡夫的想法,所以懷疑上師的行為並且生起各種的邪見,這時候我們便會喪失淨觀,以上是告訴自己,希望自己要發願在未成佛之前,無論上師指引或行持任何的示現及各種的行為,都是為了要利益幫助無量的眾生。


--------------------------------------------------------------------------------

問:想成就虹光身,是不是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從立斷頓超大圓滿,另一個是從三使者也可以達到?兩者成就的虹光身是否都一樣?

答:之前提到的是大圓滿法成就虹光身,還有那洛六法成就幻身,問題是說最後幻身是不是能夠證得虹光身?兩個方法最後證得的都是一樣的。

問:如何能夠生起真實無造作的慈悲心?

答:需要次第來修,要透過觀想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而且要思維他們的恩德跟我們今生的父母的恩德是一樣的,次第地生起菩提心,也就是要次第慢慢地練習的。在之前仁波切曾談到以七重因果的教授來生起菩提心,就是這一個。〈續...〉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