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之新生命 分類:美滿人生

 惟覺法師 生命中之新生命

 

(一)950129

 

  世界上,不僅人有生命,各種動物都有生命。生命離不開生活,生活有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每一個人都要穿衣吃飯,這屬於物質生活,目的在於滋養色身,也可以說是滋養生命。

 

  人們可以適度的追求物質生活,但是過度的追求容易使自己的身心感覺疲憊不堪,因為物質生活是有限的,而人心的欲望是無窮盡,有了一萬想十萬、有了十萬想一百萬、一千萬、一億,乃至於希望成為世界的首富。有這些欲望,在一般人認為是好的念頭,但是物質生活追求到了,在食衣住行、吃喝玩樂方面,慢慢就形成奢侈,由奢侈慢慢變成花天酒地,生活就近於腐化。

 

  中國有一句俗話:「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就是指人的欲望無有窮盡。每一個人都會有所追求,但要追求得恰當、要適可而止,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實至名歸」。應該要的就要,不應該得到的就不可以巧取、豪奪,如果是不該取的,即使是得到了也會得而復失。人們為什麼要追求?希望得到快樂、得到幸福。但是,快樂、幸福如果是來自於物質生活的滿足,是藉由外在的物質,刺激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得到的幸福感與快樂感也只是暫時的。過度追求外在的刺激,漸漸身心就麻痹了,對於這種刺激便不再感到幸福快樂,甚至感到厭倦、無聊,所以又要追求新的刺激、新的快樂,就這樣繼續不斷地追求,慢慢形成惡性循環。

 

  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欲望,希望得到以後要去享受一番,以致於有些人不擇手段地拚命去追求財富,結果可能就觸犯了法律。所以,沒有錢的人拚命去追求也是非常地苦惱,有錢人去追求則又會演變成惡性循環,最後還是得不到幸福、得不到快樂。為什麼呢?因為外面物質生活是一種刺激,只能得到暫時的滿足與快樂,時間一久就會感覺麻痹。不斷地追求外在物質生活,不但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快樂,還會給自己帶來煩惱。因為過度的追求享受、追求刺激,容易引起身體上的毛病,一般人稱之為「富貴病」。現在科學這麼進步,醫學又很發達,照理說人們應該都有健康的身心,都應該生活得幸福快樂;但事實並非如此,有很多病苦是現在醫學還無法醫治的。

 

 

 

--------------------------------------------------------------------------------

 

(二)950205

 

 

 

  老、病、死苦,一般人都無法避免。人老了是很痛苦的,眼睛看不清楚、耳朵也不靈光,走路老態龍鍾,時常腰酸背痛。生命終究會有盡頭,不論科學怎麼進步、醫學怎麼發達,都不可能使人不死,所以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佛經上稱之為「分段生死」。在我們這個世界,人的生命是一段一段的,有的人壽命比較長,有的人壽命比較短,壽命長一點的,可活到七十歲,乃至八十、九十、一百歲、兩百歲。世間人活到兩百歲是非常罕見,就算是兩百歲也無法免於死,每一個人都逃不過死亡的命運。

 

  在中國上古時期有一位彭祖,他經歷虞、夏、商、周各朝,活了八百歲。通常,一般人能活到八百歲是非常稀有難得、人人稱羨的;可是彭祖到八百歲時,卻覺得自己的壽命還是很短,仍向上天禱告希望能延長壽命。因為無論是活到一百歲、八百歲、乃至一千歲,都不免告一段落,最後一樣要面臨死亡。所以不僅是世間人,即使是天上的天人,天福享盡了,也會面臨死亡,只不過天人的壽命比人間長幾千歲、幾萬歲,但還是有限量的。所以,不論是貧窮、富貴,生命都只是一個一個段落,最後都會死亡,這樣看來人生似乎毫無意義。

 

  而儒家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成就「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要樹立德業。德行有深、有淺,做一切善事,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也是增益自己的修行。如何是有修行?自己經常檢討、反省,身口意有沒有過失?心不起貪、瞋、癡,口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身體不做壞事,這就屬於修德。「立功」就是要建立功績。「立言」就是著作、言說,將自己的思想、觀念,所認為的真理,著作成書傳于後代。人雖然死了,但書仍然留存於世。學校裏的教授、老師,乃至於宗教家,把真理、智慧傳播給大眾,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也是不朽。

 

  再進一步來看,立德、立功、立言雖然是三不朽,可是由於時節因緣不同,這一代認同的言行,不見得下一代還能夠認同。因為社會不斷地變遷,每一個時代的社會環境及法律、風俗習慣、政治制度、價值觀念都不一樣,因此立德、立功、立言也不一定能永遠流傳不朽。所以我們還要更進一步,除了物質生活以外,要追求真正的新生命。契悟了新生命,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自己的人生就能海闊天空,過得很充實,不再受生、老、病、死苦的折磨與壓迫。

 

 

 

--------------------------------------------------------------------------------

 

 

(三)950212

 

 

 

  相信每一位都希望找到自己的新生命,什麼是新生命呢?新生命其實不離開我們的舊生命,就是指我們當下的這念覺性。覺性即靈性,也就是人人本具的靈知靈覺,只是一般人沒有注意。覺性在哪里?在眼能看,在耳能聽,在鼻知道香、臭,舌根知道酸、甜、苦、辣,手會動,腳會走路,身根有知冷、熱、痛、癢的種種觸覺,這些感受每個人都有,這就是覺性。每一位都有的這念覺性,佛法稱之為「本覺」——本具的靈知靈覺。

 

        可是要把這個覺性照顧得很好,實在要下一番功夫。因為大多數的人,眼睛看到好的就心生貪愛、喜歡,看到壞的就厭惡、排斥,這是一般人的習慣。耳根也是一樣,一般人聽到別人的讚歎,就非常高興,如果是批評自己的,心中就很煩惱;喜歡聽歌聲、靡靡之音……種種的樂曲,所以耳根不清淨。我們想要找到新生命,從現在開始要使自己的眼根、耳根很靈光。看到外面的東西、聽到外面的聲音,當下這念覺性要清楚、明白、作主,知道要淨化自己的眼根、耳根。

 

        鼻根聞到香味就很歡喜,聞到臭味就很厭惡;歡喜的就想要追求、得到,厭惡的就心生排斥,而造作種種的過失。口喜歡吃酸、甜、苦、辣,甚至於不惜千金一擲,浪費了很多資源。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講話的時候,一不注意就可能產生過失,乃至於招來大禍;飲食無度,就容易生病。身體如此,意根也是一樣,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攀緣、顛倒,所謂「心猿意馬」,懂得算計別人,卻不知道反省檢討自己,這就是因為還沒有覺悟,眼、耳、鼻、舌、身、意起了煩惱而造作惡業,一般人都常犯這樣的毛病。

 

        中國于堯舜時代曾有過禪讓政治,皇位不是子孫繼承,也不是經由選舉,而是將皇帝的寶座「讓」給有德行、有智慧之士,稱之為「禪讓」政治。當時有一位隱士,名叫許由,是一位賢能之士。堯認為許由的能力可以當皇帝,所以派人去找許由,許由聽說要被請去當皇帝,覺得「皇帝」這兩個字與名利、財色、權勢有關聯,有染自己的耳根,於是就到河邊用水洗自己的耳朵,這是歷史上所稱的「許由洗耳」,正是說明耳根要清淨才是。

 

        佛法告訴我們要追求一個真正的生命,真生命就在舊生命當中。舊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由於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向外攀緣,都是在染汙,稱之為「古鏡蒙塵」。每個人原本的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沒有絲毫塵垢時,可以照天照地,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這面鏡子可以顯現種種相貌,照了之後,則不留一點痕跡。但是,如果「古鏡蒙塵」,非但照不清楚,甚至會顯現不出任何相狀。現在知道這個道理,就要開始用功,端正並清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就開始了我們的新生命。

 

 

 

 

--------------------------------------------------------------------------------

 

(四)950219

 

 

 

  佛經記載,諸佛菩薩以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眾生沒有得到禪悅、法喜,所以六根所需要的東西就不一樣。眾生「眼以色為食」,眼睛要看五光十色的東西,心裏才快樂。「耳以聲為食」,耳根要聽種種聲音,不聽就會覺得無聊、難過。「舌以味為食」,舌根以酸甜苦辣為食。「身以觸為食」,觸就是接觸,接觸外面的細滑境界,坐要坐好椅、睡要睡好床,冬天要有暖氣、夏天要有冷氣,一切都講究舒適,才覺得舒服,這就是「身以觸為食」,屬於眾生境界。

 

  諸佛菩薩是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法喜充滿」就是聽到真實的道理,這個道理對自己有很大的啟示、很大的幫助,所以產生喜悅。譬如我們聽佛經、聽開示,感覺受用無窮,這念心也很平靜、寧靜、愉快,這種愉快不是刺激得來的,這就是「法喜充滿」。「禪悅為食」,是打坐時這念心靜下來、定下來,並且由粗心變成了細心,染汙心轉成了清淨心,相對心成了絕對心,六根清淨、六根歸一,這種快樂稱之為「禪悅」。這種「禪悅」要自己去體悟,現在只是以個人的經驗和佛法當中的道理讓大家瞭解。

 

  古德雲:「山中無甲子,人間幾千年。」「山」是指靈山,就是指我們的這念心,或是指在山上打坐的修行人;「甲子」是指時間,就是指年、月、日、時。一般人是生活在時間與空間的觀念當中,習慣於時間的計較,乃至於分分秒秒的計較,所以心始終沒辦法超越時間。除此,還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間要擴大、要淨化、要有新鮮的空氣,結果反而造成這個世界更多的空氣染汙。由於對時間、空間的追求,就產生我執、法執,就有能、有所,這念心始終不能超越,不能得到解脫。

 

  如果我們專心靜坐,時間、空間都放下,只注意自己當下的這念心,沒有妄想、沒有顛倒、沒有昏沉,清清楚楚,靈明不昧,此時這念心就超越了時間、空間,感覺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甚至感覺只有幾秒鐘、幾分鐘,乃至於沒有感覺到時間的存在,不覺得外面已過了幾百年、幾千年。這並不是神話,這些道理確實可以透過禪修、靜坐而得到見證。在禪堂裏用功,有這種境界,就是「坐到一支好香」。能坐到一支好香,新生命就開始了,而且感覺身心很愉快、很平靜、很安詳、很自在、很喜悅,這就是「禪悅為食」。

 

 

 

--------------------------------------------------------------------------------

 

(五)950226

 

 

 

  「禪悅為食」的道理說起來很容易,要能做到就必須真正下一番功夫。首先要訓練腿功。剛開始練習時,雙腿又酸、又麻、又痛,但是要有恒心、有信心,經過一番磨煉,經過一年、兩年,腿就不酸、不麻、不痛了,這念心也容易靜下來。有的人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因為每個人宿世熏修的程度不同,如果前世修得很好,今生只要一努力,很快就會相應;如果過去生中沒有修好,就要靠現在努力,一樣可以相應,因為每個人都有這念心。這念心在哪里?就是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子知道香、臭,舌根知道酸、甜、苦、辣,意根能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精打細算,這些都是覺性的作用。

 

  每個人都有這念心,但要如何淨化自己的心靈?首先要經常檢討、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過失?有沒有造惡業?這個道理在佛法中稱之為覺察、覺照。「覺」就是警覺心,譬如脖子後面有只蚊蟲,我們的眼睛看不到後面,也沒有聽到蚊蟲的聲音,怎麼知道是蚊蟲?因為覺得脖子在癢,就告訴自己是蚊蟲在咬,這就是知覺。保持知覺時時刻刻存在,我們的知覺就愈微細、心就愈寧靜,能觀察入微、明察秋毫,這就是一種智慧。每一個人都希望有智慧,智慧從哪里來?從清楚、明白、寧靜的心當中產生出來。佛經上說,眾生心是粗中之粗,菩薩心是粗中之細,佛心是細中之細。如果大眾從現在開始,知道自己的這念心在何處,知道這念心的作用,就可以淨化自己的心靈。

 

  所謂「淨化」,即是把過去不好的習氣改正。過去喜歡亂講話,屬於口過,從現在開始,口業要清淨。身體喜歡亂動,喜歡到處跑,現在就要改過,不好的地方不去,好的地方才去;好事才做,不好的事絕不做,身根就能清淨。意根要達到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身口意由這個方向契入,慢慢地心就得到寧靜、由粗變細。這念心時時刻刻都要能作主,何謂「作主」?就是能管理好自己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一般人不瞭解這個道理,不但不能管理自己的六根,還放縱六根攀緣六塵,所以妄想紛飛。

 

 

 

--------------------------------------------------------------------------------

 

(六)950305

 

 

 

  何謂六塵?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塵。塵就是塵勞、灰塵。也就是說,六根攀緣外面的境界,使我們這念心產生疲勞、塵勞,就像一個人走遠路,走得風塵僕僕,整個面孔都是灰塵,耳也是灰塵、眼也是灰塵,實在很難受。又譬如,大家喜歡看花、看青山綠水、看各種表演、各種形形色色……不論是看好的、或看壞的外境,看久了以後,眼根疲勞,就會打瞌睡,知覺就會昏沉、糊塗。耳根也是一樣,不論是聽歌、聽音樂等,經一小時、兩小時……聽久了耳根就會麻木,因為「聲」是一種「塵境」、是一種刺激,刺激久了,腦神經就會昏沉、麻木。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要追求一個新生命,就要在六根對六塵時,不起染著心、不起貪著心。《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要「無住生心」,不論外境是好是壞,這念心都不為所動,就能夠超越、能夠解脫。道理明白了,在事上要從最基本的開始做起。最基本的就是打坐、誦經或念佛,這些法門主要是為了對治我們的妄想。誦經的目的,是啟發我們心當中的一卷無字真經;念佛的目的,是要明瞭我們心當中有一尊自性佛。所謂「誦經有一卷無字經,念佛有一尊自性佛。」自性佛、無字經就是每個人心靈的本來面目,也就是佛經所講的「覺性」。

 

  每個人都有覺性,只是還未開始覺悟,「始覺」還未開始。怎麼說呢?雖然每一位都有靈知靈覺——眼睛能見、耳朵能聽……從小學一直到大學,都是六根在作用,都是這念心在作用,所以要淨化六根、淨化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知道淨化,心裏的煩惱太多,心就會像一潭渾水,愈來愈糊塗、愈來愈昏沉、愈來愈感覺人生無聊。人們無論貧富貴賤,最後都不免一死,有些富貴的人認為,自己擁有這麼多錢,最後什麼也帶不走,於是肆無忌憚地吃喝玩樂、花天酒地,非但造了惡業,甚至還會提前死亡。有些貧苦的人則是拚命去找錢,去偷、去搶,乃至綁票、勒索而觸犯法律,自毀一生。這都是因為沒有找到人生的方向、沒有找到新生命,覺得人生沒有希望而灰心喪志,慢慢就失去了做人的信心,生活在灰色世界裏,愈來愈痛苦、煩惱,最後窮途末路,有人選擇自殺,有人則是玉石俱焚,例如現在的炸彈客,不僅造成很多家庭的悲痛,也毀滅了自己。這就是因為不懂得人生的道理,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不認識自己的真生命,以為人生就是短短的幾十年,死了就了了,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

 

  其實,一旦覺悟了,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無窮盡的,知道自己有無窮盡的生命,就能產生無窮盡的希望;有無窮盡的希望,活在世上就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很有活力,不但能尊重自己、愛護自己,同時也能尊重大眾、愛護大眾。

 

 

 

--------------------------------------------------------------------------------

 

(七)950312

 

 

 

  所以,新生命的開始最重要,覺悟就是新生命的開始。覺與不覺都在於自己,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薩,達到最高的境界就成佛了。「成佛」不是死亡,而是這念心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聖境。相反地,這念心不覺,成天花天酒地、吃喝玩樂,總是在名利財色當中去追求,這就是眾生境界。更等而下之,起貪瞋癡、造殺盜淫、造種種惡業,新生命就墮落到地獄、畜生、餓鬼;如果這念心起了邪見,新生命就變成魔鬼世界了。所以,無論是魔、是佛、是眾生,是地獄或是天堂,都在自己的這念心當中,端看自己是不是能作主。心地光明就是淨土,心有善法就是天堂;心當中黑暗、造作惡業,就是地獄、畜生、餓鬼;心有煩惱、患得患失,就是眾生;一切都在自己當下這念心,成也是自己、敗也是自己。

 

  中國有句俗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有河水、江水、海水和心水。江水、海水能夠載舟,也能夠覆舟。如果水面是風平浪靜,就能使舟船平順地從甲岸到乙岸;如果水面是波濤洶湧、大風大浪,這水就會導致翻船。心水如何載舟、如何覆舟?我們這念心起了惡念,發之於口就是惡言,動之於身就是惡行,這都是由起心動念所造成的。惡念、惡言、惡行會形成惡業,造了惡業則會墮落,這就是「水能覆舟」。相反地,這念心起了善念,心地光明,發之於口都是善言,動之於身就是善行,人生必然愈走愈光明,這就是「水能載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很淺顯的道理,領悟這個道理,我們也能找到自己的新生命,能夠成就自己的心願,到達目的地。

 

  所以,一切一切都操之在自己,自己要能作主。「作主」,就是這念心要能明辨是非,為人要有正義、有正氣。是非善惡、正義、正氣,就是靠我們這念心的認同。在臺灣,大眾喜歡拜媽祖、拜關公,大陸和世界各地的華僑也有同樣的習慣,在虔誠禮拜的當中也要知道拜媽祖的意義,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媽祖是一位孝女,因為孝行而受到大家的尊崇,所以拜媽祖就要學習媽祖的孝行,知道對父母要盡孝。知道盡孝的這念孝心,也是我們的新生命。拜關公,也應瞭解其中的意義,後人尊稱關公為「武聖」,在臺灣又稱為「恩主公」。拜關公就要知道關公的精神,並不是只拜塑像,關公是忠肝義膽之士,拜關公就要學關公的忠義精神,學到了這種精神,自然就能得到關公的護佑。

 

  一般中國的民間有不少人喜歡拜土地公,土地公是福德正神。「神」和人一樣有正、有邪,土地公是正神,因為活著的時候心正、言行正、公平正直,所謂「生而為英,死而為神」,所以是正神。一般人認為用大魚大肉、鮮花水果去拜土地公,就能增福增壽、多子多孫。如果自己平時言行不正,以為請土地公吃這麼一餐,土地公得到好處就能放自己一馬、就可以增福增壽,那他怎可能當土地公呢?因為這麼一來就成了貪官,就不是正神了。所以,拜土地公,要學習端正自己的言行,心要正、要靜、要公平正直、要修一切善法。土地公是正神,平時自己多做善事,為大眾排難解憂、仗義直言,土地公自然就會來保護你。

 

  佛經裏面講,一個人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就能得到善神的保護。因為受持五戒的福報,每一條戒有五位福德神保護,五條戒受圓滿,就有二十五位福德神來保護。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新生命就開始了。

 

  所以新生命有漸、也有頓,有粗、也有細,有方便、也有究竟。超越了時間、空間,那是最高的境界,是開悟的境界,是菩薩的境界、羅漢的境界。由於眾生的這念心,打妄想已經成了習慣,所以誦經、持咒、禮懺,就是為了對治妄想和昏沉,這些都是善法。明白這些道理,處處都是佛法,行、住、坐、臥都沒有障礙。

 

 

 

--------------------------------------------------------------------------------

 

(八)950319

 

 

 

  新生命就在舊生命當中,這個舊生命每一個人都有,只是過去不知道沉澱、淨化這一念心。這念心就像一潭渾水,一坐下來就是妄想,沒有妄想就感到無聊、昏沉。所以,從現在開始要澄清這念心,而打坐有助於我們澄清心水,將渾水中的泥沙沉澱下去。這念心漸漸變清涼,自己的靈知靈覺也會愈來愈清明,就會產生種種的瑞相、感應,乃至超人一等的智慧,至少觀察每一件事情都能明察秋毫,不會走錯路;這念心有了智慧,人生就能步向光明。

 

  這念心要沉澱下來、靜下來,除了打坐以外,還要誦經、持咒、做種種善事,這是修福報,也是在淨化這念心。明白這個道理,希望每一個人從現在開始認真地追求自己「真實的新生命」。從各種方法去努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檢討、反省:管理自己的口不要亂講話、身體不要做錯事、心不要打妄想;要起心動念就是起善心,要講話就是講好話,要做事就是做善事,這就是管理自己。

 

  管理別人容易,管理自己卻不容易,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身、口、意都已經形成種種不良的習慣,習慣惡口、講是非。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這個毛病,所以從這方面著手、改進,自己一定可以找到一條新的大路、新的生命。有人可能會想:「我們事情很多,沒辦法天天在禪堂打坐,怎麼辦呢?」佛法不離世間法,都在於自己這念心,平時要提醒自己在身口意上用功,從日常生活中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從檢討、反省、改過做起。

 

  陶淵明有一首詩說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般修行人喜歡在深山、沒有人煙、沒有車馬喧聲的地方打坐,這念心才能靜得下來。而陶淵明說,我不到深山去打坐,我就「結廬在人境」。不但住在人間,還住在鬧市當中,雖在鬧市當中,這念心不混亂、不顛倒,不隨境界所轉,「而無車馬喧」,外面的車聲、吵嚷聲……種種聲音我都聽不見。用什麼功夫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心遠地自偏」,自己不去攀緣一切外境就好了,他開他的車,他坐他的馬,他走他的路,他講他的話;我在這裏專心做事,互不相干,外面的一切與自己毫無關係。「心遠」,遠就是遠離,這念心遠離心外的一切境界。如果去想這裏是鬧市,這個地方我不習慣,這些聲音很吵雜,這是自己的心在障礙自己。所以,心專注非常重要,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在看書,心就專注在書上,外面鑼鼓喧天、車水馬龍與自己毫無關係。

 

  一般人的心容易散亂,不容易專注。「禪坐」能訓練專注,把心收回來,提得起、放得下,即說即做,即做即了,念念分明、處處作主,始終不離開當下這一念。所以,平時就要練習心能作主,這功夫是練習來的。以前眼睛喜歡到處看,現在應該看的才看,不應該看的就不看,不去耗費自己的精神;要聽就聽,不該聽的絕對不聽,不讓不該聽的聲音染汙自己的耳根;該記的就記,不該記的絕對不記,不好的東西絕不留在意根裏,如黃色小說、黃色新聞,以前的所見所聞都不要放在意根當中使意根不清淨。因為意根不清淨,生命就有障礙,能夠養成這種智慧,這就是「作主」。所以,一切都操之在我們這念心。

 

 

 

--------------------------------------------------------------------------------

 

(九)950326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本具的覺性,雖然是本具,如果不經過一番檢討、反省,不經過一番磨煉,新生命就無法放出活力,無法產生光和熱。佛經講「人人都有佛性」,成道了,佛性不增加一絲一毫;尚未成道,才剛開始瞭解這些道理,佛性也不減少一絲一毫。現在知道這些道理了,有了新希望、新生命,還得靠自己去努力,要繼續不斷地日新又新,這就是修行。

 

  這念心就是道,道是現成的,新生命就在舊生命當中,不需要另外去找;只要倒掉心中的垃圾,沉澱心中的淤泥,化掉心中的煩惱,新生命就會現前。希望大眾從各方面去努力,一定能找得到自己的新生命,找到了就受用無窮,我們的生命就真正是無始無終。佛經也是這麼講,我們的生命無始無終,聽法的這念心是無始無終,法爾如是。所以不要看輕自己,但是也不要貢高我慢;因為雖然知道了,新生命還只是剛剛開始萌芽,萌芽以後還要努力用功、繼續成長,成長以後還要開花,開花以後才能結果。所以,還有一段時間要磨煉。

 

  這段過程,在佛經裏分為幾個層次,第一個是「本覺」,不但人有本覺,連畜生也有本具的覺性。例如小狗也有靈性,狗不嫌家貧,狗能救主,不論家裏多貧窮,甚至於沒有飯吃,狗都不會棄主人而去,始終守著主人的家。不像有些人是「大難來時各自飛」,因為家裏窮就自己遠走,棄家不顧。所以,佛性是本具的,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雖然是本具,但是若沒有覺悟也沒有用,還是在受苦受難。

 

  現在開始覺悟了,就是「始覺」,就是新生命的開始,這是第二個階段。人的覺性有先知先覺、不知不覺、後知後覺,而賢者、聖者是先知先覺。一般只知道名利財色、醉生夢死的眾生,不知道生命的意義在哪里,這是不知不覺。現在已經知道新生命的意義,知道生命除了物質生活,更有精神生活,知道心靈的世界才是自己,這是後知後覺。

 

  由「始覺」繼續不斷地努力、發長遠心,經過一段時間,粗的分別執著相盡舍,無明之惑將破,本覺之體將顯,雖未證真而似於真,這屬於「相似覺」,這是第三個層次。

 

  雖然成「相似覺」,但是還沒有佛的智慧、沒有菩薩的智慧,所以要回小向大,修六波羅蜜,將自己的新生命向上提升、向上昇華,進入菩薩的境界。菩薩就是覺悟的眾生;發了菩薩的心願、行菩薩道者,都是菩薩。然而菩薩的階位有種種不同,現在發了菩薩心是「凡夫菩薩」,由凡夫菩薩繼續用功,然後進入「賢位菩薩」,由賢位菩薩再進入「登地菩薩」。登地菩薩繼續用功,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一直到十地滿心,再更進一步就是「等覺菩薩」。「等覺」,「等」是同等,譬如大學的同等學歷,雖然不是大學畢業,可是所擁有的智慧、知識、技能、涵養都和大學程度同等,雖說是同等但是並沒有大學畢業,還差一點。等覺菩薩還沒有成佛,因為智慧、福德還差佛一點點,像彌勒菩薩就是等覺菩薩,將來在龍華樹下成佛,就和如來佛完全一樣,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縱然是覺悟,也不要驕傲,還要在各個層次上繼續不斷地提升。由本覺到始覺、由始覺到相似覺、由相似覺到菩薩位的分證覺、由分證覺到究竟覺,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法好象求學一樣,一步一步地,由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碩士到博士,有層次上的差別。

 

  佛法很科學、也很有次第,值得我們去落實。每一階段都是條理分明,可以帶給我們一個新的希望,也就是給我們一個新的生命。即使今生成不了道,來世還可以再接再厲;來世成不了道,仍可以繼續努力,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無窮盡的,有無窮盡的希望。所以從現在開始,為了使我們新的生命提升、淨化,因此要廣集福慧資糧。「福」是福報,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這是修福報;「慧」就是返照自心,化除心當中的煩惱,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這樣不斷地提升、淨化,人人都能達到最高的新生命,不要小看自己。

 

  佛經說:「人人皆可成道,人人皆可成佛。」成道、成佛,不是在天上,也不是死了以後才成道、成佛,而是在人世間圓滿——智慧圓滿、禪定圓滿、煩惱漏盡、慈悲心圓滿、大願心圓滿,所有一切功德圓滿了,就是成道、成佛。功德圓滿要靠自己去努力,誰也幫不上忙;同樣的,自己所造的惡業,別人也沒辦法代替自己去承受果報。所以,「解鈴還須系鈴人」,還是得自己檢討、反省,真誠地改過自新,就能夠消除業障。希望每一位都要有信心,要福慧雙修,廣集福慧資糧,新生命就會隨著我們的修行,一層一層地提升、淨化,達到圓滿,我們的新生命就能發出最高的熱量和光明。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