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行善立德法門 分類:身心整合

談行善立德法門

蕭天石

道家有行善立德法門,也就是功德法門。儒佛二家,亦重修此。良以行善立德,乃為人處世、入聖登真、成佛作祖之不二法門。德惟善,善則與天理相應。自心意之隱之微,以至行事之顯之著,不可一絲毫反乎善者,有絲毫遠乎天理者,即冥合德矣。惟須知道:身善不如心善,身德不如心德;故行善立德,首貴乎存心,亦即是端心術也。行善事,必先存善心;善心無他,即仁心而已矣!所謂內聖之道,唯一法門,就是在從心地上起修。心為人主,行為心表,存心善,則行事亦無不善矣。存養久之,自然純熟,不發則純亦不已,發則自然中節。不假思慮,便為至善!

  聖賢事業無他,其立腳點與下手處,只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而已。故大學講明德新民之道,只有在止於至善一語,實則只是一個字而已!這是何等明白!何等簡易!而世人多忽之,多難之,此所以自孔孟而後,天下少聖人也。

  純乎善,則自天理流行;天理流行,則自人欲淨盡;人欲淨盡,則自道心作用;道心作用,則自天人合一矣。古聖所謂天人合一工夫,只是教人處處去以人合天而已。處處以人合天,久之,人自與天相應。相應久之,則自人天無分矣。人天無分,不合而自合,不一而自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以天道本即至善也。故曰:行善即可感天,行善即可合天。 

  虞廷十六字心傳謂: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心只是一心,豈有二哉!其曰道心人心者,為立說之方便法門耳!存其善,即是道心,亦即天理。離其善,即是人心,亦即人欲。中即至善之道,允執厥中,即大學之止於至善也。至善即仁,仁即天道。天道無不仁,天道無不善。存此仁心善心,擴而充之,則不可勝用矣!超凡入聖工夫只在此一簡易法門耳。老子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利萬物為教,道心法,與儒家之言仁,若合符契。 

  為人要不為命運所拘,不為氣數所限,其精神氣概,能獨往獨來於天地間,首宜立德。德可通神,德可格天,亦可彌綸宇宙。小可轉移個人之命運氣數,大可轉移天下國家之命運氣數。德所以修己,亦所以及人;所以化己,亦所以化人。故曰:人無德不立。立德之道,其最淺近平易之下手處,即在行善。大學講明明德、新民之道,余常謂歸根結底,只是在止於至善一語,這是人生修養之標準。即古聖所謂德惟善罪惟惡者是。故立德首宜明辨善惡,擇其善者而行之,不善者而改之;日省其身,為善去惡,斯可與進德矣。 

  行善立德之方,入門處在以孝悌為本,以忠信為用,以禮儀為體,以廉恥為翼。而此八德,尤須以孝悌為先務。由孝悌始,逐漸推廣擴充開去,行之于天下,方可于道德中見性情,於性情中見血脈,於血脈中見生命;而亦平易近人矣。

  行善所以立德,行小善則小德立,行大善則大德立。古聖教人,千言萬語,成就只是一個德字。宋儒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立德以立心為基,立命以立德為基,繼絕學,開太平,全是以心德二字為主宰為骨幹。心不立,德不立,則命不能立,絕學不能繼,太平不能開。此堯舜之所以為堯舜,千古來無人能幾及者,不在其言說博學事功之不可及,而在其心德之不可及,尤在其小德純純,大德巍巍,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如天地之行,如日月之照,可望而不可及耳。 

  行善之極則,首宜忘我。無我相,亦無行善相,自然而純乎善,斯為極功。內而充乎心性者,純是一善之流行;外而充乎天地者,亦純是一善之流行;斯純乎善矣。 

  行善立德,切不可求人知,不可邀名,不可市恩,更不可求報,本來因果報應,歷歷不爽;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乃一自然定律。惟有德於人,不可求報。求則下矣,故古人重陰功陰蔭。抱樸子謂: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中行一惡,則盡失前善,乃當複更起善數耳。故善不在大,惡不在小。由此可證儒釋道三家修行,均以行善為本。 

  古人謂: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此中立功屬英雄事業,在三不朽中為下品。立言屬書生事業,在三不朽中屬中品,立德屬聖賢事業,在三不朽中屬上品。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在其德化流行之極也,可無功而為萬世敬,不言而為萬世法,無為而為萬世則;正所謂與天地同流,與日月爭光,與萬物同體,與宇宙同其終始者是。故立志做人,首宜立其大者,志其上者;苟能矢志向上一路,生死不變,自能超凡入聖!

  立德入聖不易,凡有生之日,皆立德之年。在一口氣未落以前,一言一語,一舉一動,一思一念,苟有所虧,未幾於善,即為缺德,不可入聖。且為善之路少,而邪惡之道多端,稍一不慎,即墮惡途。唯識論說心所五十一,屬於善心所者唯有十一,其餘四十,皆噁心所也。惟亦不難,只要具大信心,發大願心,立大勇猛精進心,萬緣放下,一心不動,時時省察,時時觀照,自可諸惡斬絕,眾善純如。誰人腳下無一寸土,只要能死心踏地向前,自可上天有路,入地有門。 

  立德入聖,首宜去一私字。人一存有私心,存有我念,則萬善皆假,萬德皆墮,且亦萬事不可成。一私害天下之大公,一我害萬世之聖業,故聖人常戒慎恐懼於不睹不聞之地,以防私心自用,而私智自謀,私利是圖也。 

  孔子嘗言四十而不惑,不惑則無明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死滅,死滅則憂悲苦惱滅。反之,惑則無明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憂悲苦惱。此是就佛法十二因緣的說法,層次雖有這許多,實則在吾儒大學上,只是一個明明德工夫,一個格物工夫而已!明德能明則無明滅,明德不能明則無明生。物能格,則無明滅,物不能格,則無明生。簡易直捷,未有過於是者。 (按:格物非朱子解法。)

  能不為世間物欲所惑,方能明理,理明方能心正,心正方能盡性;盡性方能行善;行善,方能立德;立德方能入聖;入聖方能至命。易謂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中間雖有這許多層次,實則亦只是一個明明德工夫與格物工夫而已! 

  大學上之明明德與格物,話雖分兩截,根本只是一個。能明明德則自能格物,能格物亦自能明明德。全部大學,其本體只在明明德,其工夫只在格物,而一以貫之者,只在止至善。了一即三,會三即一。迄乎最後,一亦不立,豈多乎哉! 

  儒家以止至善為教。老氏亦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以道體觀之,本無善惡,以德行觀之,則有善惡,體道而為德,本德以修身,修身以合道,故古今中外宗教家,無不以行善為教也。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此為學佛學道人之修為要語。惟不僅在事上如是,在理上如是;尤應使其在心上如是。時時從動心起念處省察;再進至善惡都不思量,而純善無惡。即無心行善而自然行善,無心不為惡而自然不為惡。且善惡之念亦泯,方為切道。 

  人之為聖凡,全在於己。人之為善惡,全在於心。為聖由心,為凡亦由心。為善由心,為惡亦由心。聖凡之別,在於善惡,純乎善為聖人,純乎惡為小人,善多惡少為君子。善惡之幾基於欲,純乎無欲,一片湛明,朗如日月者為聖人,能清心寡欲使欲日少者為君子,純乎於欲,嗜欲彌心,迷失本性者為小人。佛凡仙凡之別,亦在於此。故學仙學佛學聖人之道,甚簡易甚平實,一言以蔽之曰:作善毋作不善而已。再簡之為三字曰止至善!再簡之為一字曰善!三教聖人教人無多子,只此而已!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