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法營造美好人生
學誠法師
大家來到寺院,想必都會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都會有一種虔誠的心、恭敬的心。為什麼來到寺院裡會有這樣不同於到其它場所的心理狀況呢?因為我 們外在的環境不一樣,氛圍不一樣。寺院不同於社會上的公共場所、娛樂場所的氛圍,寺院裡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在修行,有出家的法師,也有居士。雖然在歷史上也發生過滅佛的事件,像我們常常聽到的“三武一宗”滅佛等,但是再怎麼滅,還是沒把佛教滅掉,現在信佛的人反而越來越多。我們所有的風景名勝區,幾乎都有寺廟,都有流通處流通佛法,也可以請到佛像。目前我們國內也有很多的企業和藝術家,不斷地在製作佛像,並且都很有規模。
現在,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開放,宗教信仰也很自由,物質生活也比較好了,所以大家開始追求精神領域的提升,需要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信仰。宗教信仰,尤其對佛教的信仰,是最為穩妥、最為安全與可靠的,也是最容易被中國人接受的信仰方式。佛教已經在中國流傳兩千多年,已經同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融為一體。雖然佛教發源於印度,遺憾的是過去很多印度人反而不知道佛教,甚至不知道歷史上有釋迦牟尼佛。後來他們怎麼瞭解到呢?是根據中國的玄奘大師、義淨大師、法顯法師等西行求法的高僧,寫下的《大唐西域記》等著作。《大唐西域記》等被翻譯成外文以後,他們再慢慢考證,通過考古發掘得到驗證,原來在印度歷史上確有釋迦牟尼佛,佛教確實在古代印度廣泛傳播。
反而,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漫長歲月中,在各個歷史時期,各個社會階層,中國人都知道有佛、有觀音菩薩等。更多的平民百姓,他們根本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也就是說,在我們中國善男信女們的頭腦裡,佛是沒有國界的。實際上,佛確實是沒有國界的,他不受時空範圍的局限,只要你信仰他,都能夠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護佑。現在很多西方人也信仰佛教,如歐洲人、美洲人、澳洲人,甚至非洲人。佛教傳入世界各國,為不同民族所接受,這充分體現了佛教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宗教情懷。
我們過去對宗教、對佛教,會有一種片面、負面甚至錯誤的看法。當然,現在的社會輿論也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時,要求宗教界在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呢?就是宗教對世道人心有益的作用,要把這種好的作用發揮出來。這樣的話,從整個社會環境來講,對佛教信仰的接受與傳播,將會越來越好。
我們來到寺廟,更多的人對寺廟,對佛菩薩,對出家的法師,是非常陌生的。長期以來我們受到的是諸如小說《西遊記》、電影《少林寺》以及其它影視作品的影響,這些影視作品傳達出來的更多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因為這些都是演員演出來的,沒有根據出家法師的指導,沒有經過佛教界的認可。大家先入為主,接受了這樣的觀念以後,本來對佛教、寺廟、出家人就不瞭解,在接受這些非常負面、片面的觀念以後,對佛教的誤會也就越來越深,誤解也就越來越 多,不知不覺就形成了一種觀念,認為佛教與社會格格不入,出家人只是敲敲木魚念念經,是很消極的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越來越多,再加上現在是商品經濟時代,佛教寺廟也受到社會各種各樣思潮的衝擊,受到商品經濟的衝擊,寺廟裡也很不容易保持一方淨土。因為寺廟本身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它和社會人群息息相關。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這樣一個特殊因緣下,人們要認識佛法的本質,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夠領會到佛法的真正內涵,要具足很大的善根福德因緣。因為信仰佛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精神上的境界,超凡脫俗以後的感覺,用佛教的話講,就是淨化人心——人心完全都是清淨的,完全超越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後的空靈的境界,空性的境界。
在印度,有一位居士很有名,叫作維摩詰居士。他在佛法上的成就很高,在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比有些出家法師的成就還要高。唐朝的時候,也有一位號稱是中國維摩詰的居士,他的名字叫龐蘊,這位居士也非常了不起。他天天參悟佛法,後來覺得自己功夫已經很好了,有一定條件了,於是開始遍訪名師。他聽說在江西有一位馬祖道一禪師,禪定的功夫很高,對佛法非常有境界,這位龐蘊居士就發心到馬祖道一那裡去參拜。參拜的時候,這位居士提出一個問題說:“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萬法,就是萬事萬物,包括所有的人、社會和自然,也就是說不同世間這些現實的人和事物作朋友的人,是什麼人?換句話講,不同於凡人的人,是什麼人?馬祖道一就回答他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再與汝道。”意思是說如果你能夠一口把西江裡面的水全部喝盡,再告訴你這個答案。一般人沒有那麼大的氣魄,也沒有那麼大的心量跟肚量,一口能夠把西江裡面的水全部喝進去。但是龐蘊居士就在馬祖道一的這個答案下,大徹大悟。他在馬祖道一的道場裡面專門修行兩年,之後他就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扔到江裡不要了,帶了他的家眷到山裡面專修,最後成就非常高,有很多他的語錄流傳於世。
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學業、事業有成之後,人生的歸宿是什麼?人生的追求是什麼?維摩詰居士在印度是一個很有成就的人,龐蘊居士在中國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人,他們最終都選擇去修行,這就關係到對修行的正確認識問題。修行不僅僅是念經、磕頭、念佛,換句話來講,念經、禮拜、念佛,是修行的一種方式,目的是要對治我們的散亂心、分別心、狂妄心、貪婪心,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如何來認識、來對治內心當中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對於世間的東西:比如財富、物質、名位等身外之物,大家喜歡去追逐。用世間的標準來講,這是一種成就。在過去,如果你是貧下中農,越窮越好,身份自然也就會比較好。現在可就不一樣了,人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少人會認為越富越好,越有錢越好,越有錢越能說明這個人有能力,越有錢越體面。這是因為在不同的時期,社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但是你所擁有的物質財富,一方面可以說是 你自己努力創造出來的,但另一方面,在我們創造、得到這些財富的過程中,是怎樣得到、怎樣創造的呢?在得到和創造的過程當中,是不是有損人利己的行為和動機?如果根據佛法的原則來講,要自利利他,如果自利損他就是不對的,不能給別人造成損失,更不能去害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達到雙贏,大家都能夠得到利益與好處。實際上我們在經營的整個過程中,更多的時候只是考慮到一方的利益,而不會去考慮到顧客,不會考慮到社會更多的人,不會考慮到國家。這樣做怎麼可能找到平衡點呢?在不損人、不害人的前提下,又能夠在國家現有的法律法規政策環境下去經營事業,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經營事業其實就是經營自己的人生。看一個人的成就不僅僅是從他的物質擁有量來判斷:不少人錢賺很多的時候就會出問題,然後破產,這個原因就是人的貪欲在作怪。也就是說,如果拼命的用種種方法去掠奪財富,就說明人的貪欲在擴大,貪婪的欲望在起作用。我們得不到的時候,就會採取種種手段、謀略加害於人,用佛法的觀點來看,就是瞋心;如果看到別人得到財富,看到別人在進步、被提拔、有好的職務等,我們自己內心就會難過、不好受,根據佛法的觀 點來看,就是嫉妒心在起作用;自己比較有能力、工作比較好、家庭比較好,就會覺得別人較差,別人不如我們,別人怎麼會那樣差勁,根據佛法的觀念來看,就是一種慢心;在現實生活當中,常常不知道自己何作何為、何去何從,不知道怎樣同別人打交道,與人相處,與人為善,不知如何下手,根據佛法的觀念來說,就是無明、愚癡。這些都需要靠佛法的智慧來淨化。所以更應該從精神層面來看,剛才我所談到的這幾種內心的問題,用佛法的話來講,就是煩惱。這些煩惱如果得到淨化以後,通過我們個人的努力,我們能夠得到多少,就是自己的成績,自己的因果了。如果得不到,內心也不要瞋恨於人,也不要不好過;自己比別人好,也不要去輕視別人;別人比我好,也不要覺得不如人,不好受。這樣的話,我們就有了平等心、無分別心,我們內心就能夠找到自我平衡的辦法,就不容易受到外境、別人、物質環境的負面影響。不然,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左右,不知不覺,自己就找不到感覺,自我的意識慢慢就沒有了,自己更不知道要怎麼做、怎麼走,就會迷茫困惑。這是當代很多人所遇到的問題,他們總是處於迷茫、困惑、彷徨、無助、無奈等狀態,久而久之,人就成了一個亞健康的人。這樣,自己的生活就越來越缺乏樂趣和方向,沒有能力去認識自己的問題,沒有能力去反省自己的問題,更談不上如何來改進自己的問題。
現代社會因為科技、商業、物質的主導作用,人內心的力量、心靈的力量越來越脆弱,變得沒有能力去查找問題。如果你想在社會上有所成就,能夠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自己就要拼命地努力工作。久而久之在這樣的大環境裡,人就會活得越來越累。你拼命的工作,雖然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內心當中的幸福和快樂,反而離自己越來越遠。天天工作,就沒有時間和自己的親人在一起,沒有心思來享受天倫之樂,來享受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優美。也就是說自己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自己沒有心思去享受它,更不要說我們內心的境界與功夫了。因為我們所有的心都用到物質層面去了,不知不覺,自己的心就成了物質的奴隸,也就是物質主導了我們的心,而不是以自己的心來主導物質。當然佛教不是一般意義上所認為的唯心主義,佛教談的是緣起論,心和物是平等的,最終都能夠用空性來解釋與會通。
如果心變成物的奴隸,是很痛苦很悲哀的事。怎麼辦呢?不是說我們不去創造,不去努力,不去追求,而是說我們在努力、創造、追求的過程中,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如何來面對與解決?內心的創傷如何來彌補?內心的困惑如何來破除?從而能夠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信心,對自己的未來與前途越來越感到有希望。
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生活在世間,對世間是一個有作用的人,是一個能給別人帶來幸福和快樂的人,是一個對別人有幫助的人。更進一步來講,與自己所接觸到的人,比如與自己同一單位的人、同一部門的人、同一企業的人相處,你如果是主管的話,應該要有恩於大家,有利於大家,有助於大家,這樣下面的員工,跟我們相處的人,才會覺得我們的主管,我們的上司,我們的負責人,對我們有恩、有利、有説明,自然而然大家都會擁護,感恩戴德,聽話服從。如果反過來,帶頭人自己也會很痛苦,覺得手下這些人不可靠,不值得我信任;下面人也一樣會覺得,上面領頭的人,都是自私自利、不顧大眾利益的,久而久之也會背叛。這樣,我們整個人生的方向就沒有了,我們整個的環境就不和諧了,問題就會百出,要做的事就幹不成。所以,我們在一個單位裡面,只要有人的地方,肯定會有問題,會有矛盾,會有煩惱。我們要淨化自己內心的煩惱,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以及要同我們相處的人、自己周圍的人、跟我們息息相關的人,跟我們利益相關的人改善關係,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去對待與解決。這樣慢慢把這個問題想通了,這個問題得到淡化了,其它的工作自然而然也就會越來越好做,事業也就會越來越有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