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文/菜媽的親職教養部落格李顯文老師】年齡僅差1歲的兄妹,哥哥數學不好,以至於經常妹妹都會的數學題目,哥哥卻怎麼都解不出來。焦急的媽媽忍不住常以「妹妹都會了,你為什麼還搞不懂?」期望能激勵出哥哥的好勝心和榮譽感,但是此招似乎全然無效,因為哥哥只會惱羞成怒地怪老師、怨妹妹,就是不願承認自己「連妹妹都不如」,當然更遑論能亡羊補牢、力求精進了。
父母經常將手足拿來做比較,本意當然是希望表現差的一方,能夠見賢思齊而急起直追,然而這樣做真的有效嗎?
父母經常將手足拿來做比較,本意當然是希望表現差的一方,能夠見賢思齊而急起直追,然而這樣做真的有效嗎?例如在下面的狀況裡,父母不妨設身處地的體會一下,如果你是狀況中的太太,你會有什麼感受?
一天,你正準備下鍋炒一道菜,本來廚藝就不精的你,因為沒啥把握正兀自猶豫時,你的弟媳正巧進來廚房,且見狀就二話不說地拿起鍋鏟,立馬就炒出了一道好菜,這一切又正好被你的先生瞧見而搖著頭對你說:「你看人家年紀輕輕這麼會做菜,你怎麼當了這麼久的主婦,卻連個菜也不會煮?」
請問此時的你,是會深自反省、虛心改進?還是更加厭惡做菜煮飯且在心裡暗罵弟媳多事、愛表現?…應該是後者居多吧?!
同理,哥哥的數學不好,他絕對不會不知道,父母一味在數學上對他施壓,等於是一再地告訴他:你的數學真是有夠差!…使得他只會更討厭數學、對於這一科更缺乏興趣和信心罷了。而孩子一旦學習的胃口喪失了、自信沒了,自然就不會將力氣、時間用在自己反感的科目上,以至於學習態度變得被動、排斥——父母不逼就絕對不會動一下了。
因此對於這種失去學習動力的孩子,父母只能慢慢鼓勵他,協助他重拾對於這個科目的自信。所以當他數學做對時要立即讚賞他,藉以讓他知道自己其實可以、也正在進步;當他主動去解題,也要肯定他願意去面對、去思考的用心,同時在為他解說難題時,也要用更具體的方式來說明、解釋,因為他對於邏輯抽象的理解概念本來就比較弱。
萬一在孩子弱項的科目上,父母實在找不到太多可讚賞、肯定他的地方(很可能孩子就是爛到找不出一丁點的好和進步),那麼努力去尋找孩子其他的優點及強項:貼心、 大方、富創意、作文很強、體育極佳...藉以改變孩子對自己負面的觀感、重塑其正面的自我形象,才能讓他開始對自己有所要求:我的數學這麼爛,怎麼行啊?進而就會主動急起直追了。
最重要的是千萬別再拿妹妹和他比,因為「比較」從來就不是什麼好的教養方式,只會一再挫折孩子的自信,尤其「手足間的比較」更是糟糕至極的事,只會使得手足感情變得惡劣,畢竟有誰會去喜歡一個老是讓自己丟臉、難堪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