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合作開創全球創新典範
【經濟日報╱社論】
2013.05.26
大陸海協會長陳德銘日前在接受聯合報系專訪時表示,台灣在創意、設計、技術引進等方面具優勢,大陸以加工生產、資本等見長,兩岸應當合作共同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他希望兩岸未來能共同「抱團」(合作),創造零加零大於一的雙贏結果。
誠如陳會長所言,全球經濟前景不明、貧富差距及就業的議題亦在世界各地蔓延,環境永續的呼聲與要求愈來愈高,面對全球環境的急遽變遷與挑戰,此時此刻深化兩岸產業的合作,絕對有其意義及必要性。
除了全球化的議題之外,觀察兩岸產業的發展,雖然發展時間與脈絡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性的結構性問題需要解決。
在製造業方面,以標準制訂而言,過去兩岸產業皆缺乏主導性的領先技術,附加價值並不高;在技術創新方面,也因市場都在歐美,較缺乏主體性的研發,尤其代工製造導向的經營型態,更不利於市場創新;而在整合應用方面,產業發展主軸偏重硬體製造,軟體及系統整合較為不足,應用整合服務空間因而受限。
不過,情勢已有所轉變,全球經濟動能已逐漸從歐美市場轉移至新興市場,其內需市場將為產業未來標準及產品規格制訂,提供基礎;而兩岸產業分工完整,台灣廠商過去30年在大陸的投資與不斷精進的製造管理技術,不僅提供了大陸產業發展的動能,也為在地就業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此外,在全球科技創新的競爭中,台灣的高科技產業目前已居於關鍵地位,未來若能結合兩岸優勢共創標準與應用之技術創新,將創造更多的市場,尤其是針對新興市場提供新的亞洲觀點的整合創新應用,更深具潛力。
在服務業方面,對於台灣來說,不僅擁有領先知識與經驗,且具深入民生細微面的營運模式,但受限於內需市場規模,服務業的科技化與國際化成為未來的策略發展主軸;對大陸而言,服務業發展較晚,目前占GDP比重仍不高,未來如何擴大內需,加速從以工業為主轉型至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兩岸服務業應該有很大的發展及合作的空間。
因此,雖然面臨全球經濟遲緩及激烈競爭的壓力,但可以透過雙方的強項攜手共創市場,這除了可以協助產業升級與轉型,也讓彼此在全球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兩岸產業合作雙贏的策略,可以從幾方面著手:
首先是合力制訂標準及研發下世代產品:整合兩岸新興產業的合作研發能量與資源,完成兩岸產業標準訂定,形成亞太地區主要標準,同時成立國際標準組織推動平台,將兩岸標準進一步推向國際標準組織;也可合作進行消費行為需求探索,針對新興市場訂定下世代產品的規格,以對焦技術發展方向,先期做新興市場的部署。
其次,結合兩岸產業的互補優勢,明確兩岸產業布局及重點領域,透過產業鏈的分工與整合,形成策略聯盟,提升兩岸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並針對兩岸未來積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與聚焦關鍵領域共同研發,以擴大綜效,降低研發風險以及產業發展衝突與矛盾。
最後,建議透過兩岸共同的資金挹注,輔以兩岸合作平台的建構,以茁壯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可思考針對潛在新興領域共同投資資源,探索共同發展全球品牌的可能性,以擴大兩岸產品的國際市占率。
綜言之,如何透過雙方產業的分工整合,優勢互補,以共同應對未來的嚴峻挑戰,相信是兩岸人民共同冀望的方向。也期望透過這些合作與努力,能夠建立兩岸穩定的合作架構,完善兩岸良性互動機制,並透過資源整合開創全球創新整合的應用典範。
【2013/05/26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