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菩薩無分別智慧遠離的五種不作意 分類:大師經典

諸佛菩薩無分別智慧遠離的五種不作意

《中觀莊嚴論解說·第二十六課》   索達吉堪布講解

諸佛菩薩真正的無分別智慧已經遠離了五種不作意。是哪些不作意呢?

  所謂任何起心動念都無有的不作意,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境界。但是並非如此,小牛或者孩子剛剛生下來時,要降伏敵人、要積累財產等任何起心動念全部無有。如果這是一種境界,小孩子剛生下來時就應該具有無分別智慧了,但這是不可能的。這是第一種世間不作意。

  第二種是“超尋伺”。《俱舍論》中說:一禪是有尋有伺,二禪以上無尋無伺。二禪以上,已經斷除了粗細的尋伺分別念,如果無有尋伺分別念就是不作意的境界,那麼,二禪以上都成為無分別智慧了,但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三種是“寂靜”,執著外境的粗大的心和心所全部無有,就叫做寂靜。如果寂靜是真正的無分別念,那麼,正處在沉睡狀態時,一切粗大的心和心所全部融入阿賴耶;或者,昏厥、入滅盡定、麻醉時都應該變成無分別智慧。但這也是不可能的。

  第四種是“自性”,凡是世間上不作意、不分別的,比如柱子、瓶子、石頭等外境,以及眼、耳、鼻、舌等根,這些根本不會有任何想法、任何起心動念。如果這已經成了最高境界,外面石頭的境界應該是很高的,但自性無分別念根本算不上一種境界。

  第五種是“執息念 ”,雖然心中一直在想:什麼都不能執著。實際上,他的心裡始終盯著不能執著的執著。現在有些和尚宗的觀點與這種執息念無有任何差別,他在禪堂入定的時候,始終在想:什麼都不能想、什麼都不能想。自己根本沒有任何目標,只是將起心動念制止了,既沒有認識到心的本性空性,也沒有認識到心的本性光明。現在很多人認為:和尚宗的觀點就是此處所說的執息念。

  因此,我們也沒必要站在偏頗的立場上,而應該站在非常公正的、諸佛菩薩的標準線上,真正分析一下上述境界,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提醒自己注意。

  我個人對藏文、漢文都瞭解一點,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場上來講,現在漢傳佛教有關這方面的弊病還是比較嚴重。在與禪堂的個別大法師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確實如此,對心的本性一點也不了知,而且也根本不去尋找,只不過把起心動念全部遮止。這樣一種境界的確不是很好,完全是在浪費時間,沒有多大意義。

  所以,大家在修行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沉溺在世間無分別念中度日子,而是要安住在真正具有竅訣的空性境界中,這是相當重要的。我們經常說“修行難”的原因就在這裡。

  在修行時,千萬不要落在上面所講世間的五種不作意中。真正具有勝觀明分的無分別智慧,才是我們應該修學的境界。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