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視野中的佛教與科學 分類:身心整合
佛法科學

多重視野中的佛教與科學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蔣勁松 副教授

  二十世紀最有意義的事件之一也許就是佛教傳到了西方。——英國歷史學家阿爾諾德·湯因比
  我們認為,對於亞洲哲學,尤其是對於佛教傳統的再發現,乃是西方文化中的第二次文藝復興,它的衝擊將會與在歐洲文藝復興時對希臘思想的再發現同等重要。——法國全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神經生物學家,法蘭西斯科·瓦萊拉
  一. 佛教是富有理性和科學精神的宗教
  1. 佛教是探索因果規律的宗教
  佛教與其說是對於難以置信的教義的信仰,不如說是對於宇宙人生的因果規律的如實知見。佛教教義的核心就是緣起性空的原理。所謂緣起,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的存在都要依賴於各種相關因素的結合,這種相關因素的結合,就是因緣。
  事物的出現,是由於因緣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於因緣的分散,這就是緣生緣滅。正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緣生緣滅的,都是變化無常的,一切的現象都是假有的、暫有的、幻有的。
  因此,佛教常被稱之為空門,許多人因此而誤以為佛教是消極厭世的,是不利於甚至是反對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但是佛教所說的空,是說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並不是不存在的意思。
  所以,佛教講緣起性空,是著重於本質的分析,提醒人類不要變成虛幻的名利物欲的犧牲品,要看破現象的幻景,要放下對名利物欲的貪得無厭,並不是要否定現象的存在。相反,佛教反對一切否認因果聯繫的虛無主義。所以,佛教所說的事物本質的性空恰恰是要強調現象之間普遍的因果聯繫。
  在堅持以因果聯繫來分析一切現象的意義上,佛教是一種科學的宗教。佛教和一般科學最主要的差別不過是,一般科學主要關注物質世界的因果規律,而佛教則更加關注人類的心靈;一般科學對於因果聯繫的研究僅僅局限于現世,而佛教還要研究到跨越人的生死過程的三世因果。
  2.佛教是無神論和理性的宗教
  佛教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因果作用的產物,並沒有任何淩駕於因果規律之上的造物主和主宰者。佛不過是這種真實存在的因果規律的發現者,的原義就是覺悟者。只要對宇宙人生的因果規律徹底覺悟,任何人都同樣可以成為覺悟者,都可以成佛。就像科學的真理必須要在實踐中核對總和運用一樣,佛教作為宇宙人生因果規律的科學也同樣要在實踐中核對總和運用,這樣其真理性才能得到證明,才能實現其救度眾生離苦得樂的功能。
  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但卻不能代替眾生離苦得樂。他從來不宣稱自己可以代人贖罪,只是主張所有人要自己對自己負責,因為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佛陀只能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教是不承認能夠主宰世界和人類的神靈,反對鬼神崇拜,絕非一般要求信徒向虛幻神靈頂禮膜拜的宗教可比,因此,可以說佛教是一種無神論的宗教。
  3.佛教是積極進取的宗教
  按照佛教的因果觀,人的命運是由自己今生和前世的行為所決定的,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教相信人既有的命運是過去行為的結果,而未來的命運又可以通過今天的努力來改造和把握,因此對於任何挫折和苦難,都不會怨天尤人,反而要更加努力地把握今天,所以說佛教的人生觀是既高度達觀,又積極進取的。
佛教對於佛陀的崇拜,是出於報恩的情懷,不是為了避禍致福。佛教認為,佛陀的願力雖能借著祈禱的心力感應而產生神跡,但起作用的主要還是祈禱者自己的行為,如果是自己的定業現前,縱然祈禱,佛陀也是無能相助。佛教相信由果報和修禪定可以得到各種不同的神通,但是佛教並不以為神通是萬能的,在因果律的原則下,眾生的生死禍福,都是出於善惡業力的自作自受,神通的功用雖大,卻不可能破壞因果的律則。
  二.佛教與科學的一致性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對於未來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徵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更是基於對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整體的體驗而引發的宗教意識。佛教正符合了這個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愛因斯坦
  1.佛教與科學精神的一致性
  正因為佛教的全部理論是建立在對宇宙人生的因果聯繫的如實認識基礎上的,所以佛教的信仰是理性的。佛教從來都反對迷信,佛陀反對盲目崇拜權威,反對不加思考地接受任何理論,包括佛陀的言教也是如此。佛教認為眾生平等,眾生皆有佛性,只是本具的智慧沒有得到充分地開發,只要能夠開發智慧,人人皆可成佛。這樣強調智慧、強調平等、強調理性的宗教,和科學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不足為奇的。
  尤其是在中國占主導地位旨在普渡眾生的大乘佛教,提倡要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所以五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和內明是菩薩的必修課。其中除內明是佛教徒特有的解脫的學問外,因明即邏輯學,聲明即語言學,醫方明即醫學,工巧明即各種工藝、技藝,全屬於科學技術的範疇。
  因此,從大乘佛學的教義來看,佛教是要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佛教雖然認為科學不是最徹底最究竟的真理,但在實用的層次上,卻並不否認科學的價值,相反還鼓勵信徒研究科學。佛教的存在和發展,對於科學技術的實際發展非但不會構成阻礙作用,相反還會有促進作用。
  許多佛教徒在科學研究上還做出過非常傑出的貢獻。例如,唐代高僧一行,不僅是真言宗阿闍黎和佛教著名的翻譯家,而且是世界級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清末佛教唯識學的復興對中國近代科學思想的接引,更是居功至偉。以至於梁啟超說:晚清所謂新學家者,殆無一不與佛學有關係。中國思想界首先就是通過佛教唯識學來理解近代科學的概念和理論的,以此來打破儒家思想的長期壟斷地位,促進了近代中國思想的解放。
  2.佛教與現代科學發展趨勢的一致性
  迄今為止,人們常常認為佛教與科學衝突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佛教關於宇宙和生命的許多論斷與現代科學似乎存在某些不一致的地方。隨著當代科學,尤其是心智科學和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我們發現佛教和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有非常值得關注的高度一致性。在當代西方,現代物理學與佛教的內在聯繫甚至已為科學界所接受。
  著名量子力學家大衛·鮑姆認為,西方傳統世界觀無法解釋量子力學的新成就,只有強調整體性思想的東方佛教才能給量子力學的進一步突破提供空間。物理學家卡普拉在《物理學之道》中認為高能物理學中基本粒子相互轉換和包含的事實,證實了佛教小大相融,芥子納須彌的華嚴境界的真實不虛。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英國著名醫學家約翰·艾克爾斯爵士在他的獲獎論文中主張:在人的身體內確實有非物質的心識、意識,或者叫做心力的自我這種東西隱藏著,在胚胎時期或極年幼時,這種自我’'就進入到人體內的大腦之中。它能操縱大腦的一切功用,就像人腦掌控電腦一樣。人所擁有的這種無色、非物質的意識,可以指揮、控制屬於血肉之軀的大腦,它能讓大腦中的相關神經細胞從事在它指令指導下的具體工作。這樣的非物質形態的'自我'或心識,在大腦死亡之後依然存在,並仍擁有生命活動的形態,而且可以永生不滅。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僅僅以意識與大腦有某種關聯這一理由,並不能將物質叫做意識。對於大腦的形成、意識的出現,心理學家尚未做出過最終解釋。因此我們不能把心識的本性理解成其他的某種物質,心識應該具有一種獨特的存在形式。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授史蒂文生,經過長期研究,對能憶念前世的兩千餘人進行了調查,撰寫了《能證明來世存在的二十事例》一書。
  1970年莫迪博士在大量嚴格的相關調查後,說:我現在認為人死後還有一個東西留存了下來,之所以這樣認為,主要原因就在於通過瀕死體驗的研究而讓我堅信了這一觀點。
  過去我們斥之為迷信和宗教教條的許多佛教觀點,正在不斷得到科學的證實,而在科學的這種突破過程中,佛教的洞見為科學家的探索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啟發和指導。
  三.佛教與科學的互補性
  科學給予我們周圍世界的圖像是非常欠缺的,它提供了大量的只敘述事實的資訊,將我們的一切經驗都放置在一個嚴密的秩序之中,這個秩序固然宏偉,但它對於一切真正接近我們心靈、對我們真正具有重要意義的事物,則是可怕地緘默。
——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物理學家薛定鍔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柄既可以造福,又可以帶來災難的雙刃劍,僅有科學技術並不能給人類帶來幸福。人們還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這些方面,佛教有著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實踐經驗,可以發揮其補偏救弊的作用。
  1.佛教與道德教育
  現代社會物欲橫流,佛教的三世因果學說可以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提供良心的保證,脫俗超塵的出世情懷可以成為撫慰煩躁不安的現代心靈的清涼劑,而佛教豐富的修行方法則能為現代人提供切實可行的道德修養手段。
  佛教在反對軍備競賽、核競賽,反對恐怖主義活動,呼籲實現世界和平的影響更是功不可沒。因為佛教超越具體黨派、政治立場,所以常常能在政治、軍事衝突中充當斡旋者的作用,推動事關全人類福祉事業的發展。
  在生命倫理學上,佛教也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對於日益猖獗的人體器官交易、代理母親交易以及授予生命專利等傷害人類尊嚴、生命價值的行為,佛教都堅定地反對。
  2.佛教與環保
  深層生態學的首倡者,挪威奧斯陸大學奈斯教授,深受佛教的影響,突破人類中心論的束縛,提倡應把生態系統,把其他物種作為我們人類倫理關懷的物件。美國著名環境哲學家羅爾斯頓對佛教所包含的環境保護的思想資源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例如佛教中因陀羅網的比喻,是對生態網路的極好描繪。而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的思想,可以克服現代西方社會中盛行的人類中心主義,在保護生命中可以起到非常的作用。
  當代佛教徒積極參與環境保護運動,取得了突出的貢獻。漢傳佛教素食的優良傳統,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直接的積極作用。放生歷來是佛教徒的重要功德之一,更是積極救護生命的善舉。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推崇簡樸的消費觀,這種惜福的思想與當代環保運動所推崇的"綠色消費"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利於減輕環境的生態壓力。世界各地的佛教人士積極投身于環保事業中去,通過不同方式推展社會教育,培養群眾保護環境、尊重生命、愛護動物的意識,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
  因此,佛教與當代科學不僅不相衝突,而是可以配合科學,與科學相互補充,為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獨特貢獻的重要文化。相信在黨的正確宗教政策領導下,在佛教四眾弟子的努力之下,佛教一定能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一步做出貢獻,實現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偉大理想。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