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令人生過得更有意義
太橋旦曾堪布
經常會有弟子問我,人們生存的目標是什麼?人們生存的目標有兩種:一種是人們生存的暫時目標,另一種是人們生存的究竟目標。人們生存的暫時目標大都是希望能夠獲得幸福,而幸福並不僅只是豐衣足食、結婚生子,或是獲得名聞利養,享受榮華富貴。幸福的前提是擁有健康的身體與快樂的精神。健康的身體與快樂的精神不見得通過名聞利養或榮華富貴就能夠得到,即便是乞丐或窮人,他們也可以擁有健康的身體與快樂的精神。反而,那些擁有令人羡慕的榮華富貴之人,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及快樂的精神,也談不上達到人們最理想的暫時生存目標。
人們生存的究竟目標則是借助人身來發揮出內在的無限潛能,並超越輪回、獲得解脫、成就佛道、普渡眾生。當然,首先這需要從做人做起,在好的人品素質、道德修養的前提下,在品德高尚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出內在的無限潛能。所謂的無限潛能是指至高無上的境界證得圓滿佛果之種子,按佛經的說法,一切眾生本來平等的具備斷除之功德三十二種與證得之功德三十二種的佛性之功德,總共六十四種佛性之功德。這些所有功德可以納入于三大功德之中,所謂的三大功德就是指大智慧、大悲心及大能力的佛性。這些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是眾生的內心中本來圓滿具備的,如《心經》中所說的,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存在著。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說,眾生的潛能以九種比喻的方式隱藏存在著。
實際上心之本性並不受外在物質的影響,也不會被周圍環境所左右,真正的修行人不會為世間八法而動搖,也不會為世間的誘惑而迷惑。真正的快樂並不在於物質的享受,而是在於精神的自在,因此真正的幸福與快樂是在內,而不是在外,所以應當往內尋找真正的幸福與快樂。真正的修行是要從精神上、內心上、思想上改善。我們佛教徒從精神上尋找快樂與真理,因而精神的修持極其重要。每個眾生都具足智慧、慈悲、大願力的本能,然而眾生的佛性被無明煩惱遮住,就像太陽被烏雲遮住一般。只有通過實修實證才能夠將自己的本能發揮出來,將如同太陽一般的佛性展現出來。所以,用最直接、最快速、最圓滿的佛法來將心中的煩惱驅除掉,才會使心中原本具有的佛性,大樂,大悲心,大智慧,大願力逐漸展現,這個稱之為成佛。成佛並不是說我們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也不是得到一些沒有得到過的東西,而是我們心中原有的潛能全然的顯露,也是我們的心徹底清淨。
眾生的心中具備了佛性的寶藏,心中的寶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很遺憾的是,大多數的人卻都千辛萬苦地往外尋求,執著地認為幸福與快樂從物質的享受而來,有些宗教主張眾生的快樂與幸福是神賜予的。這種觀念是不究竟的,因為越往外尋求就越遠離內在的真理,越追求外在物質就越得不到內在的真正的快樂與覺悟。
世間的人往往習慣所有的一切寄託在父母、家庭、金錢、名聞利養等外在的物質上,並不知道幸福與快樂、真理與覺悟來源於內心的本性,這是很可惜的事。如同一件非常得不償失的事情就是,現在有很多人為了追求更加穩定富足的生活,而忙碌的工作,拼命的賺錢,往往忽略了超負荷工作帶來的身體疾病和精神壓力。一旦獲得了期望中的物質財富時,卻發現青春年華已經消耗,身體總是這裏那裏都不舒服,心情也經常悶悶不樂。這時即便付出再多的金錢去保養,也無法恢復原來的青春與健康。人們總是年輕的時候賣命賺錢,有錢之後再花錢買命。而大多數人不明白所面臨的一系列的身體與精神問題,都是在工作或賺錢的過程中日積月累所導致,現在有很多的疾病是花再多的錢也治不好的,可見錢財並不是萬能的。
由於一生的努力,或許我們可以得到令人羡慕的一些世間的美好,譬如:名牌的車子,豪華的房屋,上千萬的錢財等等。曾經,我們以為一旦擁有了這些,就會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真正擁有之後才發現因此而付出的代價太多太沉重了。更加令人沮喪的是發現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幸福未必比以前多,而健康的身體一去不返,純淨的思想已被染汙,純真的快樂與幸福已消失不見。高處不勝寒,你會覺得很難找到陪自己說說話的人,即使有人陪伴,你也會懷疑對方的用心;你或許還會覺得難以滿足,因為還有那麼多的人擁有的財富地位都在你之上;你可能還會覺得焦慮,擔心現在擁有的這些不能長久,千辛萬苦得到的會因為無常而失去;你會發現自己擁有了很多,卻白天吃得不香,晚上睡得不好,甚至執著與欲望、我慢與自私、焦慮與痛苦比一般的平民百姓還嚴重。這充分說明外在物質豐富的同時,欲望在增長,煩惱在增多,不但無法永恆的解決精神上的一切問題,反而往往導致無窮無盡的痛苦。我們應該知道錢財不是萬能的,所以不應該將人生的一切寄託在錢財之上。古人雲:“善用之為福,不善用之為禍”。物質錢財也是如此。對於聖者而言,錢財是積功累德的一種資糧,但對於凡夫而言物質錢財是一個大誘惑,讓你更深入地迷惑,成為流轉輪回的因素。錢財對於以解脫為目標的我們來說,“只取必要,不取需要”,我們僅獲必要維持生活的,而不去追求實現享受需要的。我們需要用一顆覺醒的心來看待物質與錢財,如果一直執迷不悟的話,我們的一生就很可能在悲慘的結局中結束。
我們總是患得患失,很少人做到活在現在的當下,大多數人都活在對過去的回憶或對未來的期盼之中,而這些大都是毫無意義的雜念,我們不應該保留,要儘量去除。妄念就像是電腦裏的病毒一樣,它會佔有清淨心的空間;也像垃圾筒裏腐爛的東西一般,它會把純淨的思想及健康的身體變腐爛。
真正實在的事情就是現在當下的這一刻。我們應該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將每一刻當下的事情都充分的把握,令人生的每一刻的當下都過的有意義。如果日常生活中有了這樣一個好習慣,不僅我們今生今世有意義且幸福,還會影響到生生世世的大事。如果我們在學習中、生活中、工作中、學佛修行中,包括走路散步、遊山玩水中總是心散漫、放縱、隨心所欲,不只是迷失了來世的方向,連今世的事情也難以成功。
我們在任何時候不僅僅要活在當下,還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修行發慈悲心,同時愛護生命、保護環境、節省能源,隨時隨地訓練減少生起煩惱,內心中存在的不好的習氣儘量斷除,儘量做到培養保持一顆既清淨又善良的心。清淨心代表智慧,善良心代表慈悲,這兩種心是佛教的精髓,也是我們所有佛弟子應該具備的。假如具備了這兩種功德,求佛菩薩的時候,佛菩薩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修持本尊的時候,加持也越來越大;修護法的時候,感應也越來越靈。通過獲得這樣的加持才能逐漸淨除往昔的種種惡業。
惡業未淨除之前,當我們遇到痛苦或不快樂的時候,不應該過度的沮喪或憂慮,應當想這些都是我往昔的惡業所致。痛苦最大的優點就是,我們經歷了很多痛苦的感受才能消除極大的罪業,一切罪業消盡的結果就是快樂的到來,一旦業消了以後我們的生活就輕鬆了,前途就光明了,來世就自在了。
我們在臨終的那一刻能不能獲得成就,取決於這一生當中是否活在當下,且有沒有認真修行。如果這一輩子下了不少的功夫,很可能會往生或獲得成就,即使沒有成就,臨終時並不會那麼糊裏糊塗地去世,而會覺知清醒地離開人間,因此一輩子當中精進修行極為重要。它不僅僅影響到來世,還會影響到死亡的那一刻。死亡的那一刻並不如我們所想像中那麼簡單或輕鬆,死亡的一刹那也是最關鍵的。來世生於善道還是墮於惡趣,取決於死亡的一刻是善還是惡。死亡的一刻是善還是惡,取決於終生的行為與思想是善還是惡。如果終生沒有經歷一個修行的過程,那臨終時或臨終以後就無法把握了。所以關鍵在這一生,良好的機會要充分準備,難得的時機認真地珍惜。這一生當中種下了深刻的印象,下了極大的功夫,積累了足夠的福德,才能轉化死亡的一刻。有些人一生當中留下了嗔恨的印象,總是解不開仇恨,由於臨終的嗔恨強而有力,因此離開人世間時嗔恨而死;有些人一生中留下了貪欲的印象,放不下世間的榮華富貴,由於臨終時的貪欲強而有力,因此臨終時欲望而死;有些人留下了愚癡的印象,無法辨別善惡的取捨,由於臨終的愚癡強而有力,因此臨終時執著而死。臨終時嗔恨而死的會導致墮落於地獄道,臨終時欲望而死的會導致墮落於餓鬼道,臨終時執著而死的會墮落於畜生道。
有些人與生俱來就心地善良,與人為善,經常積德行善,清淨修持皈依五戒,專心念佛,臨終時面帶慈容,無病無痛、無憂無慮、喜悅舒暢的離開人世,且諸佛菩薩慈悲地引路而往生,因此這些都是一生當中積德行善的力量,也是如法修行的結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我們大家應該好好珍惜寶貴的人身,且為生生世世做好充分的準備,精進如法的修行。修行主要的就是修心,對於心徹底清淨的佛而言,看到這個娑婆世界都是淨土,看到所有的眾生都是佛陀;對於心不清靜的我們凡夫而言,看到阿彌陀佛的淨土也是骯髒的,看到佛菩薩所化身的人或動物也覺得討厭,這些都是心的一個作用或力量。無始輪回以來我們做不了心的主,成為它的奴隸,曾經多生多劫令我們倍受折磨與煎熬。從現在起,我們已經獲得了難得的人身,遇到了善知識,且獲得了殊勝的教法,因此我們已經有辦法來調伏它,令它成為我們的奴僕。將這顆野心修證好,具有出離、慈悲心的基礎上,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令它變得無貪、無嗔、無癡、無自私的境界,且降低一切妄念,在任何世間八法出現的情況下如如不動,做到一個平靜的狀態。並不是孤獨寂寞之平靜,而是帶著喜悅歡樂之平靜。
能夠投生為千載難逢的暇滿人身是十分難得、十分幸運、十分寶貴、十分有福報的事情。我們不應該將生命浪費在毫無意義之處,應當依據殊勝的法教,如法的修持。運用我們的思維做好獲得解脫的計畫;利用我們的人身大船來渡過輪回的苦海;依靠我們的智慧來覺悟人生與宇宙的真相,從迷惑中爭取獲得解脫,充分發揮此生的無上價值。這不僅僅是我們人類生存的意義,也是人類所追求的終究目標!