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筱雯】 2010/01/27
一個好的企業捐款策略,效益經常直接反映在人才吸引,因為公司全體參與回饋社會的過程,不僅可藉由增加部門間的互動來增加對企業的向心力,更有助於塑造「集體行善」的企業文化。因此,「提升員工參與」是運用企業捐款提升公司價值的第一課題。
在慈善單位的選擇方面,企業會先邀請合作慈善單位到公司進行簡單扼要的簡報,一方面讓員工了解企業捐款的去向,另一方面也可透過彼此的互動,激發員工參與行善的靈感與熱忱。再採行由下往上的決策模式;由員工提名受惠單位,再經由公司CSR委員會的評估,最後再由投票表決,以取得整體公信。
企業捐款不只是老闆掏腰包
國外企業向來不熱衷老闆自掏腰包。一來是老闆自掏腰包的捐款難免流於「一次性消費」。再者,員工恐怕無法理解高層回饋社會的策略意義,更遑論想要藉由企業捐款來營造正面企業文化。因此在國外,企業捐款多不是老闆自掏腰包;相反地,員工捐獻往往才是企業募款的主要資金來源。然而員工捐款畢竟仍是自願自發性的活動,因此為了提升員工參與,募款方式則會力求過程活潑有趣,讓企業捐款不僅是fund-raising,也是fun-raising。
「追加基金」 激勵人心
國內外企業捐款行為最大不同處在於,國內雇主多半是捐款資金的主要來源,然而在國外,員工響應才是主要精隨,雇主通常只是扮演「從旁激勵鼓舞」的角色;國外企業不採取定額預算,而是以「追加基金(Matched Fund)」的策略來決定最終捐款金額。追加基金的概念其實就是「員工捐多少,雇主就跟進捐多少」。以11月「蓄鬍月 Movember」為例,SThree公司員工捐款約3700英鎊,那麼雇主就會跟進捐出3700英鎊,使募款總金額為7400英鎊。公司此項追加的舉動,不但對員工的響應產生激勵作用,同時也將公司回饋社會的理念跟員工參與做了最好的連結。一旦員工對公司CSR政策有所體悟,那麼企業捐款就不再只是「散財做面子」的行為,而是有助營造正面內部文化、凝聚員工向心力的策略,進而內化成為企業文化。如此一來,不但有助日後社會企業責任的執行,其反映在人資管理的附加價值,將是企業永續發展下最難能可貴的一項利器!成果報告、以及其他內部CSR教育訓練或是義賣募款活動,CSR才能逐步由上往下慢慢推廣,也唯有如此,企業才能著實回收CSR對公司長遠營運的實質效益,讓CSR不僅可以滿足「回饋社會」的心理期許,更能為員工職涯發展與公司價值提升,帶來更多的正面效益。(作者彭筱雯為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管理策略碩士,目前就職於跨國人資顧問集團SThree。)
【完整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