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吳若權】
幸福,是一種對自己的覺察,在靜心後感到滿足,進而幫助別人得到幸福。
1999年我出版散文集《抓住你要的幸福》那年,「幸福」一詞在台灣的流傳方興未艾,甚至後來更是歷久彌新。連我自己都沒有想到,來自日本偶像劇的一句「要幸福唷!」的靈感,後來會有這麼許多的論述與說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台灣社會。
許多人漸漸接受或偏好用「幸福」,來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小小的滿足感。即使台灣經歷921、88風災等巨變,日本發生地震海嘯浩劫,到現在全球還籠罩在金融風暴的陰影中,尚未完全脫困,民眾渴望幸福的心,從來沒有任何減損。其實,這就是一種信念!從相信自己會幸福,到願意帶給別人幸福,都是難能可貴的決心與勇氣,可以幫助自己和整個社會度過難關。
或許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十幾年來我受邀海內外演講時,最常被問到的題目就是:「吳老師,幸福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幸福的定義,因人而異,甚至每個人還會因為生命階段不同,而對幸福有不同的渴望或解釋。缺錢時,以為有錢就會幸福;等到有錢的時候,才知道平安就是幸福。未婚時,以為找到很愛我的人就是幸福;等到結婚後,才知道願意付出就是幸福。
但是,對我而言,無論人生處於哪個階段,幸福的概括定義沒有太大的變動,我認為:幸福,是一種對自己的覺察,向內在的自我不斷探索,永遠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願意付出代價去爭取,也能夠明智地割捨不屬於自己的人事物,並且在靜心後感到滿足,進而幫助別人得到幸福。
這幾年來,台灣因為鼓勵多元意見的表達,花很多時間去學習溝通,甚至還沒有達到太多共識,讓我們在民主自由的氛圍中,錯失許多一起前進的機會。如果,每個人在表達自己意見之前,願意先不帶評論地傾聽,或許可以比較容易放下主觀意識,同理包容別人的想法,之後回到自己的內在,體驗懂得珍惜的幸福。
舉例來說吧!我到台中演講,有個剛從大學畢業的男生,在公關公司服務,負責來高鐵接送。我客氣地讚嘆說:「台中天氣真好!」他很自信、也很謙虛說:「台台北交通很便利!捷運和公車密集,到哪兒都方便。」聽起來是很雞同鴨講的對話,卻讓彼此都能以自己故鄉擁有的特色為榮。
我應邀去東南亞授課,認識許多年輕背包客,他們都說來過台灣,而且愛上寶島。原因是:物價便宜、小吃美味、通訊方便,負責觀光單位還提供租借手機服務。
或許太多人急著向外追求幸福,反而忽略了存在於心中已經有的幸福;或是,太激烈去爭辯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如讓我們都閉上嘴巴、張開耳朵,找到通往內心的路,體會此刻最真的幸福。(作者是知名作家)
【2012/09/07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