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悲智慧面對危機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
2007年由美國引發的金融風暴海嘯,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而且迄今海嘯未止,逐波來襲,甚至有可能造成世界性的景氣大蕭條;各國正面臨二十一世紀以來,人類最嚴峻的生存挑戰!
社會人心不安,人們因生活受到空前威脅,痛苦程度已達臨界點。如何面對因應,度過難關?
這場人類無法避免的共業,除了個人需要自省之外,還必須從家庭、學校、社區、企業團體和整個社會國家,共同努力,運用佛教的心靈環保─慈悲和智慧的理念及方法,順逆因緣,冷靜勇敢面對,冀能調化人們的不安、恐懼、沮喪、氣餒、怨懟,甚至對社會的失望及仇恨。
資本主義黑暗面的貪婪經濟,亦可在此次金融海嘯災難中,獲得深刻的檢視;並以佛教心靈環保的精神,加以改善。
這場正在發生中的危機,可比喻為佛法所說的逆增上緣。人們如能以積極的態度接受、面對,並加妥善因應處理,相信可轉為人類的一個自我提升、建設人間淨土的機會。
一、金融海嘯的因果觀
自從前 (2007)年美國爆發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以來,引發一聯串金融危機;去年九月中開始,又因美國及歐洲金融界操作投機風險極高的金融衍生性商品(如期貨指數、連動債等)失控,情勢加速惡化並快速蔓延;金融機構,接二連三的宣佈倒閉(如雷曼兄弟、美林證券)及被收並或國有化(高盛證券、摩根史坦萊、AIG、ING等)或陷入破產(國家如冰島)之窘境,衍生信用危機:影響所及,全球股市跌跌不休,油價應聲重挫;一場金融海嘯,正在逐波而來!各國經濟受到或輕或重的牽累。
海嘯發生後,美國國內經濟受到極大的衝擊。首先是因金融機構倒閉破產,大量裁員所引發的失業風潮,數以百萬計的房貸戶繳不起貸款,遭受法拍銀拍,經濟陷入困境,更加大了信用危機。失業或隱藏性失業造成民眾所得減少;購買能力銳減的結果,導致對市場商品及服務的需求減縮;消費減少又引至工業生產的下滑,很多的工廠甚至被迫停工,連帶的使企業經營發生困難;甚至宣告破產的情形,層出不窮;惡性循環,因果相續,眼前所面臨的是經濟衰退;有人甚至擔心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重演。
以美國馬首是瞻的世界各國經濟,如今也受到或輕或重的牽累。以臺灣為例,政府公佈的經濟(如GDP)、企業倒閉和失業資料,反映出這場來勢洶洶的海嘯衝擊,破壞層面和程度,不容小覤。臺灣股市從去(2008)年五月二十日的九千多點,一路下滑至今的四千點邊沿;許多人的財富縮水腰斬,甚至到達只剩兩成;有人還已經破產!足證臺灣社會民生,已受到內外夾煎,困頓情勢已然現前。金融海嘯造成社會大眾的惶恐,甚至對未來經濟前景感到不安,不言可喻!全球經濟衰退的夢饜,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社會人心不安,處處可見。世人無可避免的,正面臨這場空前超大風暴的挑戰。而這樣的惡劣情勢,不知將伊于胡底?專家悲觀的預估,至少要等兩三年才能見到隧道出口的微光。如何看待和因應這場災難,以安渡危機?應是人人所要關心的課題;也是佛教的心靈環保所能起到積極重要作用的時候。
二、國土危脆共業示現
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這場刻正上演的災難,無疑地是人類歷史長流中的一場短暫共業,逆增上緣的示現。誠心懺悔,知所因應,常起希望,重業、危難亦可望輕報、化解。
2.1 無常與惡業招感
《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即告世人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又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大乘法中,觀業性本空,能轉懺除罪,即可修慧。
宇宙人生變化無常;萬事諸物,無一不是時時刻刻在遷流變異,剎那念念之間演化著。繁榮昌盛,不會永久不衰;滄海桑田;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亦複如此。廣大器世間我們所賴以安住的國土,看似堅固不變,其實隨時可能會有災難危機發生;臺灣2000年921、中國大陸2008年512的大地震、2004尾南亞的地震大海嘯,乃至如今美國人為的金融風暴海嘯…..,示現了我人所處時空勢態的無常;不能不接受和面對。
《奧義書》說,善惡果報皆由自己行善惡業而來。今次金融海嘯招惹的災害,對美國人來說是一場痛苦的災難;蕭薔之禍,波及鄰邦;我人無法獨善其身,寧非共業?
實則,金融海嘯惡業招感,其來有自;人心的三毒煩惱是業惡的源頭,人為社會經濟體制的不公不義是淵藪。
2.2 人性三大煩惱
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基本上可歸因於人們的“貪、嗔、癡”三毒氾濫之害。
佛教認為,人類的災難痛苦,一切都只因“貪、嗔、癡”三大煩惱所造成的結果。以美國華爾街為主的資本家、銀行家和金融投資家,過去以來不擇手段,貪得無厭,不計後果地違規操作,最終導致金融體系的崩潰;投資大眾(含投機客),心存僥倖,利令智昏,最終在風暴海嘯中慘遭滅頂。
尤有甚者,上述金融操縱者及投資玩家以所謂“創新”的遊戲規則(如衍生性金融商品、海外基金組合連動債等),利用人性貪婪的弱點,誘使投資大眾盲目地跟從投資,而導致血本無歸;已形成詐騙的惡行。當政府出面救助紓困時,部分瀕臨破產的金融集團,還厚顏無恥地將全國納稅人的血汗錢朋分、揮霍掉;喪盡天良,人神難容!正如美國第44任總統歐巴馬(B.H. Obama)在2009年1月20日就職演說中所譴責的:”我們的經濟元氣大傷,是某些人貪婪且不負責任的後果”。
貪婪經濟(Greedeconomics 簡略為Greednomics)是導致這場金融風暴民生凋敝的罪魁禍首。經說:“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心無饜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放逸貪婪,迄今風暴惡因未了,印證佛教惡業招苦果的說法。
2.3 資本主義文明的悲歌?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有識之士就曾分析說:兩百年前西方的工業革命,不僅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希望和巨大的機會,也帶來財富和文明;但資本主義工業家商人和金融家為保持舊市場的願望和獲取新市場的貪心,巨大的危險性也相伴而生──並成為巨大災難(如兩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和間接的誘因。
資本主義制度如兩面刃:在增加國家的財富方面,雖然有過初期的成功;但個人利益淩駕於社會利益之上;強者對弱者、金錢對效率、總體經濟對人類自然生存條件的西方資本主義,使人們從中發現根本性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喚醒了世人對目前經濟制度公正性的質疑。
資本主義者使用他自己和別人的勞力,來生產對社會毫無價值的商品和服務─有時還具有毀滅性的毒害─並且還以渴望只為自己產生利潤打算、而不計及其它後果的方式,來運用他自己和別人的資本和信用。另外,資本家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毫不顧念員工生計,把工廠關閉,聽任員工生活無著;引來勞工的平行報復行動。這種對社會的破壞行為,威脅著文明的生存。
分析認為: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之間的明確界線,取決於它們對社會的正面效益及負面影響。西方工業國(尤其是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也製造了貧富兩極和社會不公、社會動亂、人心不安及恐怖暴力和戰爭。
過去就有學者預言說:任何文明先進的社會制度一直是連續地興起、發展、衰亡,並逐漸地被更適合於當時需要的其它制度取而代之。在歷史長流中,“資本主義”將只是當作一個插曲;而且是兩個時代中間的ㄧ個悲慘的插曲─或稱黑暗時代”。
2.4 共業示現
當今金融風暴海嘯逐波而來,但也正是人們自省、萌生改善的契機。在貪婪、渾沌、正義蕩然;全球經濟受到金融海嘯衝擊而陷入不景氣,人心浮動的年代裡,我們似乎可以隱約聽到不符人類共存共榮的偏端資本主義貪婪經濟所奏起的悲歌。
相信如佛教所說的,視這次金融海嘯災難示現,為一個逆增上緣;人們須能忍、自省,常起希望之心,以慈悲和智慧面對;用心靈環保來共同挽救、改進,渡過這次危機。
三、佛教的心靈環保:聖嚴法則
佛教所說世出世間一切法,就是修“心”的方法、能讓有情人類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門。
人間佛教更是常以方便法門,教導人們如何保護心靈,提升生命品質,建立人間淨土;呼應《增一阿含經》所說的:“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意思。
臺灣法鼓山開山、“中華禪法鼓宗”宗長上聖下嚴所提倡的心靈環保可做為佛教在這方面的主張的指標典範。
3.1 聖嚴的心靈環保理念和法則
已故漢傳佛教一代宗師、臺灣法鼓山開山上聖下嚴法師(以下以其上下簡稱“聖嚴”),畢生提倡“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教化”的人間佛教,不遺餘力。他老人家十七年前(1992),在臺灣首先提出“心靈環保”的理念,以“心靈”為主軸,加上“生活”、“禮儀”、“自然”三項環保,總稱為“四環”。並依此理念劃分出五項類別;每一類再分四個實踐項目,教導信眾修持,期望逐漸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于1999年向臺灣及世界各地相機推動;稱為《心五四運動》。2006年間,聖嚴在住世前三年,更進一步建構出一套《心六倫》的社會運動,期以真正落實他老人家所提倡的心靈環保的悲願。
聖嚴所建布的心靈環保體系,經過幾年的實踐,已利益海內外無數人們,受到十方所肯定,公認為是慈被世間的可行的方法和原則;本文姑尊稱為“聖嚴心環法則”以蔽之。
3.2 聖嚴心環法則五心要:《心五四》
聖嚴心環法則是以五種原則和其相應的四個“心法”來持修;即所謂的“心五四”:
1、四安 ─ (1) 安心 (2) 安身 (3) 安家 (4) 安業
2、四它 ─ (1) 面對它 (2) 接受它 (3) 處理它 (4) 放下它
3、四要 ─ (1) 需要 (2) 想要 (3) 該要 (4) 不要
4、四感 ─ (1) 感恩 (2) 感謝 (3) 感化 (4) 感動
5、四福 ─ (1) 知福 (2) 惜福 (3) 培福 (4) 種福
3.3 聖嚴心環法則實施的動力:三大教育
聖嚴住世時念念不忘以佛教教育世人;認為佛法就是佛陀教育世人的終南快捷方式;也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將佛法的利益布傳眾生。
徒法不足以自行,故於1992年倡議“心靈環保”後的兩年(1994年)他提出了用三項大範圍的教導方式,作為心靈環保的推行動力;即所稱的“三大教育”:
1、大學院教育
2、大關懷教育
3、大普化教育
3.4 聖嚴心環法則的實踐─“心六倫”社會運動
聖嚴以“心六倫”社會運動來落實他的心靈環保理念。最終希望能為世人建構一個免於恐懼苦痛的保護網,重建安和樂利的生活新秩序,以達提升人品、建設淨土的理想和悲願。
“心六倫”的落實需要前述三大教育動力外,另須有政策領航、理念宣導、社會參與以及資源投入等關鍵支持要素作為動能。
實踐之路:
1、生活倫理
2、家庭倫理
3、校園倫理
4、職場倫理
5、族群倫理
6、自然倫理
如上世紀八O年代知名國際競爭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提出的企業競爭優勢價值鏈(Value Chain)論說一樣,上述的聖嚴心靈環保原理法則,自成一個迴圈(迴圈),交互作用;而“心六倫”運動在其個別的領域運作時,也不離心靈環保這個核心價值,並與其它支持活動無形中連結成了一組“價值鏈”;產生了更大的心靈附加價值(Value added)。
四、以心靈環保面對金融海嘯危機
4.1 聖嚴心環法則的運用:
聖嚴常以:“慈悲智慧是心靈環保”勉勵、教導大家,運用佛教主張的慈悲及智慧來做好每一個人的心靈環保。
面對席捲而來的金融海嘯危機,以悲智對治才是根本之道,別無良方。舉聖嚴心環法則中,常為人津津樂道的三帖處方為例,說明可以如何有效的化解心中的罣礙,安定身心而處變不驚的方法:
1、化解困境:運用“四它”
2、安定身心:求取“四安”
3、厘清需求:懂得“四要”(請參附三:“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
另外,圓融處世的“四感”和增進福祉的“四福”,也都可加以靈活的運用。
《大佛頂首楞嚴經》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高僧大德亦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經濟危機是存在的,如果心能不隨境轉,那麼美國發生的災難,就不會天天在你心裡起波浪;如果智慧未開,境界轉不過來,你就不會有平靜與安寧。
《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倒楣受到金融海嘯波及(如無薪假、失業、倒閉、破產等),無須怨歎失志;用智慧去因應;“惡緣足以消業障”,藉此自省,堅毅信心,重新出發。理解這些,相信對大家就不再那麼的惶惶不可終日了。
4.2 悲智共造善因緣
凡夫俗子活在娑婆世間,沒有一個人能不受內境外緣的驅動和影響。聖嚴心環法則對人的內境可以起到很好的對治作用。但內境常常受制於外緣;有時不調和,有時起衝突。金融海嘯迄今,造成許多勞動階級的失業,雇主的破產;演變成勞資雙方的對立和彼此的傷害;扭曲了善良的人際關係。
其實,面對金融海嘯所帶來的危機的最好態度,就是勞資雙方誠心相待,造善因緣,共渡難關。
1、資方應負有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當全球正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永續的問題時,企業主應冷靜沉著因應;如何挽救危機?如何保持元氣?如何穩定裡外和再創興起?須知“CSR”可以是企業的機會、創新與競爭優勢。企業主如能在最危脆的時刻堅守應負的社會責任,遵從商業倫理美德,毋寧就是一種慈悲智慧的表現;利人就是利己,也是企業能夠永續的根本;將來ㄧ定會獲得員工及社會的回饋和最大的報償。
2、緊抱貪婪經濟的(Greednomic)財團、資本家、金融操縱者,將被社會嚴格的監督;那些貪得無饜、道德淪喪的人所做的惡業,遲早終將招致惡果惡報,在惡趣輪回不已。只有具慈悲的愛心企業(Benevolent Enterprises),得永續發展。
3、生命共同體:
當企業因金融風暴的打擊而終告無以為繼,企業主不得不做 出痛苦抉擇時,員工若能真正同理心地感受他們身不由己的行為,就不會偏激,而忿恨遷怒!企業主在此時如能實事求是,量力而為,就不會陷入不能自拔的田地。恒信因果,培造善因,多積福德,就會讓事業穩住,才可望轉危為安,以待天時。
4、親近善知識:佛陀以“觀月”譬喻:天上的月,從虧而盈,一如 善知識之德,透過信、戒、聞、施、慧,逐漸圓滿光明;從盈而虧, 一如惡知識之德, 被貪、瞋、癡、慢、疑所障蔽,逐漸缺損晦暗。 金融海嘯示現的共業,如月亮由盈轉虧;這正是我們人生觀照己心, 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造善因緣的好時刻。懂得這個道理就是 心靈環保,就是智慧。可漸離煩惱,常住快樂。
4.3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真正的慈悲是大乘經所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Unconditioned Compassion),是佛教心靈環保的至高境界。
回顧當今金融海嘯發生之前,對於資本主義的貪婪經濟現象,西方有識之士已經起了反思,甚至形成共識,而準備付諸行動。他們稱此為“行善運動”,是一場“資本主義革命”;並將這場革命運動稱作“公益資本主義”(philanthro capitalism)。《經濟學人》雜誌 (The Economist) 在2006年二月份出刊的報導中,即刊載了一系列關於財富和慈善方面的文章,其中《公益資本主義的誕生》(The birth of philanthrocapitalism)ㄧ文,即探討了這些新興慈善家如何扮演他們所宣稱的社會投資者的角色。 事實上,公益資本主義在這場金融危機爆發前,就已經先在在美國萌芽,緊接著在英國、其它歐洲國家,甚至在一些新興的經濟體,不斷發展擴大。
今(2009)年二月在瑞士達沃斯(Davos)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一場針對商業領袖的公益資本主義討論中,出席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開設“窮人銀行”使數百萬人獲益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穆罕默德·尤納斯(Muhammad Yunus);熱心慈善事業、在中國也做出了不少貢獻的“壹基金”創辦人影視明星李連傑;還有兩位現在也轉身為“慈善資本家”(philanthrocapitalists)的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和英國前首相湯尼·布雷爾(Tony Blair)等,都一致認同,認為它對引領世界走出當前的經濟困境,將會發揮十分關鍵的作用。
這種趨勢誠然令人鼓舞,但在過去的十年裡,慈善家們熱心資助了政府政策的革新, 但也有人擔心,一個將商業意識與社會活動相連的所謂公益資本主義,如果沒有注入慈悲的內涵,而貪婪經濟的陰魂仍然不散,恐將只是帶著ㄧ副慈善假面具的“異形”、另一種種資本主義“帝王”(Emperor)的出現。
真正公益資本主義的落實,非一朝一夕可成就;在危機中吾人更需要的是以慈悲為本的慈悲資本主義( Compassionate capitalism),更多智慧無私的慈悲資本家(Compassionate capitalists)或慈善企業家( Philanthroentrepreneurs)。
4.4 慈悲領導
佛教的心靈環保需要在社會的領導階層落實。除了家庭之外,包括了社區、企業、團體意見領袖以及政府首長、國家領導等等,如果都能以心靈環保來自助助人,力挽狂瀾,功德莫大。尤其在社會景氣低迷的情況下,人們危機感日益上升,內心高度不安的今天,慈悲的領導( Compassionate Leadership) 更顯得格外的重要!(請參附:“慈悲領導限象圖”)
首先,在此時此刻,每一個家庭的主要成員都要把家照顧妥善,運用聖嚴心環法則,彼此互勉;就算苦難不幸真的降臨這個家,也要學習以安定的心去面對和用冷靜的美德處理;同心同德,常點燃希望的燈火,鼓起勇氣,一家人攜手共渡難關。社區鄰里,大家相互關懷;社區團體領袖、基層父母官,尤需抱有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慈悲胸懷,及時去照顧需要照顧的社群成員,解其危困,增其繁榮。
企業領導直接間接影響員工生計,切莫因為利是圖、貪慳自私,只顧自己保住財富和享受,而借機以放無薪假、減薪、裁員等不道德的手段,犧牲員工權益,任其失業、惶恐、不安,全家生活陷入困境。這樣使貧困勞工心中充滿怨妒而升起敵意和仇恨,使社會危機加深,社會問題更加嚴重;造做了自己及他人的惡業!“窮的只剩下錢”,人生的價值盡失;自己和家人也不會得到快樂。金融海嘯的衝擊和損害,誠非大家所願;企業主只有以智慧去維護事業,也需用慈悲來對待員工;也是一種企業的社會責任。
媒體在提供金融海嘯資訊時,宜知所節制取捨;盱衡其負面報導對於社會人心的影響,儘量以正面的鼓勵及對政府的建言和鞭策,加以平衡;為社會安定祥和盡最大的努力,發揮”第四權”的社會責任。
身為人民公僕( Public Servant)的各級公職領導─特別是政府首長,在當前更應該以高度慈悲智慧的胸襟,來帶領人民面對金融海嘯,應付它所引發的各種不一而足的經濟和社會危機;為他們搭建一個安全生存的保護網。政府首長─尤其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有絕對的義務和責任,苦民所苦,帶領全國百姓突破困境,走出難關。這次的金融海嘯災難對政府公職首長們,無疑地是逆增上緣;能否運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在此時此刻,最能檢驗出人民所託付的公僕們是否具備執政能力的最佳標竿。
五、結 語
不論世人喜歡與否,本世紀因金融海嘯所引發的經濟危機,已經形成;不論未來規模多大、多深,是很多人必須面對或者已經臨頭的生活災難。
這樣的共業考驗,吾人只有面對它一途。但必須運用智慧去泰然處之,而不是束手無策的坐以待斃;或者自我毀滅(如自殺)的逃避現實。
大雨滂沱,總會雨過天晴;狂風吹襲,也有轉向風止的時候。此番金融海嘯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雖然無法斷定幾時可以探底復蘇,但只要是全世界人類共同努力,運用智慧,一起去克服面臨的困難,相信也會將危機止住,化險為安,重拾共榮共存的好日子。
心安就有平安。《維摩詰所說經》亦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世人只要時時謹記去除每人心中“貪”“瞋”“癡”三毒;遵行佛教的心靈環保法則;認知此次全球金融海嘯示現的無常;“以無住的智慧心,生起利益社會大眾的慈悲心,來面對無常的一切現象”,則在危機期間,個人可保元氣,社會可保安定,而國家可保康泰,世界可保和平。期待危機業障化解後,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人品的提升,以及人間淨土的建立,得以持續的發展。
* 作者本名劉益民,字心立,ㄧ字永化,別名迅,法名常化(依止上聖下嚴法師);漢族;生於臺灣台中。國立政治大學商學士、英國國立萊斯特大學企業管理碩士(MBA)。曾任教大學、駐外 (經貿外交) 單位主管;現從事NPO / NGOs組織策略發展及整合行銷顧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