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喜晏-灌頂寶蔓前行略論 分類:大師經典

智者喜晏-灌頂寶蔓前行略論  

美國洛杉磯 西藏佛教研究中心 蔣揚親繞 著

緣起:眼觀未法眾生,極其稀少因無量劫以來累積之殊勝功德,方得遇金剛乘教法,但不解,誤解其各個過程及含義者比比皆是,以致犯戒,違反三昧耶者不在少數,因此希望以此略論少分利益大乘成熟法器者。故趕寫此略論,不過一時不及完成全部,其中內義心得多不及述,只望往後能夠完成。少分利益發無上不共菩提心之有情。  

 

定義:灌頂為如灌注,灑淨,洗淨之狀。故名灌頂。(引密宗道次第廣論)

 

  灌頂外義-清淨成熟相續(心識)。除累劫業障。受殊勝法緣種。

 

  灌頂內義-清淨無明習氣。

 

 

  灌頂密義-清淨氣脈明點。

 

 

  灌頂真如義-清淨二執濁觀。啟發認識及得以住于心之本性。

 

 

如理受灌頂之殊勝-

 

 

  1、道次第教授-灌頂是學習由凡夫發心,及到覺悟之道次第,最殊勝的圓滿教授。灌頂從覺悟無常之苦,發心歸依,受別解脫戒,發菩提心,故受菩薩戒,故儘快利益眾生而成佛,故受金剛乘戒。其道次第依循具足,入金剛乘之共同道次第前行具足後,依初灌性空正見之心,二灌,三灌之氣,以及四灌之心氣的幻身淨光雙運,皆由上師從始至終傳始一次,故弟子能夠得到殊勝的完整道次第教授。『只要平心靜坐一刻,勝造七級浮屠』,則如理受成佛因的灌頂過程,更可見其無上珍貴。

 

 

  2、播下殊勝因緣種子-每數百劫方得值遇一劫佛出世,而要值遇金剛乘教法,又遠遠難於值遇佛出世,因以前只有莊嚴劫現生王佛傳過密法,而現在賢劫,將有1002個佛出世,其中唯有釋尊,第六佛DB法王獅子吼佛,未來最後一佛傳金剛乘教法,而在未來亦只有在華嚴劫中有文殊生佛一佛傳金剛乘教法,而現在能遇金剛乘,依有因方有果之理,『欲知前世因,現在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天作者是』必然是在以前曾在妙音王佛受過,或當時未曾誹謗金剛乘教法方可。往者己逝,如現在能種下此灌頂因,則在未來三佛傳密法時,方可值遇金剛乘教法之果,故在灌頂時,能播下比遇佛出世遇更難得之因,真是殊勝無比,應發心隨喜。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現今許多寧瑪派上師發現伏藏法,然後千辛萬苦傳給弟子,結果弟子又將其伏藏在相續中,因此應如好農夫辛勤耕種,方可早日成果。弟子應如一個德童一樣,努力發掘埋在相續中伏藏。如上師是個好埋伏藏成就者。覺悟者便是伏藏大成就者。

 

 

  3、步上成佛之路-萬法皆有因果,而發展之過程稱為『道』,因稱為根,故定義為根道果,而灌頂亦分為道灌頂,果灌頂,根灌頂,一切主要皆由根灌頂開始,方可持續日日之自我灌頂(道灌頂),最後成佛前受果灌頂,這一切皆根灌頂為基礎,就如沒有根,成長過程,那有果之成熟; 如可,則滿虛空可見無根之果,而現實上並非如此。故現在受灌頂即為根灌頂,為步上成佛之路的開始,殊勝無比也。

 

 

  4、同修-一個人無量劫以來難得由合格金剛上師帶領修過一次法,原因上己明述,而灌頂過程,亦是我們以後要日日時時要修持的儀軌過程,故灌頂等於由金剛上師帶我們共同修持一次。機緣難得。

 

 

  5、受戒難得-我們可得暇滿人身,主要以往曾受戒,如今在灌頂中,可得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為無量劫難得機會。故應珍惜,如受戒而不知戒如等破戒,故要知戒,學戒,方可不入寶山而空歸。

 

 

  6、直指本性-金剛乘又稱為果乘,主要皆是以住在我們佛性來修,故灌頂主要亦讓我們認清輪回及涅槃的本質,皆在啟發我們空樂,輪涅不二的本性,如此方可勝解在本性上,依果乘方便修持速速成佛。沒有灌頂,便沒有立足之地,而沒有修道三要之前行,則沒有灌頂可成立。

 

 

  以下三條為<<密宗道次第廣論>> P126所論

 

 

  7、立四身果報殊勝種子

 

 

 

  8、淨障礙悉地三業(身語意)諸垢

 

 

 

  9、成聽聞最勝教授甚深經論之法器

 

 

 

  灌頂前應知

 

 

 

  1、受灌弟子資格-

 

 

 

  甲、大乘弟子資格-

 

 

 

  一、基本要求-求法義利,義攝心聽,敬法及師,取捨善惡說(總歸要具慧與住質直)。

 

 

 

  二、修道三要-出離心,菩提心,正見。如不具修道三要證量,則不應受灌,但現今末法時期,此種弟子實屬難尋,故只要求勝解修道三要,則為受灌之最低限度,再低則結緣罷了。特別是發心,來受灌之人,除了不正當之利益(如為增加能力以報復,顯耀等)以外,可分三類,一為求現世或來世福,此為下士道發心; 二為求自身解脫輪回,此為中士道發心; 三為眾生而來受灌,此為上士道發心; 唯有第三發心方是正確受灌發心。

 

 

 

  修道三要-出離心,菩提心,正見概論:

 

 

 

  由欲離苦得樂,發起出離心,就如在獄中,發現獄中之苦,獄外自由之樂,要決心出離。而在獄中,依靠獄吏比依獄友有力,而最能完全依靠之人,以仁慈的國王為最有力的對象,故發心歸依三寶。而依國王所定離獄規矩,唯有守規矩,不再犯錯,多作好事,方能受到早日假釋,因此受別解脫戒; 而又發現如母眾生皆深陷在輪回苦中而不自知,就如在關在獄中的母親一般,所以迫切希望他們亦能離苦得樂,此為慈悲心,但發現自己因亦在獄中,幫助他們的到底力量不大,因此希望早日離獄,其至成王,方能徹底能幫助如母眾生,所以為利眾生而誓願發覺悟者,此為發菩提心,由此受菩提戒,但離獄成王之日雖以在短期內成完成,而又不忍如母眾生獄中之苦,故發殊勝不共菩提心,希望能在最短期內離獄成王,故受金剛乘戒,此道次第分明,沒有覺獄中之苦,不可能發出離之心,不覺獄中之苦,亦不覺得獄中母親需要離獄,故不可能發真正菩提心。

 

 

 

  輪回之根本在執萬法本性為實有,故在修持佛法中,其各種法門主要皆以去掉此種執著為目的,故必須具性空正見,其可經由各種邏輯思考判斷,來決定正誤;而在西藏主要宗中觀應成派為最純淨之正見。故弟子為了『覺圓滿』,必須先有正見,沒有正見,就如無目的之船,終到不了岸。

 

 

 

  乙、無上瑜伽弟子資格-依<密宗道次第廣論>

 

 

 

  一、己修共道(上述)淨治相續大乘種性。

 

 

 

  二、大乘中具足最勝種性大堪能者,因大悲發動意故,成就猛利欲樂急願成佛,欲入無上瑜伽法門速疾成佛。

 

 

 

  三、無倒了知續義。

 

 

 

  四、善學二種次第及諸密行。

 

 

 

  灌頂時應避免之態度-遠離三過:

 

 

 

  1、罐覆-灌頂過程如不知上師所灌頂為何,則如罐覆,不可能灌入。有謂不知亦可得灌頂,只要靜坐細心體會,自可得灌。非理,如不懂亦可得灌,則上師只要啞口無言,大家便可得灌了,何需上師徒費口舌,搖鈴敲鼓。如不懂便可得灌,則佛陀,上師應不用大家進入會埸受灌,只要整天坐在家裡,對三界眾生灌頂即可,如不能,則是上師無慈悲心,或能力不足呢? 如不懂可得灌,則在四灌語句灌頂,如何言信得灌。如無言無舉動,則釋尊不需要拈花啦,何況拈花尚只有大迦葉一人微笑,如再不拈花,則全埸相對無言。盡在不言中度過一生。如此再多灌頂,亦只見罐外種子滿地吧!

 

 

 

  2、罐漏或罐頸小-灌頂過程如『理』解,但心不全心在灌頂過程,或事後遺忘,屬於罐漏,再多水亦不儲住。有人灌頂過程偶而或常常閉目,聽說主要在細心體會灌頂感應,但上師舉灌頂器時,他往往正在閉目中;如此只見罐外漏出大量種子,而在罐裡的種子,多變了形,往後可能只能長出畸形果吧(秘雕)。

 

 

 

  3、罐髒-灌頂過程全心□注受灌,但存有太多自己想法(缺乏正見),就如罐不淨,則灌入之水亦不淨。有人灌頂時,往往將心放在某種期望上,則等待熱流,閃光,本尊現身,講話。因此將心放在上面,所以上師各項灌頂含義,亦受到其污染誤解,最後又見灌內各種混血種子(雜種),長出各種百想(香)果。『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灌頂過程要求

 

 

 

  1、注意自己自始至終的發心是否正確。

 

 

 

  2、確實瞭解每一步驟之過程,發心,目的。□心注意上師的每一指示及觀想。

 

 

 

  3、所受誓言要確實清楚。

 

 

 

  灌頂後應作之事:

 

 

 

  1、是否要求進一步的傳經(嚨)及講解,要問清楚此要求的資格,及以後應如何修持,是否必須每天修一座或數座? 是長軌? 中軌或短軌? 有否最低要求多少座或持咒數萬遍?這些許多是屬誓言,如果因面子或不正確的發心,而不是真正如理而誓言,則一但違反誓言,則不只對自己不好,而且會染汙上師,傳承及所有同時受教之金剛弟兄姐妹。故要慎重行之。

 

 

 

  2、是否瞭解自己所受之戒及誓言各種細節,應該再請上師詳細講解。有否常注意或誦戒,討論自己戒行是否清淨?

 

 

 

  3、注意自己是否更具出離心,菩提心,不執著,心內是否更平和? 這些不具備,如想修本尊成就,則如空中樓閣,甚至摔得更厲害,修本尊而忽視慈悲心,最後成厲鬼的不在少數。

 

 

 

  4、對自己修行上各種的反應,應采萬法如夢如幻之態度,或許有人覺身上有熱流,似覺頂上有人坐者(在觀頂上本尊時),甚至幻見本尊,幻聽天語,突見萬里之外的景象,如果弟子重視這些,而忽視自己修行的目的-解脫執著,離苦得樂,則此種態度,應該如去除修行障礙一樣的去除,不應受其影響您修行。弟子應深入瞭解修本尊目的及本質。

 

 

 

  5、如果沒有常修持儀軌,亦要常記得灌頂過程,如此能在相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時取伏藏一樣,當有一天在中死亡,中陰身,投胎時,如能記起灌頂過程上師曾說,或各種觀想,皆與上三種情況相同,此為轉化三種不淨根身為淨三身(法報化)之密訣,要珍惜之。另必須要記得自己法名或密名,供養時不忘稱之,總之能在各種緊急狀況時亦不忘記時,此為甚要。

 

 

 

  不如理受灌頂之過患-

 

 

 

  1、受污染緣-現今受灌頂之人,多不知受灌之資格,以及受灌過程,受灌後應作之事,故破壞三昧耶(誓言)比比皆在,因何同壇受灌之金剛弟兄姐妹,皆同受污染緣,如同一滴河水受染,整條河水皆受染。故在當今灌頂之清靜因緣環境己是少之又少。

 

 

 

  2、犯戒或破戒-受了三乘殊勝戒,不知戒條或細節,如何懺悔還淨,甚至如何舍戒等,則破戒之機會多如夜星。因此應在灌頂時及灌頂後從上師更進一步學戒。

 

 

 

  3、破三昧耶-灌頂過程中受到許多三昧耶戒,如不能如法守住。則對自身,上師,傳承皆是染汙,故在灌頂前,中,後應清楚,如有可某些可選擇受或不受的三昧耶,則要冷靜考慮清楚,不可冒然受之。

 

 

 

  以下二條為<密宗道次第廣論> P127所論

 

 

 

  4、上師不觀察弟子法器,隨人而灌頂者,非法器者不能守護三昧耶故,現後俱損。故為非法器宣說:1、生多過失 2、犯三昧耶 3、遠離成就 4、招諸魔害。

 

 

 

  5、弟子不觀察上師相,隨從何人即受灌頂者,為彼邪師所欺,則:1、不能守護經說上師諸三昧耶故 2、斷壞成就 3、招諸魔害 4、生多過患。在<<金剛□經>第五十四品:『猶如獅子乳,不應注瓦器,如是大瑜伽,非器不應與,弟子?那,現後俱受損,非器施教授,師長壞成就』

 

 

 

  灌頂上師資格-分大乘及金剛乘各德相

 

 

 

  甲、大乘善知識十相:

 

 

 

  一、戒

 

 

 

  二、定

 

 

 

  三、慧

 

 

 

  四、德勝

 

 

 

  五、精進

 

 

 

  六、教授富饒

 

 

 

  七、通達真實

 

 

 

  八、說法善巧

 

 

 

  九、具悲憫

 

 

 

  十、斷疲倦

 

 

 

  乙、密乘上師資格-除上具備大乘善知識之德相外,尚要具備下列資格方足稱灌頂上師。如龍智雲:『佛說金剛乘,有二阿□黎,一謂重持咒,二謂住靜慮』,故依<<密宗道次第廣論>>:簡論二種阿奢黎之德相。

 

 

 

  一、住咒生起次第阿奢黎資格-

 

 

 

  此德相應如<金剛經>(第六十四品):『善息災等業,知咒瑜伽軌,此師可稱讚。行施住淨戒,具最勝忍精,晝夜勤修行,有慧善工巧,具師長德聚,說名阿□黎,內愛樂集密,外作聲聞行,以如是教授,轉教諸弟子,當知為大師。』

 

 

 

  約分為十相-

 

 

 

  (1)善息災等業-善修四事業,息增懷殊。

 

 

 

  (2)知咒瑜伽軌-知咒密義,灌頂儀軌,繪彩土壇城,本尊瑜伽儀軌。

 

 

 

  (3)行施

 

 

 

  (4)住淨戒

 

 

 

  (5)具最勝忍

 

 

 

  (6)具最勝精

 

 

 

  (7)晝夜勤修行

 

 

 

  (8)有慧善

 

 

 

  (9)工巧

 

 

 

  (10)具師長德聚

 

 

 

  在內外總論,內愛密行(如樂集密),外作聲聞行(現出離象),有以修四座瑜伽堅固本尊瑜伽,複須誦咒,故說重咒。

 

 

 

  二。住定圓滿次第阿奢黎資格-

 

 

 

  <<密宗道次第廣論>>:『除了具足生起次第一切德相,並有增上功德,此極稀少,若無彼師,生起次第之阿奢黎,亦具灌頂阿□黎之德相』,其與生起次第阿奢黎不同,由住無二智雙運,及幻身靜慮,即可灌頂。由此可知所謂住定,非一般隨住何任定而言。因灌灌頂與三昧耶等為金剛乘之道基,故上師必須得過此灌頂,有清淨的傳承,而且守戒及三昧耶,其實這些條件非我們凡夫能力所觀察的到,故乃必須以上述大乘及金剛乘上師為准,仔細觀察,最尊貴十四世達賴啦嘛曾說,在未認定為真正可依之上師前,要如偵探觀察小偷一樣客觀細心的觀察。

 

 

 

  3、受灌前要先修習所入之壇城-壇城梵語為曼陀羅,意譯為越量宮,指本尊住的宮殿,因其超『越』人們所能思『量』,故稱之。

 

 

 

  壇城分四種-

 

 

 

  1、繪像壇城-如以唐卡。

 

 

 

  2、彩土壇城-以五彩砂,或五彩寶石所堆繪之壇城。上二壇城此為一般給的灌頂所用之壇城。

 

 

 

  3、身壇城

 

 

 

  4、靜慮壇城

 

 

  六 時 吉 祥

 

 

  願功德回向眾生滌盡無明,證金剛本性,速悟圓覺。

 

 

美國洛杉磯 西藏佛教研究中心 蔣揚親繞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