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義寶鬘淺釋 1
貢卻亟美汪波尊者
釋如石譯
釋法音釋
第一講
宗義,即究竟主張之義,亦即各人依著某些理由、學說、主義、理論、架構,安立體系所成立的究竟主張。
在自心上,以思辨而遮遣其餘增益那一分,並依正理真實成立義的實相,即是宗義的定義;也就是說,在自心上 ,承許唯此即為真實實相或實義實相,除此,再無其它,且依正理而成立或決定那一分。 又因此諸道理,乃是以正理之道而說,故名說宗義者。
執持宗義者屬於較有思惟能力者,一般凡夫大皆沒有宗義的主張,只是拾人牙慧,片面主張與信仰罷了。簡言之,宗義的主張主要是基、道、果的建立,可分為內道與外道宗義。
基、道、果如何建立?即:
基位--最初對諸法實況的認知,如二諦、空性等本自存在之法,非佛創立而有,佛只是宣說者。我們天天生活於染汙品所攝的世俗諦中,應知實況。基位即是指二諦實況與認知二諦實況,依此生起證二諦的心。
道位—繼而安立二分修道之理,即:
1.由世俗諦的建立,而累積福德資糧的修道之理。
2.由勝義諦的建立,而累積智慧資糧的修道之理。
亦即,依方便分—累積福德資糧,依智慧分—累積智慧資糧。
果位—最後由修習方便分(能得色身)、智慧分(能得法身)雙運,成就佛的色、法二身的果位。
總之:
1 . 依世俗諦建立方便分,累積福德資糧,證得佛的色身果位。
2. 依勝義諦建立智慧分,累積智慧資糧,成就佛的法身果位。
學習宗義的目的,是為認識整體佛教,依解起修。佛在人間示現十二相成道,其中,佛成佛於先,說法於後,依三轉*輪安立四宗:即:
1 .于鹿野苑初轉四諦*輪,安立有部與經部的宗派見地。
2 .于靈鷲山、舍衛國等第二轉無相*輪,安立中觀宗的宗派見地。
3 .于廣嚴城等第三轉廣分別*輪,安立唯識宗的宗派見地,三轉四宗由此成立。
四宗雖非佛說,但間接是佛說,因佛依眾生不同根器而轉*輪,如巴厘藏記載四諦法,以解脫道為主:大乘顯乘教法則多以梵文記載,如《 般若經》 、《 法華經》 、《 華嚴經》 等皆以梵文為主。上述經藏是透過語文記載、結集而成。依據藏傳說法:佛因眾生不同根器說不同法門,普傳聲聞藏,密傳菩薩藏;又許當佛於靈鷥山宣說《 般若經》 的同時,也于南印度現時輪金剛壇城與本尊為香巴拉國王傳授時輪密乘教法。另說金剛手(即大勢至菩薩)結集密乘教法,彌勒、文殊菩薩結集大乘顯乘教法,大迦葉、優婆離、阿難尊者則結集聲聞乘教法。 一般而言,漢傳、藏傳主弘大乘教法,南傳則偏向於解脫道的教法為主。
佛世時即有三乘,為何又建立四宗呢?
因後世有情根器不同,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眾生即依佛說三轉,各自以各自心思理解、取受與建立三乘教法,安立基道果的體系與修行之理,此即為宗義;也就是,依著各自理解與主張的宗派見地,而建立四宗,即: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宗。 四宗雖皆共許三乘,但對三乘教法,乃各依佛說,各自安立三乘如何修道、斷障、證果之理。因此,若不學習、或未深入宗義,必難解修道之理,佛道貧瘠,無法深廣;若如此者,自利不圓滿,利他有限(因眾生根器不同故),佛道亦難增上 , 且違四弘誓願。
三轉是世尊一代時教轉*輪的主要內容,三轉是否依時間先後與宣說地點而區分呢?值得商榷,實際並非依轉法的先後時間而安立,而是依於命題或刻意化機。
佛以所修過程及證悟之理為有情宣說成佛之道,也是從依師之理而始,依於道次第乃至成就佛果。 佛成等正覺後四十九天內並未說法(即聖默然),因所證甚深難知,眾生雖有佛性,也不易證悟,後由梵天王勸請轉*輪。佛成佛後因不舍有情苦,流露自證的圓滿正覺,以大悲心依佛智轉*輪。
然而,仍有小乘是佛說、與大乘非佛說之諍;對此,尊貴達賴喇嘛法王的說法是,若大乘經非佛說,那麼小乘經典與解脫道便難以成立。各宗各乘理應彼此尊重,凡是能令直接或間接引導眾生解脫、證菩提果的涅槃法,都是佛說。
若此即是依于三轉安立四宗之理,則學習宗義的利益為何?略有幾點:
1.能如實認識、理解整體圓滿佛教。
2.去除邪見,正知佛道。
3.安立無我見地(中觀見地)。
四諦十六行相中,無我行相最為主要。 佛說無非是契機契理之教,雖同是佛說,卻未必是佛的究竟本懷與意趣。例如,於無我見各宗有其不同安立,從粗分無我至細分無我都是佛說,但是各自安立的無我之義及修證之理極有差別。誠如尊貴法王所說,學習宗義,了知下下部見地是證得上上部見地的階梯。因此,欲得細分無我正見,必依宗義而學。
4.得以宗義教法結合道次第修行。如以廣大行的行品與甚深道的見品互助而修,深道與廣道是互為清淨圓滿的主因。學習宗義必須結合修行,不應只是理論—宗義教授體系龐大,似與生活無關,艱澀名相也多,而且所說的大皆是三乘行者所修所證的功德。儘管如此,也應當為願境,或安立法習;又通達宗義的全貌藍圖,也是利眾的一種方便,兼具自修與利他。
總之,依三轉*輪建立四宗,由四宗理解佛說:故應由此認識整體圓滿教法,依解修行。
問答:
1 .基、道、果的建立為何?
2 .依二諦如何累積二資糧?
3 .學習宗義,有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