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喚醒愛心和慈悲
西藏生死書
在你真正修習施受法之前,你必須能夠喚起自己的慈悲心。這常常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難,因為我們的愛心和慈悲的源頭有時候是隱藏的,我們也許不能夠立即就找到。幸好佛教有幾種特殊的發菩提心法門,可以幫助我們發起隱藏的愛心。在眾多法門中,我選擇了以下幾種,並且加以排列次序,讓現代世人能夠獲得最大的好處。
1.慈:啟開泉源
當自認為沒有足夠的愛心時,有一個方法可以發現和啟發:回到你的心裏,重新創造(幾乎是觀想)有人曾經給過你而真正感動你的愛,也許是在孩提時代。傳統上,你都是觀想你的母親以及她對你終生不渝的愛,但如果你發現有困難,則可以觀想你的祖父母,或任何在你生命中對你特別好的人。記住一個他們確實對你表現愛心的例子,而你鮮明地感受到他們的愛。
現在讓那種感覺在你心中重新生起,並且讓你充滿感激。當你這麼做時,你的愛將自然傳回給喚起愛心的那個人。然後,即使你不是常常感受到足夠的愛,你會記得至少你曾經被真誠地愛過一次。知道了這點,將使你重新感覺你是值得被愛,而且確實是可愛的,正如同當時那個人給你的感覺一般。
現在打開你的心,讓愛從心中流露出來;然後把這種愛延伸到一切眾生。首先從最親近你的人開始,然後把你的愛延伸到朋友和熟人,然後給鄰居、陌生人,甚至給你不喜歡的人或難以相處的人,甚至是你把他們當作“敵人”的人,最後則是整個宇宙。讓這種愛變得越來越廣大無際。舍與慈、悲、喜構成佛法中的四無量心。舍是包容一切,毫無偏見的觀點,確實是慈悲行的起點和基礎。
你將發現這個修行可以啟開愛的源泉,在你心中啟開“慈”之後,你將發現它可以啟發“悲”的誕生。誠如彌勒菩薩在他給無著的教法中所說的:“悲的水流經慈的運河。”
2.悲:平等看待自己與別人
誠如我在前一章所說的,啟發悲心有一個強有力的方法,那就是把別人看成和你自己一樣。Guru喇嘛解釋:“畢竟所有人類都是相同的——都是由肉、骨、血所組成的。我們大家都要快樂,都要避免痛苦。而且,我們都有要求快樂的同等權利。換句話說,瞭解我們與別人平等無二是很重要的。”
譬如,假設你和你所愛的人正發生麻煩,這時候,如果你不把另一個人看成母親或父親或丈夫的“角色”,而只是另一個“你”,另一個和你有同樣感覺,同樣希望快樂,同樣恐懼痛苦的人,則幫助和啟發性將有多大啊!把別人看成和你完全相同的真人,將打開你的心胸去接受他,給你更多的智慧瞭解如何幫助他。
如果你把別人看成和你一模一樣,會幫助你打開跟別人的關係,賦予嶄新而豐富的意義。想像如果每個社會和國家都能以同樣方式互相來看待其他社會和國家,則世界和平以及全體人類的快樂共存,必然可以開始奠立堅實的基礎。
3.悲:自他交換
當某人正在受苦,而你又不知道如何去幫助才好時,就要勇敢地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去想。如果你正在受同樣的苦,盡可能生動地想像你要怎麼挨過。問你自己:“我將怎麼感覺呢?我將希望我的朋友怎麼對待我呢?我最想他們給我什麼呢?”
當你以這種方式把自己換成別人時,你就是在把我愛的物件由過去的你自己直接轉到別人。因此,自他交換是鬆綁我愛和我執,並從而啟發慈悲心極有力的方法。
4.運用朋友來發起悲心
對一個正在受苦的人,還有另一個發起悲心的有效方法,那就是想像一個你親愛的朋友,或你真正愛的人,正是那個受苦的人。
想像你的兄弟、女兒、父母或最好的朋友,處於相同的痛苦情境裏。十分自然的,你的心胸將打開,悲心將生起;除了把他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外,你還想做些什麼呢?現在,把從你身上發起的悲心,轉到那位元需要你幫助的人身上:你會發現你的幫助可以更自然的產生,也更容易地轉向。
有時候人們會問我:“如果我這麼做了,那位我想像正在受苦的朋友或親人會受到傷害嗎?”絕對不會,以這種愛心和悲心來想他們,只會幫助他們,甚至會對他們過去所經歷的,目前正在經歷的,或未來必須經歷的一切痛苦產生療效。
因為他們是你發起悲心的工具,即使只是瞬間的事,都可以帶給他們很大的功德和利益。因為他們幫助你打開心胸,在以悲心來幫助病人或臨終者方面,做了部分貢獻,因此從這個行動所產生的功德,將自然回到他們身上。
你也可以在心裏把那個動作的功德,回向給幫助你打開心胸的朋友或親戚。你可以祝福那個人平安順利,祈禱他遠離痛苦,你將感激你的朋友,如果你告訴那個朋友說他幫助你啟發了悲心,也許他也會覺得受到啟發和感激你。
因此,“我想像朋友正在受苦或瀕臨死亡,是否會傷害到他們?”這個問題顯示,我們還沒有真正瞭解悲心的作用是多麼有力和神奇。它可以加持和治療一切相關的人:產生悲心的人,透過他而產生悲心的人,以及悲心所傳達到的人。誠如波夏(Portia)在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MerchantofVenice)一書中所說的:
慈悲是不會損傷人們的,它像自天而降溫煦的雨,落在地面上:它是雙倍的祝福;慈悲祝福施予的人,也祝福接受的人。
慈悲是一顆如意寶珠,它具有療效的光芒射向四面八方。
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說明了這一點。佛陀有一次提到他在覺悟之前一個前世的故事。有一位偉大的國王育有三個兒子,佛陀那時是最小的王子,名為摩訶薩垛(Mahasattva)。摩訶薩垛天性是一位可愛慈悲的小孩,把一切眾生都看成他的子女。
有一天,這位國王率領朝臣到森林裏野餐,王子們都跑到樹林中玩耍。不久,他們遇見一頭剛分娩完的虎母,它又餓又累,幾乎要吃掉他的小虎子了。摩訶薩垛就問他的哥哥們:
“現在虎母需要吃什麼才會活下去呢?”
“只有肉或血。”他們回答。
“誰能夠把他的肉和血給它吃,來拯救它和虎子呢?”他問。
“不錯,誰呢?”他們回答。
虎母和虎子的痛苦深深觸動摩訶薩垛,他開始想:“這麼久以來,生生世世我都在輪回裏無用地流浪,由於我的貪嗔癡,我很少幫助其他眾生。現在終於有大好機會了。”
王子們正要回到國王那邊去,摩訶薩垛告訴他們:“你們兩位先走。隨後我會趕上來。”他靜靜地潛到虎母處,躺在虎母前面,要給虎母當食物。虎母看著他,但虛弱得連嘴都張不開。因此,王子就找來一根尖尖的棍子,往自己身上戳了一個深口,血流出來,虎母吸了血,得到力氣,張開大牙,把他吃掉。
摩訶薩垛為了拯救虎子,把他的身體佈施給虎母;由於這種大悲心的功德,他轉生到較高的境界,繼續步向他終於覺悟成佛的大道。但他的行為所幫助的,不只是他本人而已;他的悲心所發揮的力量,還淨化了虎母和虎子的業,甚至因為他救了他們的生命,更淨化了他們可能欠他的業債。事實上,因為他的慈悲行為力量這麼大,因而在他們之間結了很深的緣,持續到很久的未來。經上說,從摩訶薩垛得到肉吃的虎母和虎子,後來轉生為佛陀悟道後初轉法輪的說法對象:五比丘。這個故事表現出慈悲的力量是多麼廣大和神秘啊!
5.如何觀想慈悲
不過,誠如我所說過的,啟發這種慈悲的力量並不容易。我自己發現,最好和最直接的就是最簡單的方法。每一天,如果我們會把握的話,生活給予我們無數開放心胸的機會。例如,一位老婦人經過你身邊,帶著悲傷孤獨的臉,靜脈鼓脹的雙腿,還有她幾乎提不動的兩袋東西;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在你排隊的郵局前面曳足而行;一位拄著拐杖的男孩,在交通繁忙的午後,慌張地想過馬路;一隻在馬路上流血不止幾乎要死去的狗;一位孤零零坐在地下道,歇斯底里啜泣的少女。打開電視機,也許新聞在報導貝魯特一位母親跪在她遭謀殺的兒子身上;莫斯科一位老祖母指著一碗湯說那是她今天的唯一食物,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有;羅馬尼亞一位罹患愛滋病的小孩,呆若木雞地盯著你。
任何這些景象都可以打開你的心眼,認識到世界上無邊無際的苦難。讓它打開。不要浪費它所引起的愛心和悲傷;在你覺得有一股悲心從心中湧起的那一刻,不要把它掃開,不要聳聳肩很快就回復“常態”,不要害怕你的感覺或感到尷尬,不要故意去想別的事情,或讓它擱淺在麻木不仁的陸地上。脆弱一點,沒有關係:運用那個快速出現而明亮的慈悲心;專注在它上面,深入你的內心觀想、發展、堅強、加深。如此修習之後,你將瞭解你對於痛苦多麼盲目無知,你現在所經驗或看到的痛苦其實只是世上痛苦的一小點而已。
一切地方的一切眾生都在受苦;讓你的心以自發和無量慈悲投射到他們身上,並把那種慈悲和一切諸佛的加持,回向給所有得以減輕的痛苦。
慈悲遠比憐憫來得偉大和崇高。憐憫的根源是恐懼、傲慢和自大,有時候甚至沾沾自喜的感覺:“我很高興,那不是我。”誠如史提芬·雷溫StephenLevine)所說的:“當你的恐懼碰到別人的痛苦時,它就變成憐憫;當你的愛心碰到別人的痛苦時,它就變成慈悲。”因此,慈悲的訓練,就是去瞭解一切眾生都是相同的,都以同樣的方式在受苦,去尊崇一切受苦的眾生,去瞭解你既離不開任何眾生,也不高於任何眾生。
因此,你看到有人受苦時的第一個反應,就不只是憐憫而已,卻是深度的慈悲。你要尊敬那個人甚至感激,因為你現在知道任何人以他們的痛苦促使你發展慈悲心,事實上是送給你最貴重的禮物,因為他們正在幫助你發展那個你邁向覺悟所最需要的品質。所以西藏人說:正在向你討錢的乞丐,或讓你心痛如絞的老病婦,可能是諸佛示現,幫助你發展慈悲心,邁向成佛的目標。
6.如何導引你的慈悲
當你觀想慈悲夠深的時候,將生起解除一切眾生痛苦的堅強決心,以及完成那個神聖目標的強烈責任感。因此,在心裏導引這個慈悲心,並使它活躍的方法有兩個:
第一,從你內心深處,至誠祈禱一切諸佛和覺悟者,讓你所做的一切,包括身口意業,必須要利益一切眾生,帶給他們快樂。一句偉大的禱詞說:“加持我,讓我變得有用。”祈禱你能夠利益和你接觸的一切眾生,並幫助他們轉化他們的痛苦和生命。
第二,普遍可用的方法是把你的慈悲回向給一切眾生,也就是說,把你的一切善業和修行回向給他們的利益,尤其是給他們的覺悟。因為當你深入觀想慈悲時,你必然會體悟到如果你要徹底幫助其他眾生,唯一的方法就是你要覺悟。由此可以產生強烈的決心和舍我其誰的責任感,發願成佛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這種慈悲的大願,在梵文中稱為菩提質多(Bodhicitta),菩提(bodhi)的意思是覺悟,質多(citta)的意思是心。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翻譯為“覺悟的心要”,或簡稱“菩提心”。喚醒和發展菩提心,就是讓我們佛性的種子漸漸成熟,等到我們的慈悲行變得圓滿和周遍一切時,那顆種子必將莊嚴地開花成佛。因此,菩提心是整個修行的源泉和根。正因如此,在我們的傳統裏,我們才會如此迫切地祈禱:
願那些還沒有生起寶貴菩提心的人,早日生起;
願那些已經生起的人,他們的菩提心不減,並能與日俱增。
寂天菩薩也以如此的喜悅來讚頌菩提心:
它是征服死亡統治的無上仙丹。
它是消除世間貧窮的無盡寶藏。
它是撲滅世間疾病的無上神藥。
它是讓在輪回道上漂泊的眾生獲得庇蔭的大樹。
它是從痛苦通往解脫的長橋。
它是驅除妄念折磨的明月。
它是根除世間無明的太陽。《西藏生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