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散財之道:滿足個人需求後反哺於社會
第一財經日報 張愎
巴菲特與好朋友比爾·蓋茨連袂號召400多個美國億萬富翁將財產捐出一半,兩個月之後獲得了40名富豪的回應。目前,這兩位頂級富豪正致力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他們的“捐贈誓言”。
對於這些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億萬富翁們來說,花錢所需要的才能並不亞於賺錢。如何安排積聚起來的財富,考驗著他們的智慧。
對於如何分配財富,擁有價值470億美元“大雪球”的沃倫·巴菲特早已找到了答案。他選擇在滿足個人需求之外,將其反哺於社會。
本週一剛剛度過八十大壽的巴菲特,50年來一直居住在一幢估值為50萬美元的房子中,穿著早已破舊的衣服,最愛吃的食物是漢堡和薯條。他的這種“吝嗇”不僅僅是對自己,也表現在對自己的孩子上。
巴菲特早年就曾宣佈要在自己去世之後將80%的財產捐獻給慈善事業,由他的妻子蘇珊全權負責。然而,蘇珊2004年去世之後,巴菲特按照約定將蘇珊的那一部分分配給家庭基金會後,決定將剩下的個人財產中的99%用於為貧困學生提供獎學金以及為計劃生育方面的醫學研究提供資金,而大女兒蘇西、大兒子霍華德以及小兒子彼得都不能從他手中獲得“一分錢”。
基於以上承諾,他將逐年把他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份轉移到蓋茨基金會以及三個子女分別管理的3個慈善機構,另外一部分將轉給蘇西創建的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目前,蘇西的基金會關注女性生育健康和家庭規劃,霍華德的基金會專注于向非洲地區國家捐款,彼得的基金會將重點放在人權上。
對於巴菲特為何選擇這種分散財富的方式,存在著不同的解讀。
在合法的框架內追求利潤最大化被認為是人的本性,因此巴菲特為慈善事業傾其所有的做法招到了一些人的懷疑。
在美國政府徵收稅率高達55%的遺產稅的情況之下,巴菲特對慈善事業的捐獻時常被指責為避稅的一種形式。即使巴菲特曾強烈反對布希政府取消遺產稅的措施,但卻被認為是虛偽的。《華盛頓郵報》就指出,如果巴菲特真的覺得遺產稅是必要的話,那他應該確保他的錢都會落到政府手中。
然而,我們不應該忽略人性是具有兩面性的,商業原則不可能用來支配生活的每一個方面。
“與付出的相比,我被‘瘋狂’的回報著。我得到的物質財富多到不成比例。我已經擁有了生命中想要的一切。”巴菲特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表示,他所得到的高額回報歸因於幸運,他的幸運在於能夠出生在美國,而更幸運的是擁有與生俱來分配資金的天分。
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一個人的成功都是得益於社會,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異在於幸運與不幸運,因此將財富回歸社會也是最正常不過的選擇。
在美國,巴菲特的理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963年,巴菲特的父親、國會議員霍華德·巴菲特在去世時,留給巴菲特的除了幾件私人物品外,幾乎沒有任何遺產。巴菲特曾建議父親不要為他的將來做更多的安排和打算。
另外,卡內基所宣導的“遺產是對後人的詛咒”也是巴菲特一直秉持的原則。巴菲特曾說,那種以為只要投對娘胎便可一世衣食無憂的想法,損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